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积极心理学十六讲
《清华积极心理学十六讲》是由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旨在普及积极心理学基础知识,进而使学习者具有积极心理学工作领域所必须的理论素养和实际见技能内容包含美好人生,幸福品格优势与美德,习得性乐观积极情绪,亲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关系和沟通。亲密关系福流,积极动机,价值观与意义,积极自我,坚毅与自律,创造力与美,积极身心积极心理学应用,适合心理学专业师生。
48

礼物习惯与替代方案
针对两岁半孩子对物质礼物的依赖,建议通过非物质的互动礼物(如亲吻、游戏、故事)替代实物,帮助改掉礼物依赖习惯。强调“摸不到的礼物”同样具有价值,引导孩子理解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处理孩子索取行为
两岁孩子外出索取他人食物时,需明确行为界限:对陌生人需告知“别人的东西不能要”,对亲友可礼貌询问。需结合具体场景,避免过度压制需求,同时减少因限制引发的执着。
死亡教育与情绪支持
面对三岁儿童对亲人离世的困惑,可通过“去远方”等温和比喻进行死亡教育,同时通过拥抱和陪伴缓解情绪低落,强化安全感,而非过度解释死亡概念。
自主权培养与抵抗力
两岁幼儿坚持自主穿衣服时,家长需包容其探索过程,避免过度干预。借鉴适度锻炼理念,允许孩子通过实践提升能力,同时通过游戏化引导强化自主权培养。
感官敏感与行为规范
对听觉敏感的孩子,需通过逐步接触生活噪音进行脱敏,避免过度保护。针对撕书行为,需明确行为界限,允许特定场景的游戏化撕纸,但禁止随意破坏物品。
进食与睡眠问题应对
纠正边吃边玩习惯时,建议通过专注互动(如讲故事)改善进食专注力。对于晚睡问题,需结合个体差异,避免机械遵循睡眠时间表,优先保障总睡眠时长。
电子依赖与心理营养
四岁儿童沉迷电子产品需建立明确规则,如限制使用时间。通过增加自然体验和心理营养教育方法,提升孩子的价值感与存在感,降低对感官刺激的依赖。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