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书治要
英人汤恩比博士云:「欲解決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静观今日世界乱象纷呈,欲救世界、救中国,唯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办到。老祖宗留传至今的治国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群书治要》至珍至贵!果能深解落实,天下太平,个人幸福,自然可得;背道而行者,则不免自招灾殃,祸患无穷。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福慧学习平台。
43

子贡与孔子对话:子贡从《贫穷却乐道》联想到《诗经》的“切磋琢磨”,以此比喻治学需如雕琢美玉般精进。他提出“富而好礼”的进阶修养,强调从物质富足转向礼仪教化,呼应孔子倡导的“告诸往而知来者”的举一反三思维。
唯正以德与领导力:孔子以“北辰众星拱之”阐释“唯正以德”的核心,即领导者需以德惠民,使众人有所得。德是“得道”的体现,如刘备的“玄德”以慈悲为根基,为众人谋福祉却不居功,契合《道德经》中“德”的启用之道。
诗经的教化作用:孔子删订《诗经》以“思无邪”为纲,强调正思维对社会风气的引导。例如《关雎》中“发乎情止乎礼”的婚恋观,主张以礼节约束欲望,反对荒淫无道,这与现代伦理缺失形成鲜明对比。
社会教育问题:当前教育偏重应试而忽视“孝道”与伦理根基,导致青少年价值观混乱。孔子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通过教化培养羞耻心,而非单纯依赖刑法。若民众仅以逃避法律为荣,社会将陷入“免而无耻”的困境,需回归德礼并重的治理模式。
法治与德治对比:用刑法约束行为(道之以政)易使民众丧失羞耻心,而以德礼教化(道之以德)则能激发内在道德自觉。孔子强调“患不知人”的处世智慧,主张主动了解他人需求,而非纠结于“他人是否理解自己”,这一思想对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均有启示。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