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 Sonata in b minor K27

00:00
03:41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雷吉纳德·凯尔《单簧管演奏录音辑》
15
这套合辑收录了英国单簧管演奏家雷吉纳德·凯尔(Reginald Kell)1950年代在美国的演奏录音,曲目有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与《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三重奏》、《木管小夜曲》,贝多芬《单簧管三重奏》,舒曼《幻想小曲》,勃拉姆斯《单簧管三重奏》、《单簧管奏鸣曲》,圣桑《单簧管奏鸣曲》,德彪西《第一狂想曲》,还有欣德密特、巴尔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米尧、佛汉威廉士、拉威尔、柯瑞里、克莱斯勒等作曲家为单簧管创作的乐曲。最后,当然不会忽略被誉为单簧管唱片史上最重要的勃拉姆斯《单簧管五重奏》录音。凯尔的演奏风格严谨,正统中带有浪漫的色彩,音色相当优美。 雷吉纳德·凯尔(1906-1981)曾经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求学,1932年以后开始活跃于音乐会的舞台,先后在伦敦爱乐、伦敦交响乐团等乐团担任单簧管首席,一九四八年开始把事业重心移向美国。定居纽约之后,凯尔除了频繁的奏事业(特别热爱演奏室内乐),也开始灌录大量的唱片,并且曾经出版《凯尔吹奏法》和一些练习曲。
凯伦·玛丽·加勒特《美如玫瑰》
55
这张专辑是新世纪钢琴家凯伦·玛丽·加勒特2006年发行的,以其深情且富有诗意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专辑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被列为2007年最佳成人当代录音的“Top Twelve List”之一,并荣获了2007年New Age类别中的“最佳器乐专辑奖”。 专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凯伦·玛丽·加勒特对生活、情感和自然的深刻体验。专辑中的音乐作品通过钢琴演奏展现了细腻的情感表达,其中《Vinot and the Sea Bird》是专辑中的一首代表性曲目,被用于一些文学活动的配乐,如“人生路上, 不止步”读书会。这张专辑还包含了一些以玫瑰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如《It's About the Rose in the Vase on the Table》,这些作品通过音乐探索了玫瑰象征意义的多重层面。 这张专辑的音乐风格融合了世界音乐与古典音乐元素,凯伦·玛丽·加勒特探索了一些新颖且令人兴奋的东西,无论你将这种音乐风格称作什么:新世纪音乐、成人当代音乐、轻柔爵士、古典风启发的音乐,或者其他什么……它都很成功,而且非常美妙,尤其是在你想要沉浸在它那怀旧色调的氛围中的静谧时刻。凯伦·玛丽·加勒特在音乐风格、质感、演奏技巧和情感深度方面深入地挖掘,创造出了一种更丰富的音乐体验。
卡拉丝《比才·卡门》(全剧录音)
11
这张专辑是卡拉丝等几位歌唱家与勒内·杜克洛合唱团、让·佩尼奥少年合唱团、巴黎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唱比才的经典歌剧《卡门》。卡拉丝一生中从未在舞台上饰演过卡门,所以这套唱片是她对卡门诠释观点的唯一记录。她的厉害之处在于只要她一登场,戏剧张力立刻呈现,不过也有人认为她唱的个性太过强有力,不够细腻。卡拉丝的崇拜者当然不会错过这套唱片。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米凯兰杰利《斯卡拉蒂、贝多芬、克莱门蒂》
米凯兰杰利《斯卡拉蒂、贝多芬、克莱门蒂》
这张专辑是米凯兰杰利演奏斯卡拉蒂、贝多芬、克莱门蒂、肖邦的几部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e小调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作品111,作于1819-1822年间,呈献给鲁道夫大公。贝多芬将这首奏鸣曲缩短成两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形式中加进了对位手法,第二乐章则用了变奏曲,可以说完全是后期的创作风格。而且这两个乐章形成尖锐的对比,第一乐章是拥有如暴风骤雨般的激烈与紧缩起来的紧张感,而第二乐章则是将精神解放并高扬于无穷无尽的世界中。关于这两个明显的对比,历来有各式各样的解释。贝多芬周围的人不停地提出对于第三乐章的询问,据说贝多芬对于辛德勒所提出的询问,只回答一句“因为时间不够”。这句话很可能是贝多芬在故意开玩笑,其实如果我们在这一乐曲的变奏曲乐章的最后,恍恍惚惚地看到精神飘渺浮升于遥远的天空时,我们就不得不深切地感到这首奏鸣曲已经没有任何值得加上去的东西了。 肖邦《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35,作于1837年。当时肖邦在马尧卡岛疗养失败,住在George Sand(乔治·桑)的故乡。舒曼称之为“神秘莫测的,好像脸带嘲弄的笑容的狮身人面像”。这自然不是像海顿或莫扎特奏鸣曲那样“从前好世道”的音乐,这是肖邦独具一格、真正革新的作品。
--
12
米尔斯坦《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组曲》
米尔斯坦《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组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米尔斯坦演奏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米尔斯坦技巧高超的演绎让我们第一次真正领会到巴赫这部作品有着何等恢宏的气势。先不提他的音色、音量、张力,他的演绎方式就像是一位伟大演员在独白:除了1716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伊斯古德曼”,手上没有任何其它道具,米尔斯坦在观众面前非常自信,他控制了整个舞台。他以火山爆发般的欢乐释放出巴赫音乐中饱满的精神力量。 米尔斯坦一生着力最多的就是巴赫的这六部《奏鸣曲与组曲》,他先后录过3次,可谓一生艺术的结晶。其演奏的柔美可能不如格鲁米欧等人,但对巴赫的神髓却有更深的领悟。《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每个乐句都十分美丽,随着乐曲的进行情感氛围越来韯浓”、“演奏中的贵族气派和经典风格,非常令人满意”。日本《唱片艺术》极力推荐。 巴赫的六部《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BWVl001-1006,大约于1720年作于德国的克滕,被誉为“小提琴演奏的圣经”,如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为钢琴演奏的圣经。这六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巅峰。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巅峰。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的出版顺序是: 奏鸣曲第一号, 组曲第一号, 奏鸣曲第二号组曲第二号, 奏鸣曲第三号, 组曲第三号如是交错出版. 为何如此呢? 三部组曲的形成为不规则, 但三部奏鸣曲却很明显的为一个统一架构, 是自成一套系统的作品. 是因为调性安排的关系吗? 这六部确实可以找到调性的关联, 但却是组曲, 奏鸣曲自成系统.因此这样的出版顺序可以推论为: 巴赫意欲将这六部统一为一组作品, 避免明显的分为组曲和奏鸣曲两组, 而且如是交错出版也使这六部的安排不致太单调。
--
32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