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93: 巴西全域音乐 | 离开伊帕内马的声音

00:00
01:05:26
节目详情

# 波萨诺瓦音乐起源

# 巴西全域音乐发展史

# 伊帕内玛女孩改编版

# 波萨诺瓦之父乔宾

# 斯坦·盖茨爵士专辑

# 爱丽丝渔网成名曲

# 巴西热带主义音乐

# 巴西军政府音乐审查

# 阿拉斯塔尔渔民之歌

# 阿瓜斯马科经典合作

波萨诺瓦音乐起源可追溯至1959年巴西电影《黑色奥菲斯》主题曲《狂欢节的早上》,其国际化进程由美国爵士乐手斯坦·盖茨推动。他通过《Jazz Samba》专辑和与安东尼奥·卡洛斯·乔宾合作的《来自伊帕内玛的女孩》改编版,将波萨诺瓦推向全球,但也因删减原曲葡萄牙语对唱部分引发文化改编争议。
巴西全域音乐发展史始于1965年爱丽丝·瑞吉娜演唱的《阿拉斯塔尔渔民之歌》。这首讲述东北部渔民生活的歌曲,以戏剧化表演打破波萨诺瓦的闲适风格,成为巴西音乐分界线。MPB(巴西全域音乐)由此诞生,融合桑巴等传统元素,成为军政府时期文化抵抗的载体。
1968年巴西军政府加强音乐审查后,MPB衍生出热带主义运动。代表专辑《面包和马戏团》结合摇滚与电子乐,用隐晦歌词批判物质主义。军政府镇压导致音乐家流亡,但热带主义音乐为MPB注入前卫基因。
爱丽丝·瑞吉娜与波萨诺瓦之父乔宾1974年的合作专辑《Alice & Tom》成为经典,其中《阿瓜斯·马科经典合作》通过意识流歌词展现艺术突破。爱丽丝在军政府时期的争议立场与其后期陨落,映射了MPB音乐家的时代困境。
MPB在军政府倒台后持续发展,热带主义代表乐队Novos Baianos创作《不要哭泣》,以童谣式歌词呼吁社会希望。巴西音乐从波萨诺瓦到MPB的演变,展现了本土声音与全球化的碰撞,以及艺术在政治高压下的韧性。

展开
大家都在听
古尔德遇见梅纽因
古尔德遇见梅纽因
这张专辑收录了正值盛年的古尔德和梅纽因合作的小提琴与钢琴的作品,包括巴赫《第四小提琴奏鸣曲》、贝多芬《第十小提琴奏鸣曲》及勋伯格的一首《幻想曲》。企鹅评价三星,评语称:“不管你是不是古尔德的崇拜者,万勿错过它的独辟蹊径但尘封已久的唱片录音。他的处理方法虽然怪,却另有一种阳刚之气,令人心驰神往。” 巴赫的小提琴奏鸣曲是为小提琴与harpsichord(大键琴)创作的,但录制的时候,古尔德破天荒的没用大键琴来还原那种清脆的效果,而使用斯坦威大三角琴与梅纽因的小提琴合作。古尔德钢琴演奏的部分,仍然采用“非连音”的演奏法,声部很简约,但能听出来他对左手的重视程度,甚至比右手要高的多。除去他特殊的音色偏好,他的大脑想象力确实无法临摹。 巴赫《c小调第四小提琴奏鸣曲》BMV1017。1.西西里慢板,西西里舞曲感伤而如泣如诉的风格。二段体,各段分别反复。第一段旋律即巴赫《马太受难曲》中女低音咏叹调《神啊,请怜悯我们》。2.快板,雄壮而有力,三段体。3.慢板,如夏夜般温暧、宁静和柔美,主旋律充满强弱变比,给人以应答的感觉。4.快板,富有生气,二段体,各段都有反复。 贝多芬《G大调第十小提琴奏鸣曲》作品96,作于1811—1812年。此曲洋溢着丰盈的幻想与晚年的达观心境,充满了自由浪漫气息。 勋伯格《小提琴与钢琴幻想曲》作品47,作于1949年3月。是他最后完成的乐器作品,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极高。此曲中某些相似于慢速华尔兹、谐谑曲、艺术歌曲也被12音体系奇怪地变形了。勋伯格不知怎的,用完全不合理的方法综合了完全合理的技术要求。
61
10
普莱斯、莱纳《西班牙》
普莱斯、莱纳《西班牙》
这张专辑是指挥大师莱纳率领芝加哥交响乐团演绎法雅的作品。 如果说欧洲各国光彩夺目的西班牙作品让人感到炫目着迷,那么很多西班牙本国的音乐家肯定会觉得自己的文化遭到曲解。二十世纪之初的西班牙是一个多么落魄的国家:曾经称霸全球的殖民帝国,其海军舰队居然被年轻的美国在两天之内粉碎性摧毁;动荡的政局和贫穷落后的乡间,导致很多希望出人头地的艺术家和音乐家找不到自己的平台。法雅在成名之前不得不靠创作Zarzuela轻歌剧维持生计,其作品首演的时候管弦乐团居然只有一把小提琴,连单簧管都找不到,低音大提琴还是从隔壁酒馆里借回来的。要不是在法国巴黎结识了德彪西的话,他“永远都会湮灭在马德里酒吧里平庸的轻歌剧和钢琴私人家教课里,写出来的一堆Zarzuela轻歌剧只能塞在尘封的抽屉里”。不过,这位早年潦倒的作曲家后来取得的艺术成就远高于那些贩卖西班牙特色的音乐家。跟同时代的毕加索一样,法雅的艺术体现了当时西班牙这个国家的强烈矛盾:既处于欧洲最西端,却继承了厚重的东方文化;既是曾经最强盛发达的帝国,却沦为封闭荒蛮的偏远角落;既有虔诚内向的灵魂,内心深处却充满野性的澎湃。法雅文静内敛,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内心总要表达一种像斗牛士般野性的呐喊。 无论是《三角帽》还是《爱情魔发师》,法雅都避免过分滥情的浪漫主义风格,而是用一种类似于德彪西管弦乐素描的“轻描淡写”。他跟毕加索一起把西班牙的文化艺术推入欧洲现代主义的洪流,他的作品没有对过去的怀恋,也没有对未来的憧憬,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在,用最原始粗狂的元素传达自己的声音。 莱纳的《西班牙》专辑是从西班牙本国作曲家的视觉审视西班牙自身。莱纳棒下的法雅作品黑沉、神秘、诡异,充满原始荒诞的色彩;担纲独唱的黑人女高音普莱斯不再是拥有金钻般声线的崇高戏剧女高音,而是略带嘶哑的神秘女人。此作品本来由钢琴独奏演绎,难度很大,但管弦乐版本比较难得稀有。如果说阿根塔的《西班牙》是一幅靓丽的风情画,那么莱纳的《西班牙》则是一幅具有张力的写实素描。
91
22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