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书治要·周书》
你想知道古人如何防御水旱饥荒吗?你想知道古人如何观察、考验一个人吗?那就快来听《群书治要·周书》吧!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带你走进经典,一起去看古人的生活,领略古人的智慧,让古人的世界不再神秘!
486

魏林公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提出若君主谋划于庙堂之上,是否即可实现国家治理。孔子肯定这一观点,但强调其前提在于践行“忠恕之道”。他指出,仁爱是治国基础——君主以仁爱待人,民众亦以仁爱回应;君主若厌恶他人,他人亦会厌恶君主。
孔子进一步阐释“忠恕治国根本原则”的具体内涵:从积极层面,“忠”体现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即君主追求自身安乐时,需保障百姓安乐;从消极层面,“恕”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避免将自身厌恶之事强加于民。这种“推己及人政治智慧”是治国核心逻辑。
针对“不出环堵之势而知天下”的治国理念,孔子以“反己修身治国之本”解释其本质。君主无需依赖外部信息,只需通过自我反省与推己及人的实践,即可洞察民心。这一过程将“庙堂谋划”与“仁爱治国思想基础”紧密结合,使政治决策既符合人性需求,又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最终,孔子总结“治国之道忠恕为上”的核心思想,强调治国本质在于将忠恕之道贯穿于政策制定与执行中,通过“推己及人”的实践,实现政治清明与民众归附。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