试听和好?马斯克功高盖主,特朗普固步自封,美利坚气数已尽!

00:00
12:13
主播信息
柏年说政经

柏年说政经

北京大学毕业,前证券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
关注
柏年说政经
1677
北大毕业、前基金经理、宏观经济分析师柏年,为你点评寰宇时政,捕捉财富先机。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马斯克政治博弈

# 特朗普总统选举

# 功臣与君主矛盾

# 科技右翼传统右翼

# 关税减税争议

# 美国法律停滞

# 既得利益集团

# 政府审计失效

# 高科技移民政策

# 吕不韦权臣模式

马斯克与特朗普的合作始于2024年总统选举期间。面对民主党候选人哈里斯的强势竞争,马斯克以两亿美元政治献金及年轻选民动员能力助力特朗普逆转选情,其本人随后出任政府效率部部长,通过大规模裁员、安插亲信、转移政府订单等手段巩固权力,形成类似战国吕不韦的权臣模式。
双方矛盾源于政策路线分歧。科技右翼代表马斯克主张开放高科技移民、反对加征关税,而传统右翼(MAGA派)坚持本土就业优先、支持关税保护。特朗普为调和矛盾推出折中政策,但在马斯克干预人事预算后,矛盾升级为公开冲突。军工复合体通过游说施压,十九州共和党联合诉讼及产业回流争议加速了马斯克政治势力的瓦解。
美国政治体制的深层问题加剧了改革困境。宪法条款两百年未修订导致持枪权等争议持续,医疗与军费占预算过半却存在巨额资金流向不明。马斯克试图推动的降本增效改革因触及军工集团利益,遭遇供应链封杀、审批刁难与舆论抹黑,最终失败。
利益集团博弈暴露美国政治生态的割裂。科技资本与传统产业在关税政策、减税法案上的对立,反映出体制僵化与既得利益盘根错节的现实。特朗普签署《大漂亮法案》转向传统右翼,马斯克则被指控公器私用,双方从盟友变为对手,凸显美国政治决策中短期利益凌驾于长期改革的结构性矛盾。

展开
大家都在听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