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Elgar Enigma Variations Op.36 - 1. C.A.E- Andante

00:00
01:56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李赫特《1964年奥尔德堡音乐节现场》
58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李赫特在1964年奥尔德堡音乐节演奏的现场录音,收录了舒伯特的两部《钢琴奏鸣曲》。当时李赫特正处于巅峰状态,演奏中散发出的那种“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中,那世界只有他一个人能进去”的强烈个人化色彩,带了几分神秘主义,而调子几乎是灰色的,背景是黑色的。李赫特的舒伯特是苍茫孤高意境,充满了演奏者个人的孤独感。 虽然是1960年代的历史录音,但经过世界一流的技术处理转制后,音质非常出色,钢琴的音色丰富、极有韵味。
李赫特《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
11
这张专辑是李赫特与马泽尔指挥的巴黎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附带他独奏的舒曼《蝴蝶》。李赫特的演奏抛开了勃拉拇斯的德奥系钢琴传统,将这部伟大的经典作品做了富有诗意和狂想、温文而狂傲的新观点诠释,他那无所不能、震古烁今的技巧更令人大开眼见。这个李赫特与马泽尔合作的版本,不但乐句更流畅洗炼,和乐团间的配合也最完美协调,是李赫特对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最精妙的诠释。 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83,作于1881年。此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到意大利旅行,这一南欧古国的风土人情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开始构思这部作品。1881年三月,勃拉姆斯再度访问意大利,这一次彻底唤起了他的灵感,于是回国后立刻伏案疾书,当年夏天便完成了此曲。实际上,此曲中的意大利风格并不明显,但无疑是勃拉姆斯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舒曼《蝴蝶》作品2,作于1829-1831年间,是一首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作。此曲旋律奔放诡异,感情浓郁激烈。写于舒曼20岁时,这部短小美丽的作品,揭示了他的作品基调:结合音乐与文字、诗与音乐的情感。
雷吉纳德·凯尔《单簧管演奏录音辑》
27
这套合辑收录了英国单簧管演奏家雷吉纳德·凯尔(Reginald Kell)1950年代在美国的演奏录音,曲目有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与《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三重奏》、《木管小夜曲》,贝多芬《单簧管三重奏》,舒曼《幻想小曲》,勃拉姆斯《单簧管三重奏》、《单簧管奏鸣曲》,圣桑《单簧管奏鸣曲》,德彪西《第一狂想曲》,还有欣德密特、巴尔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米尧、佛汉威廉士、拉威尔、柯瑞里、克莱斯勒等作曲家为单簧管创作的乐曲。最后,当然不会忽略被誉为单簧管唱片史上最重要的勃拉姆斯《单簧管五重奏》录音。凯尔的演奏风格严谨,正统中带有浪漫的色彩,音色相当优美。 雷吉纳德·凯尔(1906-1981)曾经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求学,1932年以后开始活跃于音乐会的舞台,先后在伦敦爱乐、伦敦交响乐团等乐团担任单簧管首席,一九四八年开始把事业重心移向美国。定居纽约之后,凯尔除了频繁的奏事业(特别热爱演奏室内乐),也开始灌录大量的唱片,并且曾经出版《凯尔吹奏法》和一些练习曲。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王羽佳、陈锐《拉威尔·管弦乐作品全集》
王羽佳、陈锐《拉威尔·管弦乐作品全集》
