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Debussy La soiree dans Grenade

00:00
04:15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李赫特《1964年奥尔德堡音乐节现场》
58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李赫特在1964年奥尔德堡音乐节演奏的现场录音,收录了舒伯特的两部《钢琴奏鸣曲》。当时李赫特正处于巅峰状态,演奏中散发出的那种“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中,那世界只有他一个人能进去”的强烈个人化色彩,带了几分神秘主义,而调子几乎是灰色的,背景是黑色的。李赫特的舒伯特是苍茫孤高意境,充满了演奏者个人的孤独感。 虽然是1960年代的历史录音,但经过世界一流的技术处理转制后,音质非常出色,钢琴的音色丰富、极有韵味。
李赫特《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
11
这张专辑是李赫特与马泽尔指挥的巴黎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附带他独奏的舒曼《蝴蝶》。李赫特的演奏抛开了勃拉拇斯的德奥系钢琴传统,将这部伟大的经典作品做了富有诗意和狂想、温文而狂傲的新观点诠释,他那无所不能、震古烁今的技巧更令人大开眼见。这个李赫特与马泽尔合作的版本,不但乐句更流畅洗炼,和乐团间的配合也最完美协调,是李赫特对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最精妙的诠释。 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83,作于1881年。此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到意大利旅行,这一南欧古国的风土人情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开始构思这部作品。1881年三月,勃拉姆斯再度访问意大利,这一次彻底唤起了他的灵感,于是回国后立刻伏案疾书,当年夏天便完成了此曲。实际上,此曲中的意大利风格并不明显,但无疑是勃拉姆斯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舒曼《蝴蝶》作品2,作于1829-1831年间,是一首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作。此曲旋律奔放诡异,感情浓郁激烈。写于舒曼20岁时,这部短小美丽的作品,揭示了他的作品基调:结合音乐与文字、诗与音乐的情感。
雷吉纳德·凯尔《单簧管演奏录音辑》
27
这套合辑收录了英国单簧管演奏家雷吉纳德·凯尔(Reginald Kell)1950年代在美国的演奏录音,曲目有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与《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三重奏》、《木管小夜曲》,贝多芬《单簧管三重奏》,舒曼《幻想小曲》,勃拉姆斯《单簧管三重奏》、《单簧管奏鸣曲》,圣桑《单簧管奏鸣曲》,德彪西《第一狂想曲》,还有欣德密特、巴尔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米尧、佛汉威廉士、拉威尔、柯瑞里、克莱斯勒等作曲家为单簧管创作的乐曲。最后,当然不会忽略被誉为单簧管唱片史上最重要的勃拉姆斯《单簧管五重奏》录音。凯尔的演奏风格严谨,正统中带有浪漫的色彩,音色相当优美。 雷吉纳德·凯尔(1906-1981)曾经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求学,1932年以后开始活跃于音乐会的舞台,先后在伦敦爱乐、伦敦交响乐团等乐团担任单簧管首席,一九四八年开始把事业重心移向美国。定居纽约之后,凯尔除了频繁的奏事业(特别热爱演奏室内乐),也开始灌录大量的唱片,并且曾经出版《凯尔吹奏法》和一些练习曲。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杜卡斯、施特劳斯、拉威尔《双钢琴作品》
杜卡斯、施特劳斯、拉威尔《双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与拉宾诺维奇合作,演奏杜卡斯、理查·施特劳斯、拉威尔的双钢琴作品。 杜卡斯《魔法师的弟子》作于1897年,原曲是一首交响诗,这张专辑中采用由拉宾诺维奇改编的双钢琴曲。此曲内容取材于歌德的诗,讲的是魔法师的弟子趁师傅外出时,偷偷的摆弄起师傅的魔法扫帚来,结果却搞的水漫金山,十分狼狈。这首乐曲生动有趣,富有戏剧效果。 理查·施特劳斯《家庭交响曲》作品53,作于1903年。原曲是一部管弦乐曲,这张专辑中采用由奥托·欣格尔改编的双钢琴曲。此曲是施特劳斯所有作品中最受人攻击的之一。曾有人认为它是乏味的、毫无幽默感的作品,由于它直率地描绘了简单的家庭生活而使人感到非常窘迫,而且,人们常常把它作为范例来说明施特劳斯过分的幽默和拙劣的趣味。 拉威尔《圆舞曲》完成于1920年春天。原曲是一部管弦乐曲,这张专辑中采用由拉威尔亲自改编的双钢琴曲。此曲中,至少有八个大调主题,不少主题表面看来相似,但却包含着不能说是纯粹炫耀的一种节奏、和声的微妙变化。拉威尔从基本的3/4拍里引出丰富的变化,而主题生硬扰人的音程,开了法国作曲家之先。那些始终认为这部作品浮华的人,也不能不承认它具有惊人的活力。
