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陈桥兵变(下)

00:00
16:50
主播信息
白雪

白雪

聆听有温度的声音,喜欢有质感的生活!
关注
中国历史故事
1116
历史是一面不偏不倚的镜子。人物故事是让我们了解历史最直观的方法。每集故事里的主人公,或者名垂千古,或者极少听闻,但每个人都是历史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那些鲜为人知的经历,那些隐藏背后的人物关系,那些荡气回肠的爱情,还有那些传颂千古的奇遇,都注定他们将会被历史深深铭记。
历史讲坛之两宋风云宋太祖赵匡胤
113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男。字元朗,即宋太祖,宋王朝创建者。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握兵权。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他先后平定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反抗,削夺了禁军将领和藩镇的兵权,加强了北方和西方各州的边防,并选派文臣带京官衔外出任职,执掌地方行政,另派使臣分掌地方财政,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朝廷,则设副相(参知政事),并以枢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财,分散宰相的权力。他在位期间,兴修水利,鼓励垦荒,整治运河,整顿税制,力图增加赋税收入,增强国力。他的政治措施,对于结束五代以来的长期混战割据局面,起了重大作用。但因重文轻武,偏于防内,对形成宋朝“积贫积弱”局面有所影响。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历史讲坛之武则天
90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又称武则天、武媚、武后,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3日在位)。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祖籍并州文水县(现成山西文水县东),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她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恢复以神都为东都。神龙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陈桥兵变历史事件

#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

# 赵匡胤黄袍加身过程

# 赵匡胤约法三章内容

# 陈桥兵变和平演变

# 后周禅位诏书争议

# 五代十国军事政变

# 殿前禁军统帅权力

# 韩通抵抗兵变失败

# 后周北宋政权更迭

陈桥兵变背景与赵匡胤的策略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历史事件,以黄袍加身的方式夺取后周政权。为稳固统治,他采取约法三章政策,强调保护后周皇室、百官与百姓,避免流血冲突。这一举措打破五代十国时期改朝换代滥杀旧臣的陋习,展现其政治理性与宽厚性格。
兵变进程与关键阻力
赵匡胤通过和平演变完成政权交接:派潘美通报后周君臣,安排亲信控制开封城门,并率军入城。唯一抵抗来自侍卫军副指挥使韩通,但其抵抗兵变失败,全家遭王彦昇诛杀。赵匡胤约束军队纪律严明,安抚民心,未重蹈五代军事政变纵兵劫掠的覆辙。
禅位仪式与政权合法性构建
赵匡胤在崇元殿举行禅位仪式,翰林学士陶谷提前备好后周禅位诏书,解决禅位合法性争议。他改元“建隆”,立国号“宋”,优待后周皇室,封柴宗训为郑王,实现后周北宋政权更迭。此举延续五代武将掌权的传统,但以和平方式完成权力交接。
陈桥兵变的历史特殊性
相较于五代十国军事政变中常见的暴力与混乱,陈桥兵变以殿前禁军统帅赵匡胤为核心,依托军事威慑实现无流血政权转移。尽管存在韩通抵抗等突发事件,但整体过程有序,未破坏开封城秩序。此次兵变既延续“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乱世逻辑,又蕴含稳定社会的政治智慧,为北宋三百年基业奠定基础。

展开
大家都在听
历史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历史讲坛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他这一生,风雨多,晴天少。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2岁差点死去,45岁起不停被贬谪,49岁丧子,直到60岁还被贬,终于在66岁,走到生命的尽头。苏东坡一生曾被流放过三次,且一次比一次偏远。遭人诬陷,锒铛入狱,濒临杀头,降职被贬。这些事接连发生在同一人身上,任谁都不能一笑了之,苏东坡却做到了。他一生走过许多路,见过许多景色,越来越觉得,生活只要简单就好。起先他被贬往惠州,彼时东坡除了不用坐牢,身份与囚犯无异。可正是在这里,他写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既然已经身在此地,那便尽情享受当地人的生活。如此纵有满腔愁苦,也被他尽数化作甜蜜。随后东坡又被贬到北宋疆土最偏远的地方——海南儋州。儋州生活十分清苦,自言: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食芋饮水。苏东坡却过得怡然自得。甚至有人向他请教养生之道,苏东坡思忖片刻答道: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彼时一粥、一饭、一草庐,就是东坡想要的简单生活。儋州同僚为他集资造屋,东坡便在此以文会友、讲学明道。起初不过是个乡间学堂,不久便有人仰慕东坡先生之名,不远万里来岛上求学。北宋一百年间,海南不曾出过一个进士。苏东坡到此之后,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自此海南教化日兴、人文日盛,皆由东坡而起。世人皆道:东坡不幸海南幸。生活不简单,但强大如苏东坡,却能笑着抬起头。 他已经认清世事不简单,却仍然怀着简单的心,过简单的生活。
490
2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