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hongxing路(下)

00:00
08:20
主播信息
东周社

东周社

东周社《温故》,人文历史类节目。站在今天,聆听过往。周东主持。
关注
品锦江第二季
16
品锦江第二季
品锦江
16
锦江区打造的一个彰显深厚人文历史和新时代发展成就的文化品牌“品锦江”
向往新都,以荷为桂
11
《向往·新都》美文、美景、美声、美画… 美美与共 以荷为桂 喜迎中秋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成都红星路文化故事

# 方正街方孝孺渊源

# 丁宝珍四川治水功绩

# 四川日报传媒发展史

# 星星诗刊八十年代影响

# 傅崇峻成都通南著作

# 刘沙河诗歌创新贡献

# 步后街文学高地形成

# 成都文脉可触载体

# 宫保鸡丁丁宝珍传说

成都红星路及其周边区域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文化综合体。红星路虽以年轻街名存在数十年,但其文化故事跨越古今,形成独特的文化高地。西侧的方正街因明代学者方孝孺得名,他曾任藩王朱春之师,其“方正”精神被后人纪念。清末该街曾建丁公祠,纪念推动水利、教育和工业的丁宝珍,民间更流传其发明宫保鸡丁的传说。
红星路聚集了四川传媒核心机构,如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及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四川日报前身为20世纪30年代省政府机关报,后整合资源发展为现代传媒标杆。红星路报栏曾是市民获取新闻与文学资讯的重要窗口,被称为“精神晚餐”。
步后街作为文学圣地,曾汇聚《星星诗刊》《四川文学》等刊物及沙汀、刘沙河等文豪。刘沙河以《台湾诗人十二家》等作品革新诗歌创作理念,其《蟋蟀》《林响》等作品深刻反映成都文化变迁。八十年代星星诗刊评选“十大诗人”,掀起诗歌热潮,成为时代文化符号。
傅崇峻是清末文化启蒙先驱,他在洪城路创办成都首个公共阅览室及白话文报纸《启蒙通俗报》,其著作《成都通南》与李劼人《大河三部曲》并列为研究清末成都民俗的重要文献。红星路区域通过文化名人、传媒机构与历史遗存,将“文脉”具象化,成为大众文化与城市记忆的鲜活载体。

展开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