2014年,苏黎士音乐厅管弦乐团任命二十八岁的法国指挥家布兰吉耶为音乐总监与首席指挥。这套合辑是布兰吉耶与乐团合作的首套唱片,曲目包括拉威尔所有的管弦乐作品,以及由王羽佳担任独奏的《左手钢琴协奏曲》与《G大调钢琴协奏曲》、由陈锐担任独奏的《吉普赛人》。专辑录制于以出色声学效果闻名的苏黎士音乐厅,除了钢琴协奏曲、《吉普赛人》与《珍妮的扇子》中的信号曲,所有的录音都是音乐会实况录音。乐评人形容布兰吉耶与拉威尔“就像是手与手套”,他以拉威尔充满异国情调的作品,展现出自己在声音色彩上的天生敏锐度。 虽然德彪西与拉威尔这两名法国作曲家突破独霸欧洲乐坛已久的德奥系统浪漫派音乐,后人也常以“印象派”来形容德彪西与拉威尔的音乐,但是,这两个人的乐风其实完全不一样。拉威尔的音乐非常着重细节变化,再加上他以身上的巴斯克血统为荣,所以音乐里常常可以听到西班牙的影子。而到了晚期,拉威尔因为美国黑人爵士乐等其他音乐元素的影响,作品风格已经明显脱离印象派,以客观规律的乐句结构、勇往直前的节奏性质、以及与十八世纪音乐风格相似的明晰情绪,取代了印象派特有的朦胧、飘忽的气氛、及主观自由的曲式。
15
50
科罗廖夫《贝多芬·晚期钢琴作品》
科罗廖夫《贝多芬·晚期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俄罗斯钢琴家叶夫根尼·科罗廖夫2016-2017年间录制的,曲目为贝多芬晚期的四部钢琴独奏作品。 《大赋格》作品134,作于1825–1826年,于1827年出版,题献给鲁道夫大公。原为《第十三弦乐四重奏》作品130的终曲,因过于冗长而成为独立的一首作品,编号为作品133,又被贝多芬本人改编成钢琴四手联弹形式,编号为作品134。现在多数的四重奏组将《大赋格》作为单独的曲目演奏,但也有的按照贝多芬的原意在演奏了作品130的前面五个乐章后再加上大赋格的。大多数十九世纪乐评家都不看好这首大赋格。丹尼尔·梅森批评道:它让人很“反感”,而路易斯·史波就称它及其它贝多芬晚期作品为“无法解释和无法修改的恐怖”。但自从二十世纪初,人们对其评价逐渐好转,现在《大赋格》被认为是贝多芬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斯特拉文斯基说:“这绝对是首当代音乐,而且永远都会是当代。” 《十一首新钢琴小品》作品119,经推断第1-5首作于1800-1804年,第6-11作于1801-1821年间。 《六首小品》作品126,是1823年完成《d小调第九交响曲》之后的小品集,也是贝多芬3套小品集中最优秀者。 《C大调迪亚贝利主题变奏曲》作品120,作于1819-1823年间。此曲的主题,原是当时在维也纳一面从事作曲,一面经营出版业的安东·迪亚贝利所作的圆舞曲。当时,迪亚贝利采取以自己所作的作品为主题,请各位作曲家作成变奏曲拿来出版的方法。贝多芬将这首乐曲的标题定名为“变化”,做为与其他变奏曲的区别,由于贝多芬在此33段变奏里,所用的演奏技巧非常惊人,因此成为音乐史上无与伦比的著名变奏曲。
--
52
马蒂农《Hi-Fi芭蕾音乐》
马蒂农《Hi-Fi芭蕾音乐》
这张专辑是指挥大师马蒂农分别与以色列爱乐乐团、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马斯耐、梅耶贝尔、圣-桑、肖斯塔科维奇的芭蕾音乐。 马斯耐的芭蕾组曲《熙德》毫无疑问是专辑中最为杰出的,虽然后来弗雷莫和马里纳录制的版本也很好,但缺少马蒂农这样的电闪雷鸣般的跃动感,以色列爱乐乐团与弗雷莫的伯明翰市政厅管弦乐团和马里纳的伦敦交响乐团相比都不占优势,但是马蒂农施加在乐团身上的强大压力,在第一个和弦上就表现得很明白。曲子和曲子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曲终了的时候,听众会很自然地期待下一次乐队如夜空中焰火般辉煌的绽放。马蒂农还善于将这种压力和让乐队成员自由发挥结合起来,他让以色列乐团得到只有法国乐团才有的那种滋润而飘逸的管乐部,可见他决不是等闲之辈。 马斯耐《熙德》是根据法国大剧作家高乃依的著名悲剧而作的四幕歌剧,表现西班牙民族英雄罗德里戈率众抗击摩尔人的历史传说, 而主要剧情则是爱情与复仇义务的古老冲突.整出歌剧如今不常上演了,但剧中的芭蕾音乐,尤其是第二幕的布尔戈斯广场上的六段舞曲,相当动听,令人难忘,因此作者又加上一首晨曲,编成这套一共是七段的音乐会组曲:1、卡斯蒂里亚舞曲 2、安达卢西亚舞曲 3、阿拉贡舞曲 4、晨曲 5、卡塔兰舞曲 6、马德里舞曲 7、那瓦拉舞曲。 马斯耐的音乐通常都艳丽、柔美,被乐评家认为是很女性化的,但在《熙德》的芭蕾音乐中,却也有的是阳刚和火辣。
--
20
杜卡斯、施特劳斯、拉威尔《双钢琴作品》
