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心理·社会」配角的自我修养:承认有限,不等于放弃主角意识,继续读《谁的问题》

00:00
34:48
主播信息
图图37

图图37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图图37
关注
图图的图书局
43
我是图图,一个靠着野路子成长起来的老斜杠,心理咨询师、幼儿教育工作者、职业发展咨询师,原央企HR。一个热爱通过阅读探索世界的准中年人,一个有趣的父亲。 图书局,是一档从读书开始的成长节目,更多是站在自己的视角,通过书来看世界、看生活、看自己。 局,一个关系的组合,我想通过这个局与各位产生一个新的关系,与世界发生新的互动。 每周六00:00更新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夏天的阳光终将到来——承认自己是配角,却以主角的意志,把能决定的事做到最好。”

本期我们来继续读孟庆延老师的《谁的问题》,识别可控与不可控,把能决定的事做到最好:

  • 网络暴力:匿名 + 去情境化 + 群体极化

匿名削弱责任感与同理心;碎片化信息易引发道德狂热与从众。

例:《搜索》中的“未让座”被断章取义,公众审判缺乏来龙去脉。

行动:在事实未明前不站队,匿名也要为言论负责。

  • “短链条理性、长链条情绪”

面对远距离事件(长链条),人们常用眼前碎片作判断(短链条理性)。

但对身边人却会给足“上下文”与倾听,由此提醒我们扩展情境感与理解力。

  • MBTI = 当代“赛博算命”

便于社交贴标签,但削弱耐心与真正的相知;同一人不同时间测得不同结论。

同时满足“想被归类又想显得独特”的身份焦虑;本质上替代不了自我探索与深度关系。

  • 理性铁笼与激情失落

高度分工与KPI化让人像“螺丝钉”;热情被压缩,意义感下滑。

忙碌≠激情,很多“卷”只是危机驱动而非内在热爱。

  • “躺/卷”的两极与意义危机

激情长期无处安放:要么低欲望/麻木,要么扭曲爆发。

个体掌控感下降:“我能决定的事情为什么越来越少?”引发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 找回健康出口:理性感与情感的再平衡

社会不应以泯灭人性换效率;个体需正视情绪与激情的需要,在边界内给心灵留空间。

  • 隐喻故事:“小猪妖的夏天”

大系统里多数人是“配角”,但每个配角都有迎来夏天的时刻。

关键在心态与抉择:承认有限,不等于放弃主角意识。

  • 配角的自我修养(可操作清单)

