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 Bach Harriet Cohen BWV731

00:00
03:36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雷吉纳德·凯尔《单簧管演奏录音辑》
15
这套合辑收录了英国单簧管演奏家雷吉纳德·凯尔(Reginald Kell)1950年代在美国的演奏录音,曲目有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与《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三重奏》、《木管小夜曲》,贝多芬《单簧管三重奏》,舒曼《幻想小曲》,勃拉姆斯《单簧管三重奏》、《单簧管奏鸣曲》,圣桑《单簧管奏鸣曲》,德彪西《第一狂想曲》,还有欣德密特、巴尔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米尧、佛汉威廉士、拉威尔、柯瑞里、克莱斯勒等作曲家为单簧管创作的乐曲。最后,当然不会忽略被誉为单簧管唱片史上最重要的勃拉姆斯《单簧管五重奏》录音。凯尔的演奏风格严谨,正统中带有浪漫的色彩,音色相当优美。 雷吉纳德·凯尔(1906-1981)曾经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求学,1932年以后开始活跃于音乐会的舞台,先后在伦敦爱乐、伦敦交响乐团等乐团担任单簧管首席,一九四八年开始把事业重心移向美国。定居纽约之后,凯尔除了频繁的奏事业(特别热爱演奏室内乐),也开始灌录大量的唱片,并且曾经出版《凯尔吹奏法》和一些练习曲。
凯伦·玛丽·加勒特《美如玫瑰》
55
这张专辑是新世纪钢琴家凯伦·玛丽·加勒特2006年发行的,以其深情且富有诗意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专辑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被列为2007年最佳成人当代录音的“Top Twelve List”之一,并荣获了2007年New Age类别中的“最佳器乐专辑奖”。 专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凯伦·玛丽·加勒特对生活、情感和自然的深刻体验。专辑中的音乐作品通过钢琴演奏展现了细腻的情感表达,其中《Vinot and the Sea Bird》是专辑中的一首代表性曲目,被用于一些文学活动的配乐,如“人生路上, 不止步”读书会。这张专辑还包含了一些以玫瑰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如《It's About the Rose in the Vase on the Table》,这些作品通过音乐探索了玫瑰象征意义的多重层面。 这张专辑的音乐风格融合了世界音乐与古典音乐元素,凯伦·玛丽·加勒特探索了一些新颖且令人兴奋的东西,无论你将这种音乐风格称作什么:新世纪音乐、成人当代音乐、轻柔爵士、古典风启发的音乐,或者其他什么……它都很成功,而且非常美妙,尤其是在你想要沉浸在它那怀旧色调的氛围中的静谧时刻。凯伦·玛丽·加勒特在音乐风格、质感、演奏技巧和情感深度方面深入地挖掘,创造出了一种更丰富的音乐体验。
卡拉丝《比才·卡门》(全剧录音)
11
这张专辑是卡拉丝等几位歌唱家与勒内·杜克洛合唱团、让·佩尼奥少年合唱团、巴黎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唱比才的经典歌剧《卡门》。卡拉丝一生中从未在舞台上饰演过卡门,所以这套唱片是她对卡门诠释观点的唯一记录。她的厉害之处在于只要她一登场,戏剧张力立刻呈现,不过也有人认为她唱的个性太过强有力,不够细腻。卡拉丝的崇拜者当然不会错过这套唱片。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保罗·克莱茨基》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保罗·克莱茨基》
这张专辑是波兰指挥家保罗·克莱茨基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爱乐管弦乐团、皇家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捷克爱乐乐团。保罗·克莱茨基(Paul Kletzki,1900年生于罗兹;1973年卒于英国利物浦)波兰出生的指挥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后入瑞士国籍)。克莱茨基明显不是那种以业余作曲为乐的大指挥家,而是一位选择以指挥营生的严肃作曲家。 这是一套精心策划的专辑,它所展示的这位指挥家的造诣今日似乎已被低估。这套唱片既体现了这位指挥家的优点,又体现了其缺点。2张CD每一张的主打曲目均是一部现场录制的著名交响曲:第一张是由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二张则是捷克爱乐乐团演奏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这两部作品的录音无疑是最能吸引购买者的。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1967年5月录于慕尼黑。其第一和第二乐章属于顶极演绎,毫无瑕疵。乐曲开始时单簧管上的“命运动机”阴郁且充满恶兆,为整首作品恰如其分地奠定了一种昏暗的色调。其后随着音乐戏剧性的发展,克列茨基极具敏感性地控制着音乐的起伏,他不仅极好地把握了作品的整体结构,还同时注重音乐上的细节,这显然说明他对该作品已有很长时间的研究。也许有人会说这快板并非如同总谱所标明的“有活力的快板”,但克列茨基采用这种比标准略慢的速度是为了营造出一种累积的张力。
