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是“明明德”的教育

00:00
06:26
主播信息
品读《群书治要》

品读《群书治要》

用之當今,足以鑑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引而申之,觸類而長。蓋亦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自戒。
关注
《群书治要•孔子家语》
253
《孔子家语》的书名,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去世之后,“孔子家”成为学生们演习、讲礼、缅怀恩师的场所。后来在孔子的孙子子思的主持之下,他们共同编纂了《孔子家语》。 “语”,根据《说文解字》注释:“语,论也。”《广雅》说:“语,言也。”所以,《孔子家语》就是“孔子家”的论说集或言论集。正如孔安国在序文中所言:“既而诸弟子各自记其所问焉,与《论语》、《孝经》并时。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之,名之曰《孔子家语》。”可见《孔子家语》也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今传本《孔子家语》是由孔安国整理撰集的,后来经过王肃做注,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编纂、增补的过程。在《王肃注本》问世之后,出现了很多对《孔子家语》的怀疑,乃至于认定这本书是“伪书”的观点。但是在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孔子家语》相近。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墓,也出土了篇题与《儒家者言》相应的简牍,内容同样与《孔子家语》有关。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战国楚竹书问世,这就使战国时期的《家语》呈现在世人的面前。现(残)存73行的英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中,它的内容也证明了今传本《家语》的真实存在,编号是S1891。这些新发现说明,今本《孔子家语》早在西汉即已有原型存在和流传,并非伪书,是孔氏家学的产物,对于学习孔子和孔门弟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群书治要》之中,《孔子家语》被列于经部,并且附于《论语》之后。《群书治要》中的《孔子家语》,是从王肃注的《孔子家语》中辑录了22篇,约8500字,集中阐释了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比如如何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如何慎用人才,如何观人、用人,以及圣主、明君所应该具备的品德,以及治理的理想境界等等。
《群书治要·周书》
486
你想知道古人如何防御水旱饥荒吗?你想知道古人如何观察、考验一个人吗?那就快来听《群书治要·周书》吧!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带你走进经典,一起去看古人的生活,领略古人的智慧,让古人的世界不再神秘!
《群书治要·国语》
139
《国语》记录西周末年及春秋时期周王室及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七个诸侯国史事的先秦典籍,内容包括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古代素质教育本质

# 儒家明明德理念

# 礼乐教化功能

# 修身有成境界

# 真善美自然追求

# 古代胎教起源

# 正人君子环境

# 少成若天性规律

# 弟子规礼仪教化

# 现代教育目标偏失

中国古代教育以“明明德”为核心目标,强调通过儒家理念培养人对真善美的自然追求。这种教育本质是素质教育,注重从胎教阶段便开始塑造人格,主张“少成若天性”的成长规律,使太子自幼接触正人君子环境,言行皆循正道。
礼乐作为重要教化工具,承担着调和心性、促进和谐的功能。通过礼乐熏陶与正人君子的示范,个体逐渐达到修身有成的境界,形成对善恶美丑的辨别力。孔子提出“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说明环境对品德养成的决定性作用。
文中对比古今教育差异,指出现代教育存在目标偏失,以功利为导向,背离了“读书志在圣贤”的传统。若借鉴弟子规等礼仪教化,可重建对真善美的追求。最终强调,唯有修身有成者,才能以真心实现人际和谐,避免因“心地不清静”而混淆是非,呼应“同生相应,同气相求”的儒家理想。

展开
大家都在听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