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访谈 | 宝岛曼波 – 两岸中年(蛤不是啦)的音乐记忆

00:00
01:27:35
节目详情

# 宝岛曼波两岸音乐访谈

# 战马音乐节母语脚主题

# 槟榔兄弟原住民音乐

# 闽南语民歌望春风

# 陶喆R&B望春风改编

# 周杰伦七里香青春记忆

# 台湾原住民歌手文化

# 堆石青年黑胶唱片机

# 两岸中年音乐记忆对比

# 台湾闽南语口音特点

本期《宝岛曼波》串台节目以两岸中年群体的音乐记忆为主线展开讨论。节目开场提及堆石黑胶唱片机品牌对青年音乐生活的支持,并预告其四月新品发布,为后续音乐主题铺垫。
节目核心围绕台湾与大陆音乐文化的异同展开。通过对比闽南语民歌《望春风》与大陆《卖报歌》,分析两岸早期音乐教育的差异。陶喆对《望春风》的R&B改编成为重要案例,展现台湾流行音乐对传统民歌的创新转化;周杰伦的《七里香》则引发关于青春记忆与歌词意象的趣味探讨,体现两岸青年文化的共同符号。
台湾原住民音乐成为深度讨论方向。以槟榔兄弟组合为例,揭示原住民音乐在南岛语系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并通过张惠妹、动力火车等歌手案例,剖析台湾原住民音乐在流行领域的跨界融合。节目中特别提及战马音乐节的「母语脚」主题,介绍蒙古、日本、西伯利亚等地的世界音乐阵容,展现音乐节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节目穿插两岸生活趣事,如台湾垃圾车播放《酒干倘卖无》、东北二人转与闽南语口音的对比,生动呈现文化细节差异。最后回归音乐载体话题,强调堆石黑胶唱片机在数字时代重塑音乐体验的价值,呼应开篇对实体音乐文化的关注。

展开
大家都在听
卡萨尔斯《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
卡萨尔斯《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
贝多芬是第一个赏识大提琴音色美的。他的大提琴奏鸣曲,岂止是音色美,它的琴声,在贝多芬笔下更具有诗意与哲理。曲中的大提琴质感迷人,纯净得宛如春水般柔美,闲适如羽、思绪如潮。正如贝多芬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第三号大提琴奏鸣曲(Op. 69)完成于1808年,是五部《大提琴奏鸣曲》中最优美,最感人,也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首乐章两件乐器互相唱和,心有灵犀;次乐章又似乎在激烈辩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第三乐章时而深情款款,时而相互竞赛,你追我赶,深情和激情交织为一体。这部作品给人印象最为深刻,整个作品充满力度、速度的对比和思想感情的强烈变化。 第四号大提琴奏鸣曲;G大调,OP.102.1,作于1815年。OP.102的两首,为舒庞吉四重奏团的大提琴手林格所作,呈献给艾德蒂伯爵夫人。这一首的结构极其自由,全曲由5部分构成,是从头到尾一贯演奏的单一乐章形式的幻想曲风格奏鸣曲。演奏时前两部分和后3部分之间有一小节休止符。此曲有时表达抑郁,有时表达苦笑,有时表达幽默,被认为是晚期作品的开端。 第五号大提琴奏鸣曲,D大调,OP.102.2,作于1815年,在各乐章中使用的对位、终乐章中使用的赋格方法,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是5首中的顶点。共分为3乐章:1.灿烂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在呈示部中,第一主题多少有些威严,大提琴奏出雄大的A大调第二主题,两者以交替的变奏进行反复。发展部移调非常频繁。2.充满感情的很慢的慢板,D小调,3段体,这是一个充满愁伤的乐章,开始的主题令人感觉像是宗教的圣咏。第二段一扫前面哀愁的气氛,以明朗的D大调开始,两件乐器以流畅优美的对位法向前进行。对话过后,又柔和地交织在一起。第三段回到哀诉,是第一段的变奏,哀诉中有平静的自省。3.快板—快板赋格,D大调,先展开四声部赋格,在赋格中,主题的回转经过扩大,力度也巧妙地加以变化。大提琴呈示新的第二主题后,又展开壮大的二重赋格。
47
12
古尔德《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古尔德《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古尔德1981年录制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这个杰出的版本是古尔德中年后的第二次录音,他选择了一个更为深沉的速度来诠释,全曲耗时51分15秒。由于速度的减慢,声部层次得到更为清晰的展现,使音乐更具立体感。没有1955年首次录音版本的强烈力量和极具自由感,曲风更为柔和,具有深层的感染力。音乐评论家们认为此次录音更能体现古尔德的音乐理念,学者们也大都选择此版本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总的来说这个录音版本是古尔德暮年时期更为深邃、从容的写照。对于巴赫的作品,绝大多数钢琴家会找一个倾向于传统的演绎方案,一旦成型便不再轻易尝试其他方式。古尔德不是这样,他赋予音乐各种可能性。就如同巴赫的音乐创作一样,从不满足于一层不变的单一模式,更不满足于绝对化的演奏方式。正如俄罗斯钢琴家霍洛维兹说的那样:“一个天才出众的器乐演奏家,在理解作品的范围内,每次演奏都应有重新创造的新鲜感。” 古尔德具有非凡的复调演奏能力,如果抛开手指控制不谈,这一定是源于其高度复杂又极端清晰的思维,就如同巴赫的创作风格源于他多变的创作思维一样,这是使听者感觉古尔德的音乐不同于其他演奏版本的根源。一直以来古尔德都对巴赫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不会一味的遵照传统,而是通过对具体音乐形象的分析来决定如何演奏,从而真正达到理智思维和内心情感的结合。实际上用钢琴演奏的《歌德堡变奏曲》相对于过去来说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革新,演奏本身也是演奏者通过理解后的二次创作,对于未脱离音乐本质的尝试是我们今天要提倡的。
14
32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