--
16
阿妮雅·多尔夫曼《钢琴演奏辑》
阿妮雅·多尔夫曼《钢琴演奏辑》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阿妮雅·多尔夫曼1939年至1959年间发行的全部专辑。2017年采用24位、192kHz技术,将原始模拟母带进行数码转制,声音效果非常理想,而且使用原版LP封面制作CD封面,历史感十足。合辑收录了阿妮雅·多尔夫曼与托斯卡尼尼的合作,包括1939年录制的罕见的贝多芬《合唱幻想曲》和1945年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 在曲目方面,涵盖了不多的几位作曲家:贝多芬、肖邦、格里格、梅诺蒂(只有一个中型作品)、门德尔松、舒曼、柴科夫斯基。可以看出,多尔夫曼最喜爱的作曲家是舒曼,她演奏的舒曼作品,拥有所有的技巧、诠释、音乐性、权威性。她演奏的门德尔松《无词歌》、柴科夫斯基《为年轻人而作》和《季节》都非常好,但缺乏一点点创新与新鲜感。 阿妮雅·多尔夫曼(Ania Dorfmann,1899年7月9日-1984年4月21日),俄罗斯裔美国钢琴家和教师,曾在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任教多年,是托斯卡尼尼时代为数不多的女钢琴家中的第一位。阿妮雅·多尔夫曼是茱莉亚音乐学院最受尊敬的钢琴老师之一。这套合辑的发行,使她作为一名唱片演奏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多尔夫曼是第一位与托斯卡尼尼合作的女性钢琴独奏者,他们1945年录制的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具有历史意义,这标志着这位钢琴家录音的开始。
--
169
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舒曼·大提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舒曼·大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两部作品:1、大提琴家玛丽亚·柯丽洁与康斯坦丁指挥的爱尔兰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舒曼《大提琴协奏曲》;2、大提琴家玛丽亚·柯丽洁、小提琴家伊利亚·卡勒与康斯坦丁指挥的爱尔兰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 大提琴家玛丽亚·柯丽洁,先后师从斯塔克、罗斯特洛波维奇两位大提琴巨擘,却没有盲从盲信,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与平庸为伍,这是她多年来恪守的信条。斯塔克教会了玛丽亚艺术的规范,而罗斯特洛波维奇则教会她如何打破规范,形成自己的理解和风格。她曾经扬言:“大部分当代大提琴家的演奏中没有灵魂,观众除了厌倦什么也得不到,连让人生气都不可能。如果一首乐曲的灵魂模糊不清我就拒绝演奏,不管它要表达什么高深的概念或者哲学。”玛丽亚·柯丽洁常有惊世骇俗之言,她曾经说过:“在这个被电脑和机器统治的时代,只有爱乐者才能拯救世界。”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29,作于1850年。当时舒曼就任杜塞道夫市音乐总监,精神也较为安定。舒曼对大提琴的音色甚感魅力,写出这首全曲充满浪漫的忧愁气氛的协奏曲。当时大提琴协奏曲并不很通俗,因此这首作品好像在舒曼生前不曾上演过。此曲有时与德沃夏克、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并称“3大大提琴协奏曲”,但在舞台上演奏的机会不很多。不过还是不失为大提琴的重要曲目。 勃拉姆斯《a小调双重协奏曲》作品102,作于1887年。由于它出色的创作和悦耳的旋律,成为了最著名的双重协奏曲之一。这是勃拉姆斯所创作的最后一部大部头的管弦乐作品,可以说是管弦乐创作最成熟阶段的作品。勃拉姆斯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他的风格,那就是在浪漫主义的内容之中,求诸贝多芬等先贤,显现出典雅、深刻的古典主义气质。整部作品旋律优美,情绪跌宕起伏。
--
6
美艺三重奏《1967-1974年录音》
美艺三重奏《1967-1974年录音》
