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告急时,提醒对方「慢一点」| 同居计划 Week 116-118

00:00
01:04:33
主播信息
Marcast

Marcast

Keep calm and listen to Marcast.
关注
遗愿清单 The Bucket List
52
《遗愿清单》是一档关注「生命」与「死亡」的社会人文播客,由 VC 主持/制作。在这里我们将会以丰富多样的方式感受生命,也谈论死亡,用对话,用电影,用文字……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我们相信,死亡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一个禁忌话题。此刻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本播客由 Marcast Media 荣誉出品,合作联系:hello@marcastmedia.com
同居计划 (podcast)
20
从异地恋到同居,我们发现:同居,不只是住在一起。生活没有剧本,关系需要经营 ——​「同居计划 Not Just Roommates」是一对 couple 的同居生活和成长记录。| 本播客由 Marcast Media 制作出品,微博/公众号/小红书:@Marcast,商务合作联系: hello@marcastmedia.com
请回答普鲁斯特 | Marcast
28
请你回答一份「普鲁斯特问卷」| weibo / wx: @Marcast | 本播客由 Marcast Media 制作出品,合作联系: hello@marcastmedia.com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同居期间情绪冲突争吵

# 播客标题创作意见分歧

# 旅途能量告急疲惫状态

# 武汉小龙虾口味体验

# 顶流明星拍摄现场观察

# 南京旅行照片丢失事件

# 南京牛杂与汉堡推荐

# 武汉热干面探店对比

# 南京明孝陵游客拥挤体验

同居冲突与情绪管理
两人因播客标题创作意见分歧引发争吵,讨论因疲惫状态下情绪敏感导致矛盾升级,提出以“慢一点”作为能量告急时的提醒词,强调及时沟通对缓和同居期间情绪冲突的重要性。
武汉与北京行程回顾
武汉行程中,重点提及小龙虾口味对比和热干面探店体验,认为武汉小龙虾仍是心中最佳。北京行程则描述顶流明星拍摄现场的观察,提到明星职业的专业性与高强度工作状态,感叹隔行如隔山。
南京旅行矛盾与美食体验
南京旅行因丢三落四事件(如纪念照片丢失)和行程安排分歧多次引发争执,分析疲惫状态下决策急躁的问题。推荐当地牛杂店与悠航汉堡,反思深夜饮食对代谢的影响,并吐槽明孝陵游客拥挤与梧桐絮困扰。
日常琐事与生活磨合
穿插蚊香使用、苹果线归属等琐事争执,展现同居生活的摩擦细节。提及参加朋友婚礼的感触,以及带婴儿家庭出游的行程调整挑战,反思旅途安排需兼顾他人需求与自我能量管理。
播客创作与互动模式
回顾因播客标题创作产生的矛盾,讨论内容创作中灵感激发的合作模式,强调需在对方能量告急时减少压力,避免因疲惫引发连锁情绪反应。

展开
大家都在听
奈奥苏菲《1956-1965大提琴录音》
奈奥苏菲《1956-1965大提琴录音》
这套合辑收录了扎拉·奈奥苏菲1956年-1965年在柏林的演奏录音,包括德沃夏克、舒曼、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等的大提琴作品。 扎拉·奈奥苏菲(Zara Nelsova,1918-2002)美籍加拿大大提琴家。扎拉·奈奥苏菲出生于加拿大马尼托巴的温尼伯,父母皆为犹太裔俄罗斯血统,五岁时即在温尼伯进行了首次演出。奈奥苏菲最终随整个家庭移居英国伦敦,在伦敦大提琴学校师从校长赫伯特·瓦伦学习大提琴。经约翰·巴比罗利试听之后,奈奥苏菲被介绍给了帕布罗·卡萨尔斯,她从卡萨尔斯那里学到了额外的课程。1932年,年仅13岁的奈奥苏菲在伦敦举办了首场独奏音乐会,并且作为一名独奏演员和英国指挥家马尔科姆·萨金特麾下的伦敦交响乐团同台演出。二战期间,奈奥苏菲是多伦多交响乐团的首席大提琴手,1942年在纽约市政厅举办了美国首场独奏音乐会。1942至1944年间,奈奥苏菲为“Conservatory String Quartet”的大提琴手。 1949年奈奥苏菲搬到了伦敦,在那里经塞缪尔·巴伯、保罗·欣德米特、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以及欧内斯特·布洛赫等著名作曲家的指点,接触到了英国新音乐作品。1969的逍遥音乐节上,奈奥苏菲首演了英国作曲家休·伍德的《大提琴协奏曲》。1955年,奈奥苏菲成为美国公民,在包括波士顿、温尼伯、蒙特利尔以及纽约爱乐乐团在内的许多主要管弦乐团里担任独奏演员。奈奥苏菲还曾广泛巡演,1966年作为首位北美大提琴家在前苏联演出。在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还鲜为人知的情况下,早在杰奎琳·杜普蕾出现之前,奈奥苏菲即通过在音乐会及独奏音乐会上,以钢琴还原作品管弦乐部分的手法,来演绎、促进、提升了这首名曲的知名度。1966至1973年间,奈奥苏菲的丈夫是美国钢琴家格兰特·乔哈内森(Grant Johannesen),两人经常一同演出与录音。奈奥苏菲凝重内省的布洛赫《所罗门》(Schelomo)以及巴伯的《大提琴协奏曲》唱片,均为在作曲家的亲自指挥下录制。 奈奥苏菲的演奏用琴为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家族里的1726年“Marquis de Corberon”。1962至2002年间,奈奥苏菲在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教学直至去世。1978年,格哈德·塞缪尔为扎拉·奈奥苏菲创作了独奏大提琴曲《In Memoriam DQ》,作品于1980年1月7日首演。
48
5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