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第六章 第五节 十年笔墨与生活 之一

00:00
10:40
主播信息
江南老刘——快变质的老腊肉

江南老刘——快变质的老腊肉

思想飘散,不知道该说点啥~
关注
民间鬼故事
151
民间鬼故事,口口相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传播的时候,每个传播者都参与了创作!
老舍自传
--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北京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祖籍辽宁辽阳,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因创作《龙须沟》,他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舍出生于1899年2月3日,在北京度过了贫困的童年。1924年去到英国伦敦大学担任讲师,并开始陆续发表小说《老张的哲学》等,开始他的创作生涯。1930年—1936年期间,老舍归国赴齐鲁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猫城记》等长篇小说、出版短篇小说集,文风逐渐成熟。1937年,老舍南下,开始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工作,配合宣传发表了大量抗战题材的作品,如《火葬》《惶惑》等。1946年,老舍受邀去到美国游学宣讲,三年后回国,开始支持“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文联)工作,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新时代社会的作品。
南京血祭
407
作者:陈守梅 笔名:阿垅(1907—1967) “七月诗派”著名诗人,黄埔军校第十期步兵科毕业。他参加了淞沪会战。在一次敌机轰炸中,阿垅脸部受伤,不得不离开队伍治疗。 《南京血祭》原名《南京》,是阿垅写于1939年的报告文学体长篇小说,是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纪实作品。由于种种原因,该作品直到1987年12月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该书是一部为南京之战雪耻的奇书。 作者以自己的参战经历写下了这部长篇纪实小说,是第一部纪实南京大屠杀和南京保卫战的史诗般的作品。这部充溢着血与火、悲愤与抗争的作品依然深深震撼着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南京血祭》从全民抗战角度,正面描写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是当时的填补空白之作,也是对当时效力军国主义、美化侵略罪行、杀人不见血的日本“笔部队”的愤懑反击之作。 作者是以带血的写作向世界宣告:“我不相信,‘伟大的作品’不产生于中国,而出现于日本;不产生于抗战,而出现于侵略!”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我们巷子的细珠啊
我们巷子的细珠啊
【边缘老人、特殊女性、城镇养老、底层人的自尊、成长与和解救赎的故事】 62岁的细珠,是桃花巷所有人口中的呆子、弱智,喜欢跟人吵架,处处与人作对,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对世界也充满了怨怼与愤懑。细珠出生在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的大家庭,排行倒数第二的她,从小就因为秃头和不识数,而受到家人的轻视、街坊的欺凌,大家都说她是呆子、傻子。 她期待拥有和嫂子、姐姐们一样的爱情,却被父母和大嫂以嫁出去会受人欺负为由,愣是把她留在家中,这一蹉跎,就蹉跎成了一个老姑娘,年逾花甲,依然是孤家寡人一个。父母不让她嫁人,说担心她会受到婆家的欺凌,大嫂不让她嫁人,说她可以养细珠一辈子。于是,细珠成为了一家十余口人的“佣人”,每天不是围在灶台上打转,就是在不停地浆洗永远也洗不完的衣服,或是帮着大嫂带孩子。为金家这个大家庭,为父母,为兄嫂,为侄子侄女付出了半生的心血,父母和兄嫂相继去世后,她却被自己亲手带大的侄子扔在了桃花巷的大宅里,每天只能与她拣来的猫狗作伴,与花草为戏,与邻居几个老太太一起结伴捡破烂。 在长期的孤寂与被家人忽略的情势下,细珠和比她小了几十岁的于春兰走得越来越近,两个人经常一起分享自己的心事与小秘密,更在一起买猪头肉酱肘子,没有节制地大吃特吃。然而,好景不长,被人们形容为呆子的于春兰被她的罗锅母亲强行送到了县城的精神病医院,这一下,细珠失去了一个可以与她交心的人,在与街坊邻居的各种磕磕碰碰中,她更加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从没走出过桃花巷的细珠,一个人起大早去排队拿免费的鸡蛋,却也因为拿鸡蛋走错了路,把自己给走丢了……
359
255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