这套4CD合辑收录了美艺钢琴三重奏1967-1974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门德尔松、舒曼、肖邦、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艾夫斯、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三重奏。 美艺三重奏(Beaux Arts Trio)堪称世界三重奏黄金组合、古典音乐三重奏的王者,在钢琴界的三重奏团中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美艺三重奏始终保持着自1955年创团以来的优秀传统,是大家公认的最杰出的三重奏团。美艺钢琴三重奏成立当年在汤格伍德的伯克郡音乐节上进行了首次公演,当年的创始团员是钢琴家梅纳海姆·普莱斯勒(Menahem Pressler)、大提琴家格林豪斯(Bernard Greenhouse)以及小提琴家吉列特(Daniel Guilet)。吉列特于1968年退休,由小提琴家柯恩(Isidore Cohen)接替。 究竟是什么使得美艺三重奏脱颖而出,超凡脱俗?“蒙特利尔之星”是这样回答的:“他们的奥秘在于他们精湛的技巧、天衣无缝的合作、默契的交流以及对音乐本身的领悟。三位音乐家具有独立的个性,但每个人都知道如何配合他人以使他们之间艺术上的合作达到一个统一的风格。”一些评论家声称“美艺三重奏是天才的组合”,并且认为:“美艺三重奏拥有一切——高水平的独奏技巧、三人之间的和谐一致、热忱、活力与自信。”在具体演奏风格上,《纽约邮报》认为:“音色是使美艺三重奏出类拔翠的特点之一。”在唱片界美艺三重奏团也是业绩不凡,有口皆碑。
--
52
20世纪伟大指挥家《查尔斯·明希》
20世纪伟大指挥家《查尔斯·明希》
这张专辑是法国指挥家查尔斯·明希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新英格兰音乐学校合唱团、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法国国家广播乐团。 查尔斯·明希(Charles Munch,1891-1968)法国指挥家,20世纪世界重要的指挥大师之一。明希是一位风格异常鲜明的指挥家,他的指挥风格是明快热情而又自然舒展,一般来说,他喜欢运用较快的速度和鲜明的力度对比,在指挥法国作品时,他十分善于把握乐曲的特色和尺度。 在指挥柏辽兹的作品时,明希能够表现出惊人的宏大气势和绚丽的音响色彩,而在指挥拉威尔的作品时, 他又能够赋予作品一种质朴的情调及清新的气息,在处理德彪西的作品时,他也能够极好地控制乐曲织体层次的变化,使其达到一种雅致的、耐人寻味的意境。 明希不但善于指挥法国作品,对德奥体系作曲家的作品,他也有着十分出色的演释能力,但他与纯德奥体系的指挥家之间仍有着许多不同,与他们相比,明希在德奥作品所特有的庄重稳健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热情及活力,因此,在德奥体系作曲家的作品中,他更加适合于演释像门德尔松这一类作曲家的作品。 明希是一个最善于挖掘和发挥管弦乐色彩的指挥大师,他对于管弦乐队的音色调配和力度控制,有着极其特殊的天赋和能力。小泽征尔在听完他所指挥演奏的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序曲》之后,曾经被他那出神入化的管弦乐色彩控制能力感动得激动不已,他曾回忆到:“我真不知这位老先生是从什么地方拨弄出来的那样水粼粼的声音,这种将柏辽兹的音乐色彩精雕细磨得闪闪发光的技艺,使我的浑身都激动了起来,我实在没有想到,一首乐曲在经过一个高明的指挥家处理以后,竟会达到如此惊人的地步。”
11
18
汉普顿·卡拉威《After Ours》
汉普顿·卡拉威《After Ours》
这张专辑是安·汉普顿·卡拉威1997年8月发行的,是她的第一张完整的爵士乐唱片。 安·汉普顿·卡拉威(Ann Hampton Callaway)是过去十年最优秀的卡巴莱歌手之一。卡拉威的歌曲总是受到一点爵士乐的影响,她有着令人难以忘怀的嗓音,和大多数卡巴莱歌手一样,她非常尊重对歌词的诠释。 《The First Time Ever I Saw Your Face》的演唱有点与众不同。钢琴家肯尼·巴伦(Kenny Barron)、次中音萨克斯手鲍勃·明策尔(Bob Mintzer)和小号手兰迪·布雷克(Randy Brecker)都有大量的独奏段落,贝斯手杰伊·莱昂哈特(Jay Leonhart)和打击乐手乔治·金达(George Jinda)也都有不错的发挥。这些高水平的伴奏,对歌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充分发挥出卡拉威的演唱特色和强大唱功。特别是在《All Blues》和《Old Devil Moon》中,她展示了深厚的潜力,如果坚持这条路,她将来会成为一名重要的爵士乐歌手。令人奇怪的是,专辑中最后一首,却是支原创的蓝调歌曲。 卡巴莱音乐(Cabaret)起初是一种在夜总会演出的歌厅式音乐剧,后来发展成表现政治、经济和民生的音乐形式,文学性极强,尤其是上世纪20 年代柏林的“魏玛卡巴莱”,许多歌都是由布莱希特、图霍夫斯基等德国文学大家作词。19世纪80年代,卡巴莱音乐从法国的红磨坊起步,之后,这种起初在小酒馆、夜总会表演的歌厅式音乐剧逐渐遍地开花,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广泛流行于德国及整个欧洲。这种融合了滑稽、歌舞和小品剧的音乐形式与上海也有着不解之缘,在张爱玲的笔下,卡巴莱曾在昔日十里洋场的数百家夜店同时上演,是摩登上海的缩影,而在王家卫的影片《2046》中,卡巴莱的妩媚也是缅怀老上海时不容错过的一道风景。
--
1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