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以一个“观察者”的视角来看人类群体,我想我会非常疑惑,“为什么他们看起来如此平静,但是内里却如此疯狂?”
很不幸,我也是遭受“情绪”问题困扰中的一员,所以我没有办法站在“旁观者”的视角平静地看待情绪带给我的“高敏感、焦虑、抑郁、职场迷茫、社交恐惧、控制不住的情绪巨大波动”等等,我只能作为“亲历者”绝望地感受不断腐坏的内里。
直到我看到Lisa Feldman Barret写的《情绪》这本书,我突然认识到,我之前对情绪产生的刻板印象都是错误的,我不是“劣等”情绪基因的继承者,原来情绪可以被我看见,被我控制。换句话说,我们高敏人群,压根不是情绪的消极承受者,而是情绪的构建者,如果我感觉这个世界糟糕透了,那么这个“糟糕”透了的世界,就是被我构建出来的。
非常可惜的是,Lisa 教授基于大脑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情绪理论—“情绪构建论”,远没有某些对情绪的错误认知流传广泛,甚至于我在之前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发现很多心理咨询师还在沿用传统的情绪理论对患者进行疏导。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Lisa 教授新的情绪理论—“情绪构建论”。到底什么是情绪?这些让我们无所适从的“情绪”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尤其是对于我们高敏感人群来说,我们到底怎么摆脱负面情绪影响,树立自我认同、自我接纳,获得完整自我?
00:09 高敏人群“疯感”满满的日常生活
04:16 传统情绪观的三个观点
04:54 观点1:情绪来源于人类的远古基因,我们是情绪的消极承受者
06:25 观点2:情绪具有普遍性,人类可以天生识别情绪
07:47 观点3:每一种情绪都有对应的“情绪指纹”
12:14 传统情绪观对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
12:38 微表情识人
13:18 面对消极情绪的躺平心态
13:59 柏拉图“三重脑”理论
14:48 传统情绪观被推翻的三个实验
15:40 大脑科学体系+核磁共振技术,证实传统情绪观点1不成立
17:59 “杏仁核”破坏实验,证实传统情绪观点2不成立
20:18 情绪体验的巨大差异,证实传统情绪观点3不成立(情绪颗粒度)
32:04 奠定传统情绪观统治地位的几个实验的bug(群体思维)
38:29 情绪构建论的主要概念
38:56 模拟:大脑的预测
58:26 内感受
01:00:03 预测回路
01:21:33 身体预算分配区域
情绪如何指导我们的行为
01:30:17 情绪构建论四个主要概念之间的关系
01:30:39 情绪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
01:33:14 我构建了一个名为“雨桐”的情绪概念
01:35:49 如何引导自己构建积极的情绪概念
01:39:17 情绪的对高敏人群的意义
01:40:07 我感觉到了什么,是由我掌握了哪个概念决定的
01:41:24 我们才是情绪的主人
01:44:27 如何强化积极情绪的“情绪颗粒度”
01:46:27 两个哲学问题
【两张图片】
001
002
【两个主播】
主播1:小元 小宇宙@是小元呀
主播2:小红 小红书@爱喝酒的小红
小红书:@如果你也是播客
剪辑制作:小元
Piano in Space-LEXMusic
Groovy hammond-Royaltyfreemusicforvideos
期待朋友们扫描上方二维码或+VX:pandadoria,备注 【播客】,立刻加入听友群
如有合作需求,欢迎 + VX:pandadoria,备注 【合作】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