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必修:冲突是常态 | 同居计划 Week 114-115

00:00
50:22
主播信息
Marcast

Marcast

Keep calm and listen to Marcast.
关注
遗愿清单 The Bucket List
52
《遗愿清单》是一档关注「生命」与「死亡」的社会人文播客,由 VC 主持/制作。在这里我们将会以丰富多样的方式感受生命,也谈论死亡,用对话,用电影,用文字……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我们相信,死亡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是一个禁忌话题。此刻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本播客由 Marcast Media 荣誉出品,合作联系:hello@marcastmedia.com
同居计划 (podcast)
20
从异地恋到同居,我们发现:同居,不只是住在一起。生活没有剧本,关系需要经营 ——​「同居计划 Not Just Roommates」是一对 couple 的同居生活和成长记录。| 本播客由 Marcast Media 制作出品,微博/公众号/小红书:@Marcast,商务合作联系: hello@marcastmedia.com
请回答普鲁斯特 | Marcast
28
请你回答一份「普鲁斯特问卷」| weibo / wx: @Marcast | 本播客由 Marcast Media 制作出品,合作联系: hello@marcastmedia.com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春季21天养生计划

# 成年人冲突管理常态

# 高端餐饮品牌策划经验

# 悬疑惊悚片深度解说

# 节假日高铁抢票困境

# 益生菌肠胃调理周期

# 谷雨节气养生食谱

# 亚洲心理恐怖片特征

# 创业者自证逻辑陷阱

# 内容创作者真诚表达

春季21天养生计划与节气调理
对话围绕春季养生展开,提到参与“春日21天打卡计划”,通过喝五黑茶、薏米水等调理身体。谷雨节气前后注重补气祛湿,结合节气养生记录饮食规律,强调短期集中调理与精准揉腹手法对肠胃的影响,同时分享因揉腹过猛引发胀气的乌龙事件。
节假日出行与生活琐事
两人讨论五一、端午假期规划,提及高铁票难买现状,尤其是杭州至常州线路的抢票困境。计划带娃搭子体验亲子游,并回忆常州恐龙园游玩经历。日常散步时发现产业园区的春日市集,穿插对童年趣事和家庭关系的调侃。
影视解说与类型片偏好
分享观看英剧《豺狼》和韩国电影《照明商店》解说的体验,分析悬疑惊悚片与亚洲心理恐怖片的差异。一方抗拒恐怖片带来的心理压迫感,另一方则通过图解形式缓解恐惧,讨论影视解说的叙事技巧对观众兴趣的引导作用。
冲突管理与职场经验反思
从品牌策划案例切入,探讨高端餐饮品牌从定位到视觉落地的完整策划经验,引申至职场中冲突是常态的认知。强调健康攻击性的表达,主张通过明确立场和利益点处理冲突,并以叶童从容应对质疑为例,说明稳定情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创业者自证困境与内容创作
针对近期关注的创作者公关事件,分析创业者陷入自证陷阱的现象,认为过度解释可能强化公众信任。结合内容创作者真诚表达的特质,讨论扁平化管理模式与长期信任建立的关系,提出冲突筛选机制对健康合作关系的必要性。

展开
大家都在听
奈奥苏菲《1956-1965大提琴录音》
奈奥苏菲《1956-1965大提琴录音》
这套合辑收录了扎拉·奈奥苏菲1956年-1965年在柏林的演奏录音,包括德沃夏克、舒曼、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等的大提琴作品。 扎拉·奈奥苏菲(Zara Nelsova,1918-2002)美籍加拿大大提琴家。扎拉·奈奥苏菲出生于加拿大马尼托巴的温尼伯,父母皆为犹太裔俄罗斯血统,五岁时即在温尼伯进行了首次演出。奈奥苏菲最终随整个家庭移居英国伦敦,在伦敦大提琴学校师从校长赫伯特·瓦伦学习大提琴。经约翰·巴比罗利试听之后,奈奥苏菲被介绍给了帕布罗·卡萨尔斯,她从卡萨尔斯那里学到了额外的课程。1932年,年仅13岁的奈奥苏菲在伦敦举办了首场独奏音乐会,并且作为一名独奏演员和英国指挥家马尔科姆·萨金特麾下的伦敦交响乐团同台演出。二战期间,奈奥苏菲是多伦多交响乐团的首席大提琴手,1942年在纽约市政厅举办了美国首场独奏音乐会。1942至1944年间,奈奥苏菲为“Conservatory String Quartet”的大提琴手。 1949年奈奥苏菲搬到了伦敦,在那里经塞缪尔·巴伯、保罗·欣德米特、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以及欧内斯特·布洛赫等著名作曲家的指点,接触到了英国新音乐作品。1969的逍遥音乐节上,奈奥苏菲首演了英国作曲家休·伍德的《大提琴协奏曲》。1955年,奈奥苏菲成为美国公民,在包括波士顿、温尼伯、蒙特利尔以及纽约爱乐乐团在内的许多主要管弦乐团里担任独奏演员。奈奥苏菲还曾广泛巡演,1966年作为首位北美大提琴家在前苏联演出。在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还鲜为人知的情况下,早在杰奎琳·杜普蕾出现之前,奈奥苏菲即通过在音乐会及独奏音乐会上,以钢琴还原作品管弦乐部分的手法,来演绎、促进、提升了这首名曲的知名度。1966至1973年间,奈奥苏菲的丈夫是美国钢琴家格兰特·乔哈内森(Grant Johannesen),两人经常一同演出与录音。奈奥苏菲凝重内省的布洛赫《所罗门》(Schelomo)以及巴伯的《大提琴协奏曲》唱片,均为在作曲家的亲自指挥下录制。 奈奥苏菲的演奏用琴为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家族里的1726年“Marquis de Corberon”。1962至2002年间,奈奥苏菲在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教学直至去世。1978年,格哈德·塞缪尔为扎拉·奈奥苏菲创作了独奏大提琴曲《In Memoriam DQ》,作品于1980年1月7日首演。
48
5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