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E9 走进城市的肌理:与唐克扬对谈空间、建筑与文化的连接

00:00
01:16:04
节目详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空间张力的时代。城市成为剧场,建筑成为媒介,文化不再只藏于博物馆中,而是流动在人与人、人与城市的连接之中。在“City Walk”成为一种热潮的当下,为什么人们对古城、遗址、老街区如此着迷?这种空间热情背后,既有穿越时间的情感投射,也体现了在快节奏生活中重建自我定位的文化本能。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对话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唐克扬,从跨学科的视角探索城市与空间,建筑与文化的多重关系。我们谈及传统如何在当代语境中被重新激活,城市的文化气息如何凝结在那些微小却真实的生活细节中;也讨论科技与艺术的交汇,如何不断重塑美术馆、博物馆的空间逻辑与观看方式。在一个高度强调效率的社会中,我们仍在寻找一种更有机、更具个体感的方式,与空间重新建立起深层联结。

互动惊喜!在小宇宙评论区分享您对于本期话题的思考,就有机会获得唐克扬老师的著作——包括《建筑与时间》《洛阳劫》《活的中国园林:从古典到当代的传统重塑》等,欢迎留言参与。

本期嘉宾

唐克扬,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内容导航

03:12跨学科是一种人生选择

  • 有句话叫 We practice what we preach,知行合一的背后,其实是对所热爱之事的坚定选择。我最终决定去学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选择一条我愿意投入的生活方式。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因为选择自己热爱的、适合自己的事,其实意味着要下很大的决心。专业不只是通往某个职业的路径,它更像是一种人生选择,也关乎人格的形成。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学术是一种“志业”,是一份你愿意长期投入的事业。我想,这对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意义。

09:00跨界动力:不是炫技,而是源于对“表达方式”的根本需求

  • 我们发现,其实在承认事物差异性的前提下,仍然存在一些更为本质的共通点。每个人都在试图表达自己的某种理念。与其说人类彼此之间存在深仇大恨,不如说他们各自的表达方式已经决定了他们是不同的人类,就像观念或信仰那样,有的更生硬,有的更柔软。许多普通人,尤其是儿童,在最初接触这些观念时,往往是从表达方式本身产生兴趣的。艺术本质上就是关于表达方式的,它不可能完全脱离形式而存在。

10:43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12:57从液态玻璃到虚拟现实,设计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18:50真正的“改变”来自哪里?

  • 我们很难说到底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因为每个人都是参与改变的一部分。确实有一种神秘的、古老的说法指向这个时代的大势,这是我们无法预知、也无法操纵的东西。但我想,人的主动性就在于他并不安于某个静止的状态。每个人,尤其是今天的现代人,大多还是把变化和求新看作一种正面的东西。生活如果总是一个样子,大多数人是无法适应的。在这个意义上,创新打开了某种僵局,让平凡的生活变得更有趣,也让无聊甚至不健康的状态获得了某种生机。

20:17建筑,是“流动的生命体”

  • 建筑就是见证了这个时间的威力,最伟大的文明,它也会面临这样的一种尴尬的境遇。所以建筑实际上是流动的,在这个意义上你就看到了人跟建筑的共命运的可能性。

26:57我们为什么不断召唤长安的记忆?

39:00历史是一个需要“翻译”的陌生国度,怎么去体验,如何去行走。

  • 所有过去的、所有的历史,都是一个陌生的外国国度。你去到那里,首先需要兑换货币、寻找翻译器才能明白他们在做什么。很多生活习惯也完全不同,稍有言行不慎就可能招致麻烦,因为他们拥有与你不同的信仰。所以,现在很多影视剧其实只是把当代生活重新投射回了古代,与真正的古代并无太大关系,古代的价值也因此失落。这类写作并非没有价值,但更多是在讲述今天的事情,而忽略了今天也终将成为过去。未来的人也可能无法理解我们,甚至会将我们抛弃,因为他们认为我们过于沉溺于当下,最终无法迈出通往未来的一步。

41:13让遗址自己生长

大明宫遗址博物馆
大明宫遗址博物馆位于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核心区,是盛唐宫廷遗址上的专题博物馆。通过文物实展与AR、全息影像等技术手段,重现大明宫的建筑格局与唐代盛世图景,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看见”历史的真实与恢弘。

