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验非核氢弹,媒体3个误导!是氢气弹不是氢弹,大家别上头

00:00
08:23
主播信息
终南剑客

终南剑客

2022百大人气创作者 西安交通大学EDP中心特约讲师
关注
终南剑客 | 解读国际风云
12093
【2025.02.19终南剑客重磅入驻蜻蜓!】洞察大国在多领域竞争中的策略运用,剖析背后的利益考量。 探讨全球先进武器的科技进步与战略价值,解析当今及未来战场上的高科技武器与制胜法宝。 聚焦国际事务的复杂局势,剖析大国间的战略互动与全球未来的关键动向。 融合金庸武侠元素,本栏目剖析全球大势与国际战略,呈现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深层次的权力游戏。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非核氢弹技术本质

# 氢化镁爆炸机理

# 温压弹温度参数

# 链式燃烧反应原理

# 数据选择性传播误导

# 军事应用场景局限

# 中国威胁论炒作

# 战略误判风险

南华早报于2025年4月20日发布独家报道称,中国科研团队在内蒙古成功测试了一种基于氢化镁爆炸装置的“非核氢弹”。该装置通过常规炸药激活氢化镁分解,触发链式燃烧反应,产生持续两秒、温度超1000℃的火球,爆炸时间为同等质量TNT的15倍。报道引发国内外舆论关注,部分外媒将其描述为“环保氢弹”,推测其可能改变军事平衡。
后续调查发现,南华早报的报道源自中船重工某所2025年3月发表的学术论文。论文聚焦氢化镁爆炸机理的基础研究,未提及军事应用。舆论争议核心在于“非核氢弹”的命名存在术语误导:氢弹本质为核聚变,而该装置仅为化学能释放,属于温压弹或空气燃烧弹范畴。氢化镁作为储氢材料,其爆炸原理与核武器无关联。
部分媒体报道存在数据选择性传播误导,例如强调1000℃高温但未提及温压弹实际温度可达2500℃,且原子弹/氢弹爆炸温度远超该数值。此外,技术突破被夸大,该装置仅属常规武器优化,适用于摧毁地下工事或轻型装甲目标,无法替代核威慑。
舆论发酵中,部分自媒体将非核氢弹技术与中国威胁论挂钩。专家指出需澄清三点:技术尚未实战化、威力有限、本质为民用实验。此举既符合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也可避免战略误判风险。最后强调,宣传中国装备发展需避免夸大效能,保持理性客观,以维护国家安全与全球稳定为目标。

展开
大家都在听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