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4 Op.58 - 3. Rondo. Vivace

00:00
09:51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卡拉丝《二十世纪的传奇》
--
这张专辑收录了歌剧女王玛丽亚·卡拉丝演唱的15个经典唱段,从中可以感受到她声音的魔力、强烈的艺术魅力。 20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伟大女高音歌唱家玛丽亚·卡拉丝,以其绝伦的音乐表现力,绝世的美貌堪称一代传奇,且被代代传颂。她是世界乐坛走心跨界第一人:第一个用诗意和哲学诠释演绎角色的歌剧歌者。她投入自己的人生故事和全部情感塑造角色,让歌剧成为感染大众的戏剧,成为魅力无穷、声入人心的表演艺术,为后代歌者打开了一道崭新的大门。 卡拉丝在舞台上非常耀眼,角色诠释分明,震撼力与戏剧性十足,虽然声音略有暇疵,但是声音热情而震慑人心,将万千奔腾的情感凝聚于浓烈的嗓音,直达天际,由内而外忠实表演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卡拉丝。卡拉丝对于她所演唱的角色诠释,是将自己完全的变成剧中的人物,这样的情感充满在歌曲中,尽管有些高音无法漂亮的转折到位,但在热泪盈眶的听者耳中已经不是挑剔的理由,反而是残缺中表现出来的完美。她对艺术及爱情投入毫无保留的爱,歌声就是她的传记,每一个音符对她而言,就是生命。 卡拉丝一生最重要的演出搭档之一、男高音斯苔芳诺曾说:“玛莉亚·卡拉丝是歌剧中的女王。”她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歌剧艺术而活,但是最后却又为了爱情而牺牲了自己的事业、甚至于生命。卡拉丝在生前最后几次接受访问时一再强调:“身为一位歌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全心全意为艺术服务、要做艺术最忠心的仆人。”这也是卡拉丝一生在歌唱事业上所奉行的原则。 玛丽亚·卡拉丝,代表着美丽与真实。她的歌声代表着爱情与祈祷、超越与回归。没有人象她一样演唱,也少有人象她一样生活。她就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传奇。
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30
这张专辑是西诺波利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理查·施特劳斯的两部交响诗。 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作品30,创意来源于哲学家尼采的同名著作,是描写无神论者从唯心走向唯物的一个富于哲理的过程。 全曲共分9段。第一段“日出”的标题是作者理查·施特劳斯自己加上的——虽然只有短短的1分30秒的音乐,却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情景刻画的极为深刻,由于这段音乐强大的气势和艺术表现力,常常被喜爱音响的朋友作为试机用的片段。其余8段的名称均来自尼采的原著,它们分别是“来世之人”、“渴望”、“欢乐与激情”、“挽歌”、“学术”、“康复”、“舞曲”和“梦游者之歌”。
肯普夫《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
17
这张专辑是德国著名钢琴家威尔海姆·肯普夫1965年录制的,他的演奏含蓄细腻、织体清晰、亲切高贵。作为德国钢琴乐派的代表人物,肯普夫是公认演奏贝多芬作品的大师,他的音乐中包涵着深刻的思想,他演奏的奏鸣曲声音端庄、音色如歌、自然流畅,分句、速度自然合理,哲理性强,深沉严谨而又含蓄细腻,丝毫没有矫柔造作、追求外在效果的倾向,人人都能理解领会。《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带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作品是一个相当完整而系统的世界。同时他在自己人生的各个阶段都留下了风格不同,技术表现方法不断变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晚期奏鸣曲中大规模地引进复调音乐的处理方法的同时,频繁使用了多主题的变奏形式。这又是一个钢琴奏鸣曲的崭新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在晚期钢琴奏鸣曲复杂的技法的铺垫下的乐曲精神面上的含义孕育深刻,犹如哲学家深思后的人生哲理一般,让人感到内心深处的共鸣。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内田光子《舒伯特钢琴作品》