56:36“多重关系”中的美术馆空间

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
位于意大利罗马弗拉米尼奥区,由普利兹克奖得主扎哈·哈迪德设计,于2010年开放并荣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斯特林奖。MAXXI不限于展览空间,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采用流动曲线与多重交叠的空间结构,打破了“容器式”布局邂逅城市肌理。馆内设有两大展区——“艺术馆”和“建筑馆”,同时举办当代艺术展、设计、音乐、表演与教育活动,是集收藏、创作与社会对话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文化实验场。

1:00:40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的项目

1:06:59未来的城市空间的设想

  • 我认为理想状态下,文化空间对人的成长可能更有帮助,因为你并不需要刻意去寻找文化和艺术。另一方面,你能接触到的所谓文化又过多,实际上不需要再用表面的广告牌来吸引你,需要的是通过某种油然而生的方式,把生活中其他部分——衣食住行、困难、成长、挣扎——融合进你所看到的每一帧画面、每一行文字中间去。这才是艺术与文化的本意所在。不是所有人都要以此为业,但它可以成为点亮你经历的某种火花。
纽约中央车站星空穹顶
纽约中央车站的主大厅天花板,是一幅描绘黄道十二宫星座的巨大星空图,由法国艺术家保罗·塞萨尔·埃莱于1912年绘制。星图以中世纪手稿为灵感,采用蓝绿色背景、金粉勾勒出88个星座中的12个,但其排列是从地球视角反转的“上帝视角”,即星空的镜像版本。天顶中央还保留了一处未修复的烟渍斑点,作为20世纪城市烟雾与环境变迁的见证。这座星空穹顶不仅是天文图绘的艺术表达,也成为纽约人心中的浪漫符号。

《Grand Central》

美国诗人 Billy Collins

The city orbits around eight million

centers of the universe

and turns around the golden clock

at the still point of this place.

Lift up your eyes from the moving hive

and you will see time circling

under a vault of stars and know

just when and where you are.

这首诗被纽约“Poetry in Motion”项目选中,在纽约中央火车站中将诗歌以海报形式贴在列车与车站内,让通勤者在日常通行中也能感受到诗意。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王府井一号播客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mengqingxin@cguardian.com

——————

互动方式

微信公众号:嘉德通

小红书:王府井一号

微博:王府井一号_和你一起探索艺术

加入王府井一号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号:Guardian_in_one_

——————

出品方:嘉德艺术中心

出品人:寇勤

制作人:蒲宇

编辑主持:孟庆馨

策划:王卓然

后期剪辑:魏康宁

音乐制作:system[Σ]

展开
大家都在听
铥铥科幻电波
铥铥科幻电波
中国科幻文化领军品牌未来事务管理局独家出品,全网播放量最高的中文科幻播客,获2020年度苹果Podcast推荐。 这是一档穿透无聊与压抑的有趣电波,我们将在每周陪伴你,在上学、下班、挤地铁、等车时,带着你的有趣灵魂暂时离开,去到星辰深处,踏进赛博世界,在时间线上前后跳跃;去每一个新番、电影和游戏的世界,捕获全世界与幻想有关的新鲜能量…… 内容类别包括: 【星际茶话室】,最有趣的话题和脑洞,嘉宾们的观点碰撞交锋。我们也会请到平时你没机会见面的大佬,量身定制特殊话题,激发他们最有趣的一面。 【热爱能量站】,针对作品或创作者的深度细聊。特点是以「专业视角」从零剖析,既有经典作品的解读,也有热门新作的安利。 【趣闻接收站】,点评最近不能错过的新鲜好玩事,特点是「犀利吐槽」。 每周二更新一期,内容为上述三种类别中的一种。 为什么是「铥铥」?diudiu来自小时候电视上科幻、奇幻片的5毛钱电音BGM(代表作《西游记》片头曲),在80、90后的童年回忆里,这个拟声词代表无限的冒险与好奇。 铥这个字,是元素周期表中第69位的元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 它很稀有,可以导电,也具有很强的延展性。 “铥”作为化学元素的众多特质,恰好是这个电台希望传递给你的: 做市面上有声节目里稀缺的“泛科幻内容”;讨论深度兼广度的话题,从硬核冷宅知识到最热流行文化,用包容性的眼光看待一切好玩事物;用爱发电,做泛科幻迷的精神灯塔。 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迷上什么东西。我们恰好迷上了科幻,想把这份喜欢安利给你。
212
42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