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Falla- El sombrero - Danse de la meuniere

00:00
03:53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旺德《柴科夫斯基·穆索尔斯基》
28
这张专辑收录了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的两个录音:1、与钢琴家乔治·博列特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1985年11月录制;2、演奏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1982年9月录制。
普罗科菲耶夫诞辰100周年音乐会
24
这张专辑是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携手钢琴家佩特洛夫,1991年1月3日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举行的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诞辰100周年音乐会的现场演奏录音。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一次对普罗科菲耶夫音乐遗产的致敬,也是对20世纪俄罗斯音乐发展的重要回顾。
布雷哈驰《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钢琴作品》
17
这张专辑是波兰钢琴家拉法尔·布雷哈驰演奏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的钢琴作品。这一次,布雷哈驰演奏了20世纪早期的法国和波兰音乐,将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与布雷哈驰的同胞齐玛诺夫斯基的表现主义作品相结合。布雷哈驰对正在进行的关于德彪西作品是否印象派的音乐学讨论并不真正感兴趣。他更倾向于寻找德彪西这样的印象派作曲家,鉴于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所取得的成就,他从古典主义中借鉴了结构上的优点,并将其发扬光大,他能够把所有这些转化成一种音乐现代主义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布雷哈驰把德彪西称为“颜色之王”。布雷哈驰非常喜爱齐玛诺夫斯基的作品,在这张专辑中他演奏了1905年的《c小调前奏曲和赋格曲》以及1904年的《奏鸣曲》,这是为了纪念齐玛诺夫斯基,同时也向肖邦、德国浪漫主义传统以及斯克里亚宾的遗产致敬。 除了肖邦,齐玛诺夫斯基是波兰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甚至被誉为“现代波兰音乐之父”。十九世纪末开始,波兰文艺界出现了以浪漫主义和民族解放为理念,力求创新的“青年波兰派”,其中,齐玛诺夫斯基就是作曲界的代表人物。一般音乐学者把齐玛诺夫斯基的创作分成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的作品受到肖邦、斯克里亚宾的影响;第二时期则因为常在国外旅行,大量接触德彪西与拉威尔,也成为齐玛诺夫斯基这段时期的主要风格。第三时期则是表现波兰的民族性,齐玛诺夫斯基直接从波兰民间音乐汲取精华,创作出新的生命力,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 波兰钢琴家布雷哈驰录制过两张肖邦作品专辑后,很自然把目标转向齐玛诺夫斯基,以及影响齐马诺夫斯基甚多的德彪西。这是布雷哈驰第一次录制齐玛诺夫斯基的作品,《第一钢琴奏鸣曲》是齐玛诺夫斯基早期的创作,乐曲风格结合了从贝多芬古典乐派到斯克里亚宾的表现手法。 在布雷哈驰心目中,德彪西可说是钢琴音乐的“色彩之王”。谱写于1903年的《版画》共有三首小曲,但是创作构思分别表现中国、西班牙以及法国三个完全不同国家的特色;组曲《为钢琴而做》则是以二十世纪的手法,表现巴洛克时期器乐曲里,最常出现的前奏曲萨拉邦德舞曲与托卡塔。《快乐岛》的灵感来自罗浮宫的名画《航向希提拉岛》,传说中爱神维纳斯居住的地方。 布雷哈驰的演奏具有现代年轻一代音乐家中少见的个性,而且带有优雅、细腻与诗意,并且兼具有庄严气质以及适度的华美,传达出音乐中纯粹的魔力。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维瓦尔第柔板
维瓦尔第柔板
这张专辑收录了维瓦尔第最优美的慢板乐章,让人们得以在平日欣赏维瓦尔第的热情之余,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品味一下红发神父的柔情。在与维瓦尔第的音乐的日常接触中,人们得到的印象大抵都是:热情、充满活力,诸如此类的形容字句。这种感觉就好似亨德尔被联系到宏伟,巴赫被联系到庄严,库普兰和拉莫被联系到典雅一般,只不过是各自音乐的风格长期以来带给听众的固有印象罢了。 维瓦尔第会被如此理解,虽然有其风格因素在起作用,却也和他的作品多为协奏曲有一定关系。虽然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曲式依然未被确定下来,乐章的数量和曲式组合方式可谓多种多样,但是维瓦尔第使用的是后来广为使用的三乐章模式。长此以往,快板的创作数量就要比慢板多,加上维瓦尔第独有的热情被注入快板之中,难免让快板更加夺目。 这并不是说维瓦尔第的慢版相对于快板更为逊色。在聆听维瓦尔第的过程中,想必有不少人会感觉维瓦尔第的慢板也具有同样无与伦比的旋律和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维瓦尔第的快板确实在多数时间成为了协奏曲中的亮点,以至于慢板有种成为配角之感。 