二分法:分清可控/不可控,聚焦可控(精进技能、选择生活方式)。

珍惜“夏天时刻”:关键节点敢担当(坚持原则、为热爱冒险、为不公发声)。

日常即舞台:在工作/家庭/兴趣里以主角心态投入,主动赋予生活意义。

在宏大叙事里也能活成自己故事的主角:自尊、自主、负责,以抉择推动剧情向前。

本期局中人

图图,心理咨询师、幼儿教育工作者、职业发展咨询师,原央企HR。一个热爱通过阅读探索世界的准中年人,一个有趣的父亲。

本期书单

谁的问题:现代社会的非标准答案  孟庆延

展开
大家都在听
社会与经济:信任、权力与制度
社会与经济:信任、权力与制度
《社会与经济》是新经济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格兰诺维特的奠基之作,概况来说,这书重新定义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弱连接理论由格兰诺维特于1974年提出。他指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这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然而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这是一种“强连接”现象;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更为广泛的,然而却是肤浅的社会认知。格兰诺维特把后者称为“弱关系”。格兰诺维特因为提出弱连接理论而名噪一时,也由此奠定了他在社会经济学领域的**地位。 过去200多年来,关于“经济学-社会学”的固化认知模式是,认为经济学是基础,其他学科都依赖于经济学。打个比方,经济学就像一个插线板,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传播学这些插头都插在上边。而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社会性的,把二者关系倒了个个儿。 这个观点看似并不难理解,但实际上作者提出并论证这个观点,是对传统学科**大的颠覆,而且这种颠覆特别符合互联网时代下社会网络关系的演变趋势。 在本书中,格兰诺维特写道,经济并不是与人类行为无关,而是深深地嵌入于社会关系中,并且与其他领域一样遭受着情感和观念的冲击。 1.本书讲到了“社会网络”的概念。《社会与经济》其实就是在讲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的问题。比如现在的facebook、微信、QQ等社交网络,本质上都是构建了一个复杂动态网络。我们个人越来越容易受这个网络的影响,同时个体性行为也**大影响着整个网络和制度,比如《今日简史》里举的例子,突尼斯小贩的自焚事件引发了政治运动,美国几位女性引爆了全球MeToo运动。尤瓦尔将其解释为全球化的影响,《社会与经济》则给出了社会网络角度的分析。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影响力运作机制,正是当下公司企业、产品、社群、政府机构、媒体等都迫切关注和研究的。 2.在“弱关系理论”中,我们如何利用“圈子”。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连接”,而常常是“弱连接”。“弱连接”虽然不如“强连接”那样坚固(金字塔),却有着**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假如你打算找工作,你更有可能从 ‘你的强关系’亲戚朋友-那里得到新机会,还是‘你的弱关系’比如兴趣班偶然认识的同学,或者朋友的朋友? 一般人肯定觉得,那必须是我的铁哥们和家人。 格兰诺维特的观点让人有点意外,其实那些弱关系更可能给你带来更好的工作机会。大部分工作机会都是通过弱关系找到的 。格兰诺维特讲到的这种圈子文化,在中国的“关系社会”中尤其重要。 3.经济社会学正变成一个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实用的学科。现在很多经济活动或者经济行为从经济的角度去解释是行不通的,必须用社会学的角度来解释。而格兰诺维特的新经济社会学理论非常适合解释经济行为,弥补单纯从经济学角度去解释问题的弊端。跨学科的研究并不单单在经济学与社会学的领域,经济学也不单单渗透带其他学科,其他学科也正在渗透在经济学中。但近年来,其他学科开始向经济学渗透,比如卡尼曼把心理学植入了经济学,开创行为经济学。 另外,本书还讲到了很多重要的观点,比如:1.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社会性的。2.个人受集体制度与文化的影响。个人的行为**不是基于个人的自利与算计就自主行动的。3.集体的制度与文化对人心智结构的塑造,两个典型的关系就是:信任与权力。4.教养与天性的关系。5.信任与欺骗,制度与逻辑。6.老练与高效的权力支配者。
66
69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你看起来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觉地享受这种忙碌,但你的忙碌真的能转化为生产能力吗?本书作者、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尖锐地道破了信息经济时代的惊人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此类浮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永久性地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作者创立的“深度工作”概念,其含义为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而正因为当前社会深度工作能力的日益稀缺,其与经济成功的关系也变得日渐紧密起来。本书的所有讨论也围绕“深度工作”而展开,全书共分为两部分:作者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客观地分析了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则系统地传授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如将深度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进程、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远离社交网络等。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一个接一个地参加大小会议、在即时通讯软件的尖叫中手忙脚乱、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地切换注意力……你看起来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觉地享受这种忙碌,但你的忙碌真的能转化为生产能力吗? 本书作者、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尖锐地道破了信息经济时代的惊人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此类浮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永久性地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p> <p>作者创立的“深度工作”概念,其含义为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而正因为当前社会深度工作能力的日益稀缺,其与经济成功的关系也变得日渐紧密起来。本书的所有讨论也围绕“深度工作”而展开,全书共分为两部分:在*部分中,作者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客观地分析了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则系统地传授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如将深度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进程、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远离社交网络等。</p> <p>作者还强调,深度工作不是一项过时的技能,而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在当前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浮浅信息时代,倡导深度工作无异于呼唤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p>显示全部信息
--
25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