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代商业社会,女性节日逐渐演变为消费符号。从「女生节」的兴起到「女神节」的营销狂欢,商家将「爱自己」与消费绑定,重构了节日的本意。这种现象背后,既有女性经济地位提升带来的市场机遇,也暗含着对性别角色的隐形规训——正如波伏娃所质疑的:「如果女性不够“女人”,女人是什么?」现实中,女性仍被要求通过消费证明自身价值。当品牌用「女王」「完美女性」制造焦虑,甚至出现「五个女博士」这类利用女性标签收割红利的案例时,我们不禁要问:消费究竟是赋权工具还是新型枷锁?
在今天的节目中,三位主播从「妇女」一词的污名化争议切入,揭露女性消费主义背后的陷阱。面对消费主义的双刃剑,三位女性用尖锐提问撕开糖衣,探讨如何让每一笔支出都成为重塑性别叙事的选票。
【收听指南】
01:30 被污名化的“妇女”
02:39 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女神节”
05:41 在企业做女性联盟的二三事
10:41 妇女节为何变成促销日?
12:41 消费主义对女性主义是把双刃剑
18:11 我们踩过的女性消费主义陷阱
22:04 品牌翻车经历:五个女博士和宝洁、Maia Active的争议营销
30:24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真实诉求
35:44 女性力量觉醒:怀孕如何重构女性主义认知
38:07 女性意识觉醒带来的消费习惯改变
40:21 内衣革命:从性感符号到舒适优先的消费转向
42:51 更理性的消费才能更好地争取权利
43:20 警惕“美丽贷”,外貌投资背后的财务陷阱
49:09 本期推荐:个人财务管理
🎬 **热议案例**:
✅ 耐克妇女节广告的女性力量
❌ “五个女博士”如何翻车?
💰 “美丽贷”竟然成了销售话术?!
💡 **让消费为自己赋能,而非被消费裹挟!** 这期播客,带你拆解女性消费的深层逻辑。
📌 **听完你会收获**:
👉识别商家的“粉红税”套路
👉让你的每一分钱花得更值得
👉如何用消费打破性别偏见
🎺 你有没有为“女性专属”营销买过单?留言告诉我们!
🎵 Bgm:
片头:I AM WOMAN - Emily Meli
片尾:Nike最新广告「不争辩只争胜」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