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 “理想人设” 里的我们:霍妮如何撕开当代精神内耗的真相

00:00
01:08:48
主播信息
心理有话说

心理有话说

关注
自慢人生足
433
透过读书,我们和旧时光相遇; 欢迎订阅~ 这是天南地北几个心理咨询师聚到一起聊读书的节目; 这里可以了解到心理咨询师的日常所思所想所感的。 节目内容已同步荔枝、B站、小宇宙、喜马拉雅、QQ音乐、网易音乐、苹果播客等,欢迎订阅~
101个心理治疗难题 书本内容与讨论
298
天南地北几位咨询师一起读书,探索《101个心理治疗难题》的奥秘。 一念: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社会工作师观心空间儿童青少年专职心理咨询师; 映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心理评估师; 裘建萍:精神科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心理治疗师; 阿华田; 卓玛:应用心理学硕士在读;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神经症心理治疗方法

# 内心冲突的解决策略

# 理想化形象的负面影响

# 精神内耗的深层原因

# 基本冲突的心理学定义

# 顺从型人格的行为特征

# 自我攻击的心理机制

# 亲近他人的潜在矛盾

# 社会规范对行为约束

# 真实自我与外界期待

卡伦·霍妮的心理学理论揭示了当代人精神内耗的深层原因。她指出,神经症的核心源于无意识的基本冲突,表现为两种对立需求的强迫性博弈,例如既渴望竞争成功又恐惧破坏人际关系的矛盾。这种内心冲突若无法调和,会导致个体陷入自我攻击或僵化状态,甚至形成顺从型人格,过度压抑真实自我以迎合外界期待。
霍妮强调,神经症患者的理想化形象常与现实割裂。例如,工程师既想通过方案证明能力,又因害怕冲突而压抑愤怒;孔融让梨的行为可能源于社会规范对真实需求的规训,而非发自内心的选择。这类理想化形象的负面影响在于,它使人陷入虚幻的“人设”,忽略真实情感,最终加剧精神内耗。
社会规范与成长环境的交互作用塑造了冲突的根源。童年时期严厉的约束可能固化人格,而未被充分引导的个体则易在青春期形成对抗型或疏离型倾向。例如,过度追求“亲近他人”的顺从型人格,会因强迫性信任他人而忽略潜在攻击性,进一步强化内心冲突。霍妮认为,唯有直面真实自我,接纳冲突的客观存在,才能逐步消解理想化形象与现实的分裂,实现人格整合。

展开
大家都在听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