在这张专辑中,维瓦尔第的慢板终于迎来了当主角的机会。在这些慢板中,拥有可与巴赫的那些忧伤的旋律篇章相匹敌的才能和情感。不妨试试第七首,两支双簧管协奏曲的慢板,那种感觉想必你已在巴赫的羽管键琴协奏曲中领略过。好歹巴赫的协奏曲启蒙,有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在维瓦尔第头上。 整张专辑听下来,不似平常听维瓦尔第那样,在慢板的过渡中默数着下一个快板要出现的时间,在优美的宁静中等待其被打破。这首慢板之后,下一首依然是慢板。不妨用浪漫主义古典的态度去倾听这张让身心休憩的专辑,红发神父的平静和忧郁,都在这张专辑中得以体现。 这是一张醉人的唱片,由许多著名古乐团和传统乐团搭配古乐演奏家,捕捉了这些体现十八世纪初威尼斯繁华风情的优雅乐音。
300
48
杨雪霏《巴赫协奏曲》
杨雪霏《巴赫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杨雪霏第一张巴洛克风格的音乐专辑,是经过了古典吉他和弦乐四重奏共同重新编排并且集三首巴赫协奏曲制作而成的巴赫专辑。 这张巴赫协奏曲专辑极具创新精神,杨雪霏将一些耳熟能详地巴赫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吉他版本,希望这些改编曲目可以被当做是古典吉他的保留曲目,同时又能增加古典吉他的协奏曲曲目。杨雪霏将这些需要极高演奏技巧地曲目改编成适于吉他独奏的表演方式,这些曲目包括了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BWV1001,取自十二平均律钢琴曲BWV846中的A大调前奏曲以及取自D大调BWV1068管弦乐组曲中的G弦之歌。 杨雪霏希望能在古典吉他中加入巴洛克风格的协奏曲曲目,现有的维瓦尔第协奏曲本质上像是轻音乐。而巴赫的协奏曲则会为古典吉他的演奏曲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杨雪霏表示在巴赫的时代,古典吉他还未诞生但是当时却有一种与它非常类似的乐器鲁特琴风靡一时。巴赫事实上为鲁特琴独奏创作了不少的曲目,而现在他们也是吉他演奏中的必备曲目。“当我用表演这些由巴赫创作的委婉动听地小提琴独奏曲的时候,我总是在思考是不是他们也同样适用于吉他。然后我发现了这些乐谱后欣喜万分,这张新专辑中的核心的三首曲目就是改编自A小调BWV1041和E大调BWV1042的小提琴协奏曲和D小调大键琴协奏曲。杨雪霏邀请了以利亚弦乐四重奏与她一起演出。 作为小提琴协奏曲而言,这张专辑中的作品绝对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这就使得改编工作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改编后的吉他版本不仅要让大家认可同时也要让他们能成为吉他曲目中的精品。杨雪霏采用了巴赫的改编方式:当他把小提琴作品改编成可以用鲁特琴或者大键琴演奏的曲目的时候,他将这些乐器的声响和音质发挥地淋漓尽致。杨雪霏决定在协奏曲中加入弦乐四重奏的演奏方式而非管弦乐队。她说到:巴赫协奏曲更适合以小团体的形式进行表演,一个人负责一个部分。而且我曾经也有过与弦乐四重奏一起以鲁特琴和曼陀罗来演绎维瓦尔第的作品,而以利亚弦乐四重奏他们如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组合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音乐家,事实上我们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五重奏的组合。大家畅所欲言,配合默契就像是室内乐一样。
200
14
左章《拉威尔·李斯特》
左章《拉威尔·李斯特》
这张专辑是青年钢琴家左章的演奏录音,收录了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独奏曲《夜之幽灵》和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展现了她的演奏技巧与音乐诠释上的才华。左章对拉威尔两部作品的演奏具有女性敏锐的直觉与活力:《G大调钢琴协奏曲》、《夜之幽灵》,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在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左章的演奏行云流水,与指挥帕沃·贾维大师以及爱乐管弦乐团的合作融洽无间。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作于1929-1931年间,为配合作曲家第二次出行美国而作,它是拉威尔在他的出生地,即法国与西班牙接壤处的巴斯克地区经过多次徒步旅行而获得灵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写成的。第二乐章中长达36小节的独奏主题是作曲家在森林漫步中的内心独白。此曲含有爵士风格,在技巧上则受李斯特的影响。 拉威尔《夜之幽灵》作于1908年,它是拉威尔根据贝朗特的诗歌而写的三首钢琴音诗:《水妖》、《绞刑架》、《幻影》,全曲结构像奏鸣曲的三个乐章。每首乐曲具有不同的音乐特色,《水妖》以旋律见长,《绞刑架》以和声取胜,《幻影》有极其复杂的节奏。它们构成一个整体,带有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 李斯特《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于1839年。此曲是抒情而充满诗意的,狂想曲型的。
175
12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