杜卡斯、施特劳斯、拉威尔《双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与拉宾诺维奇合作,演奏杜卡斯、理查·施特劳斯、拉威尔的双钢琴作品。 杜卡斯《魔法师的弟子》作于1897年,原曲是一首交响诗,这张专辑中采用由拉宾诺维奇改编的双钢琴曲。此曲内容取材于歌德的诗,讲的是魔法师的弟子趁师傅外出时,偷偷的摆弄起师傅的魔法扫帚来,结果却搞的水漫金山,十分狼狈。这首乐曲生动有趣,富有戏剧效果。 理查·施特劳斯《家庭交响曲》作品53,作于1903年。原曲是一部管弦乐曲,这张专辑中采用由奥托·欣格尔改编的双钢琴曲。此曲是施特劳斯所有作品中最受人攻击的之一。曾有人认为它是乏味的、毫无幽默感的作品,由于它直率地描绘了简单的家庭生活而使人感到非常窘迫,而且,人们常常把它作为范例来说明施特劳斯过分的幽默和拙劣的趣味。 拉威尔《圆舞曲》完成于1920年春天。原曲是一部管弦乐曲,这张专辑中采用由拉威尔亲自改编的双钢琴曲。此曲中,至少有八个大调主题,不少主题表面看来相似,但却包含着不能说是纯粹炫耀的一种节奏、和声的微妙变化。拉威尔从基本的3/4拍里引出丰富的变化,而主题生硬扰人的音程,开了法国作曲家之先。那些始终认为这部作品浮华的人,也不能不承认它具有惊人的活力。
--
22
安塞美《德彪西·管弦乐作品》
安塞美《德彪西·管弦乐作品》
这张专辑是著名指挥家安塞美与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德彪西的几部著名管弦乐作品。 罗曼德管弦乐团是一个有特色的管弦乐团,其声音在1940年代就获得了世界性的关注,韵味浓厚而有活力,木管和打击乐在合奏中闪耀光彩。这个乐团具有法国和德国的双重特征,弦乐是犀利简洁、明显是法国式的,却没有在巴黎听到的萨克管一样的巴松和有鼻音的双簧管。对于维吉尔·托马森(美国作曲家兼评论家)来说,这个乐团各个声部的交融“像贝壳一样光滑,好象是细雨之后的彩虹,像品尝仙桃一样鲜美”。 安塞美指挥下的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它的录音被认为是可以安心享用的佳酿——法国和俄罗斯管弦乐作品的大多数代表作,用的FFRR技术(全频段录音,来自二战时,英国为识别德军潜艇发出声音的一种技术)录制。一种对音乐完美的追求,也被一些人误解为过于考究的录音步骤。 罗曼德管弦乐团把普通乐团演出的惯例放在一边,从来不为低端观众演奏。安塞美认为指挥可以防止多数问题的发生,只要安排得体速度适当,就可以得到节奏的清晰、平衡和纯正的风格。他很少花时间在嘹亮快速的以及舒缓轻柔的表达之间做选择,此外是他对声音力度的蔑视——他反对乐队有太多取悦现场观众的声音,他认为那只是一种响亮的效果,而不是音乐的现场气氛。
--
9
李帕蒂《钢琴大师》
李帕蒂《钢琴大师》
迪努·李帕蒂是最神秘的钢琴家之一,尽管自他英年早逝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但大部分的钢琴文献不比印在他那些经常再版、值得称颂的唱片上能知道得更多。在经典的大部头《伟大的钢琴家》中他只是被附带一提。哈罗德.G.勋伯格仅仅评论道:“1950年33岁的他的离去,世人失去了一个将会成为世纪主要人物之一的钢琴家。”这样的评论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他去世前,李帕蒂已经被高度评价为最伟大的钢琴家和音乐家之一而令音乐会舞台增辉。 他的独奏曲目编排也同样的大胆且丰富多彩。他在一场独奏会中演奏了巴赫的四首前奏曲和赋格,贝多芬的华尔斯坦奏鸣曲,舒曼的交响练习曲以及拉威尔的Tombeau de Couperin。1947年的一场肖邦独奏会更是一次对作曲家作品的大概括:6首前奏曲、3首练习曲、奏鸣曲op.58、叙事曲op.52、马祖卡op.50 No.3、谐谑曲op.20、夜曲op.27第二、圆舞曲op.34第一和波罗乃兹op.22。在其他时候,他的独奏会集中在一个大规模作品里,譬如华尔斯坦、肖邦B小调奏鸣曲或者交响练习曲,剩下的曲目则是由一些小型作品组成的历史系列,从巴赫经由肖邦、勃拉姆斯、李斯特,直到现代作曲家像德彪西、拉威尔、德·法雅以及埃奈斯库。 他演奏中惊人的清澈和对音乐性探索的诠释,使李帕蒂赢得了那个时代的音乐名人的认可与赞美。钢琴家中诸如巴克豪斯、科尔托,菲舍尔,哈丝姬尔,肯普夫和施纳贝尔都是他的朋友和支持者,同样还有乐坛其它领域的音乐家——安塞美、布朗热、贵诺(Cuenod)、杜卡斯、埃奈斯库、霍格、马克维奇(Markevich)、梅纽因、普朗克、托斯卡尼尼等等……注意到李帕蒂“杰出天赋”的科尔托,称呼他为“钢琴家领域中真正的新发现。”在他去世时写道“没有什么能教给你,事实上只有一样,那就是向你学习。”当弗朗克·马丁第一次听到李帕蒂演奏,他“感到有什么不平常的事情正在发生,我从来没有听到钢琴像这样被弹奏。”普朗克把他描述为一个“神圣之灵的艺术家”霍格则说他“首先是一个音乐家,其次,才是一个钢琴家。”卡拉杨描述他的演奏如同“不再是钢琴的声音,而是最纯粹的音乐。”
--
88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