内田光子《舒伯特钢琴作品》
这套合辑是钢琴家内田光子演奏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包括12部钢琴奏鸣曲、《音乐瞬间》、两部《德国舞曲》、两部《即兴曲》和钢琴小品。内田光子的演奏琴声如诉,可以瞬间触动你的心弦。内田光子的音乐性深刻而又有明晰的理智,善于营造深邃细腻的魔力,散发出有如陈年佳酿般的芳醇。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之一,他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划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他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除了歌曲之外,舒伯特在室内乐与器乐演奏的量方面也相当丰富,21部的钢琴奏鸣曲浩浩荡荡也算是一大成就。 其中后三部奏鸣曲公认是舒伯特器乐作品当中的珠玉之作,而《第21钢琴奏鸣曲》的特色除了在歌唱性的表现相当与众不同之外,大小调之间的变换也相当耐人寻味,这两项舒伯特器乐作品的特质在此曲当中发挥到了。至于《音乐瞬间》六首小品也是一幅小天地,各有各的节奏与情绪,成为舒伯特的钢琴作品当中相当流行的乐曲。 东方钢琴家能打入国际乐坛的不多,尤其是容易被轻视的女性,举目望去,能数出来的没有几个,而像内田光子这样能够在国际乐坛占有一席之地,并普遍得到推崇与追捧的,更是寥若晨星。内田光子,1948年出生于东京,1961年到1968年师从豪瑟,1969年得到维也纳贝多芬钢琴大赛首名后,曾经短暂跟随肯普夫与阿什肯纳齐学习,1970年得到华沙肖邦钢琴大赛第二名,1975年获得里兹国际钢琴大赛首奖,1972年起定居伦敦。内光田子于1982年在东京演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1984年首度与柏林爱乐合作,1985年第1次在纽约演出。1985年到1986年音乐季,内田光子自任指挥与独奏,与英国室内乐团合作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1994年到1995年,在伦敦、纽约、东京、阿姆斯特丹、维也纳与萨尔兹堡等地的音乐会,内田光子则把焦点放在舒伯特与勋伯格。 内田光子已证明她有深厚的功力和独到的诠释力,表现出浓烈的个人风格及不流于俗的艺术家风范。她扬弃过分雕琢的演出方式,转而把焦点放在音乐本身,要在乐谱中找出合于逻辑的诠释方式,并以纯粹的声音表现出来。她说:“我必须弹出自己确信能表现出乐曲本质的乐音,并揭示作品内在的意义。”
11
78
莱昂斯卡娅《舒伯特·奏鸣曲、即兴曲》
莱昂斯卡娅《舒伯特·奏鸣曲、即兴曲》
这是钢琴家伊丽莎白·莱昂斯卡娅1985-1997年的舒伯特作品演奏录音。伊丽莎白·莱昂斯卡娅的演奏在朴实中现真情、在淡泊中见伟大,以自由心灵照亮作曲家幽微的乐思,在琴音里诉说平凡中的不平凡。她长期演奏舒伯特的音乐,并系统灌录了舒伯特的独奏作品,尤其偏爱舒伯特晚期创作的大型奏鸣曲。 伊丽莎白·莱昂斯卡娅(Elisabeth Leonskaja)1945年出生在乔治亚共和国首府提比利希(Tbilisi)一个单纯的律师家庭。她按部就班地学习,11岁和乐团合作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12岁演奏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17岁时则在罗马尼亚恩奈斯可大赛(Enescu Competition)夺冠。这次胜利让伊丽莎白一战成名。原本已要在提比利希音乐院就读的她,从布加勒斯特返回故乡途经莫斯科,就被莫斯科音乐院钢琴系主任“抓”到系上,不经考试就成了学院新生。伊丽莎白在莫斯科的老师鼎鼎有名的米尔斯坦(Yakov Milstein)。米尔斯坦个性内向而谦虚,虽非活跃舞台的演奏家,却是热中学术、著作等身的大师。他曾是莫斯科四大门派中伊贡诺夫(Konstantin Igumnov)的学生与助教,而伊贡诺夫又师承李斯特晚年弟子西洛第(Alexander Siloti),一向以独到且深入的李斯特诠释闻名。米尔斯坦承传大师,所撰写的李斯特传记,至今仍是俄国学派的经典之作。
25
44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