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24孝小故事,培养中国宝宝孝文化
天地宽大,父母恩大。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业编写的通俗读物,辑录了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成为后世培养中国人必听的孝敬文化读物。更多故事,欢迎收听:梦维文化出品的《中国传统24孝小故事》系列有声读物,这个夜晚,带着您的宝宝慢慢聆听······
136

慈禧与照相机的初次碰撞
1894年深秋,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乐寿堂首次接触法国产丝坂口笛相机,这台被民间称为"摄魂匣子"的晚清照相机技术引发宫廷震动。御用摄影师徐宁通过解释火棉胶显影技术的原理,将摄影类比皮影戏,最终说服慈禧尝试拍摄,由此开启清朝皇室摆拍仪式。
从恐惧到政治工具的转变
慈禧最初担忧相机摄魂民间传说,但在虚荣心驱使下逐渐沉迷摄影。她要求拍摄七百余张涵盖朝服像、观音扮相等主题的珂罗版皇室写真,并通过照片赏赐地方官员,将其作为权力象征。显影液化学反应过程中,太监仍迷信"魂魄被困",反映出新旧观念的冲突。
中国新闻摄影的诞生与压制
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时,英国摄影师威廉·桑德斯冒险拍摄中国首张新闻影像,记录焚烧教堂场景。照片引发清廷恐慌,曾国藩等人视其为动摇国本的"妖术",最终遭狗血浸泡销毁。该事件凸显工业文明冲击晚清时,统治阶层对光影纪实真相的抗拒。
摄影技术的双重文化意义
慈禧的死亡摆拍与天津教案现场照片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成为权力化妆工具,后者却险遭湮灭。至1908年慈禧病逝,通商口岸照相馆已用镁光灯记录新时代,印证摄影术终将突破皇权束缚。颐和园摄影暗房里的显影过程,既是农业文明应激反应的缩影,也是现代影像时代的序章。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