--
22
拉威尔、德彪西、福雷《弦乐四重奏》
拉威尔、德彪西、福雷《弦乐四重奏》
这张专辑是法国年轻的室内乐组合埃比涅弦乐四重奏2008年2月录制的,演奏拉威尔、德彪西、福雷的弦乐四重奏。 德彪西《g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0,作于1892年。这部作品的旋律是复杂而非歌唱性的,第二乐章拨奏的铿锵和第三乐章的缠绵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曲选用法国近代乐派采用的循环主题法,共四个乐章。 福雷《e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21,作于1924年,题献给他的学生拉威尔。此曲在他离世前两个月完成,是他的“天鹅之歌”。 拉威尔《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于1904年,题献给他的老师福雷。这是拉威尔唯一的一部弦乐四重奏,从作品的流畅与对形式的掌握,使其成为拉威尔早期成熟的代表作,绝不是一个学生的涂鸦之作。此曲四个乐章基本保持了传统奏鸣交响套曲的组合原则,如注重各乐章速度、调性的对比,首尾乐章采用奏鸣曲式,中间乐章采用歌谣曲式等传统模式。但在套曲组合关系中也有很多特点,首先打破维也纳古典乐派常用的体裁与速度对比,即改变一般快板、慢板、小步舞曲。这里面有许多慵懒的惬意,而且旋律被和声装扮得光彩绰约,繁花似锦。仿佛是一个在树林里午睡的刚醒的女子,一脸天真无辜的模样,衣裙上还沾着细碎的草叶和花瓣,坐在地上,竭力要弄懂睁开眼后看到的这个世界。
--
11
德彪西、普朗克《大提琴与钢琴合奏作品》
德彪西、普朗克《大提琴与钢琴合奏作品》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让-吉恩·凯拉斯与钢琴家亚历山大·萨洛合作,演奏德彪西、普朗克的大提琴与钢琴合奏作品。包括:德彪西《第一大提琴奏鸣曲》、《甚慢板圆舞曲》、《谐谑曲》、《间奏曲》;普朗克《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d小调小品》、《小夜曲》、《法兰西组曲》。 德彪西《d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作于1915年。这是他与身体的病魔和精神的苦恼斗争中,完成的独特而新颖的奏鸣曲,此曲燃烧着巨人般强烈的求生意志与澎湃的热忱,表现出独特的奋斗精神。有人说这部作品受到舒曼的直接影响,但在此曲中所欲表现的灵性则是更加直接地流露,具有简洁纯净的美感,与鲜明的色彩对比。此曲使两个世纪以来,彷徨停滞的法国器乐传统以新的姿态与生命复活起来,同时它也成为二十世纪大提琴文献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德彪西《甚慢板圆舞曲》作于1910年,是他晚年创作的作品。德彪西的音乐常常像加了一层弱音效果,沙龙小品般的《甚慢板圆舞曲》不仅表现了沙龙里空虚如泡影一样的迷离气氛,更是添上了一层忧郁阴暗的色彩。 普朗克《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143,此曲是古典与二十世纪创作技法的结合,运用二十世纪新的和声手法与传统的创作方式,将大提琴演奏技巧发挥地淋漓尽致,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普朗克《法兰西组曲》作于1944年,源于对故乡法兰西普罗旺斯的美好童年回忆。
44
19
勃拉姆斯、弗朗克、德彪西《大提琴奏鸣曲》
勃拉姆斯、弗朗克、德彪西《大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维克多·朱里安-拉斐里耶与钢琴家亚当·拉罗姆合作,演奏勃拉姆斯、法朗克、德彪西的《大提琴奏鸣曲》。 勃拉姆斯《e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作品38,完成于1865年,其时勃拉姆斯正经历丧母之痛。太多的哀恸与忧郁,难言的心思愁绪,以及回忆中的欢笑与相聚等等,均以一把大提琴和一架钢琴之间绵绵不尽的对话展开,成就了这首三个乐章均为小调的、气息宽广朴实动人的佳作。 法朗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完成于1886年,是作曲家献给小提琴名家依萨伊的结婚礼物。作品曲式结构丰富,旋律甜美阴柔;音调色彩多端,半音穿梭密集;情绪亢奋缠绵,内心喜悦冷静,带很强的内省挚诚与神秘气氛。法国巴黎歌剧院首席大提琴家尤莱斯将此曲移植到大提琴上演奏,反响良好。此曲的诸多特性,非常适合于大提琴演奏,由此,不同大提琴家编订出版的乐谱与唱片相继问世。 德彪西《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作于1915年,这是他与身体的病魔和精神的苦恼斗争中,完成的独特而新颖的奏鸣曲,此曲燃烧着巨人般强烈的求生意志与澎湃的热忱,表现出独特的奋斗精神。有人说这首作品受到舒曼的直接影响,但在此曲中所欲表现的灵性则是更加直接地流露,具有简洁纯净的美感,与鲜明的色彩对比。此曲使两个世纪以来,彷徨停滞的法国器乐传统以新的姿态与生命复活起来,同时它也成为二十世纪大提琴文献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
1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