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七条

00:00
03:55
主播信息
玖针老爷子

玖针老爷子

中医文化推崇者。
关注
每天读懂一条《伤寒论|太阳病篇》
17
一分钟,用你听的懂的话讲《伤寒论》
崛起诚信实验古诗五上
15
古诗诵读
崛起诚信实验古诗一上
18
古诗诵读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发热恶寒中医辨证

# 发于阳的阳气症状

# 发于阴的阴气病变

# 七日郁的恢复周期

# 六日郁的恢复周期

# 阴阳平衡与疾病恢复

# 阳气部分的体表防御

# 阴气部分的内脏影响

# 恢复时间的阴阳差异

#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

《伤寒论》第七条通过“发热恶寒”与“无热恶寒”区分疾病的阴阳属性。发热恶寒中医辨证对应“发于阳”,即外邪侵犯阳气部分的体表防御(如太阳经),此时阳气与邪气激烈对抗,表现为发热与畏寒并存。发于阳的阳气症状通常需要七日郁的恢复周期,因阳气活跃,病程较长,符合中医理论中“阳数七”的规律。
“无热恶寒”则属发于阴的阴气病变,外邪直接侵袭阴气部分的内脏影响(如内脏阴经),因阴气主静,症状仅表现为畏寒而无发热。此类病症的恢复时间的阴阳差异六日郁的恢复周期,对应“阴数六”的阴术周期,恢复相对较快。
原文强调阴阳平衡与疾病恢复的关联,认为阳气与阴气的特性决定了病程长短。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通过症状与病程差异,指导医生判断病邪部位,从而针对性治疗。例如,发热恶寒的体表症状需关注阳气调和,而无热恶寒的内脏问题则需调理阴气。这一理论虽以数术形式呈现,但其核心在于通过阴阳属性分析疾病机理,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
大家都在听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