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中庸》通俗讲解 第2-9章 心学

00:00
28:46
主播信息
达知

达知

每天多一分钟学习,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关注
妙解《传习录》阳明心学
16
## 《传习录》简介 ### 概述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由其门人和弟子编撰而成。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及其哲学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王阳明以其独特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作者介绍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被誉为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不仅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而且在军事上也颇有建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 内容分析 《传习录》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收录了王阳明的讲学语录,涉及“格物论”、“心即理”等主题;中卷主要包括王阳明写给时人及门人的书信,特别是《答顾东桥书》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强调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理论;下卷则主要讨论“良知”与“致良知”。 ### 影响与评价 《传习录》不仅是研究王阳明思想的宝贵资料,也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著作。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思想界,也在日本、韩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王阳明的思想被认为是超越时代的,即使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 ### 结语 综上所述,《传习录》不仅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集中展现,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里程碑。它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和教育理念,至今仍为人们所研究和借鉴。通过对《传习录》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王阳明关于人性、道德和实践的核心思想。
妙解《大学》
25
儒家经典《大学》的现代教育意义 概述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自古以来便是儒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均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在现代教育中,《大学》不仅被视为文化遗产受到保护和传承,更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的历史沿革 《大学》最初是《礼记》的一部分,后被朱熹单独抽出,与《中庸》、《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儒家教育的重要经典。自宋代以来,《大学》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之一,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教育和文化发展1。 《大学》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大学》被广泛应用于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等领域。多所大学开设相关课程,如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通过讲解《大学》的原文及其现代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大学》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的教义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学习《大学》,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大学》与其他儒家经典的关联 《大学》与其他儒家经典一样,都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与《论语》、《孟子》等经典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教育体系。在现代教育中,这些经典被融合和提炼,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作为儒家经典,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道德指引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大学》的学习,大学生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妙解《中庸》
57
中庸简介 一、背景与作者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约成书于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其确切作者尚无定论,但一说是由孔子嫡孙孔伋(子思)所作。该书在宋代被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宋元以后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二、主要内容 《中庸》全书共33章,3568字,内容主要论述人生修养境界和道德行为标准。书中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同时,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三、核心概念 中庸:指在各种情况下坚持适度、恰当、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它强调“中”即恰当、合适、平衡,以及“庸”即恒常、持之以恒。 至诚:被认为是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关键,强调真诚、诚实的品质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四、影响与意义 《中庸》提出的“中庸之道”和“至诚”等概念,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强调的适度、恰当、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准则,以及真诚、诚实的品质,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五、注本与解读 《中庸》的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等。这些注本从不同角度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阐述,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书中的思想和精神。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道德

# 儒家

# 心学

# 文化

《中庸》讲述了君子与小人在中庸之道上的差异,强调了圣贤通过实践忠庸达到道德觉醒,小人则因自私和无知远离中庸。孔子提倡中庸之道,认为它关乎智慧、平衡和道德实践,现代人应学习并实践这种理念以提升自我。

展开
大家都在听
走进《孟子》| “走进经典”系列
走进《孟子》| “走进经典”系列
一、【作者简介】 陈达隆,旅美学者,融会中西,深研中华传统文化数十年。其学以古圣贤为师,出入各家学术,贯通儒释道精髓。 长期讲学于国内外。在北京发起创立燕京同道书院和燕京读书会,十几年来致力于深耕社会有志青年,定期指导精读经典,组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蜚声于京城国学界。 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路径:对面亲聆,体贴古人。由此突破古今学术的局限,亲见中华古圣贤的境界传承,揭示中华传统的生命智慧之道。 二、【专辑简介】 《走进孟子》,是《走进经典》的系列课程之一。 27节精炼讲解,引领听众走进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视角,还原经典的内在脉络,亲见古人作经典的用心和境界。 每天10分钟,带给你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孟子生活在先秦的战国时期,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后世被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一百多年来,随着西方文明输入“启蒙”,“圣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孟子作为教条退出去,出现越来越多批评孟子的声音。 这是出现在历史大转折时代的历史现象。 孟子对我们当代人,这个意义在哪里?这是我们今天要讲孟子的原因。 孟子的特点,一是“敢说话”,诠释尧舜、孔子等古圣人的思想,譬喻生动淋漓尽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二是他“善辩”,说理透彻,言辞犀利,因此也是历史上和学术争论关系最密切的一位人物。 围绕孟子之所以存在这么多的争议,这些解读或“诠释都出于某种时代的原因而陷于先入为主的框架之中,从来没有人老老实实地去听孟子讲话、去读懂孟子。一百年来的混乱现象,源于两千年来没有人真正了解孟子的原意。自然也就没有可能向后代传递孟子的真精神。 我们先要弄清楚,孟子在他那个时代是个什么人,他本来在讲什么。这个道理,是不是不难理解啊?好比一个说向南,一个说向北。你总得先找到北、先认得北。 我们介绍这个课程,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1)从源头上讲清楚,孟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孟子思想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人格境界,孟子到底在说什么。 (2)聚焦于孟子说“性善”的原理。 这是孟子全部思想主张的核心与基础。抓住这个核心,孟子究竟讲什么、主张什么就一目了然。 (3)孟子说“性善”,原本不是今人所谓“性善论”、不是“人性的哲学”。所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诠释的,无论是反对还是维护孟子的,都读错了。 (4)我们要从经典文本入手,看看孟子究竟讲什么。
78
28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