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Kit Armstrong(周善祥)|巴赫,拉莫,马尔尚,Armstrong

00:00
01:54:06
大家都在听
富特文格勒《莫扎特·交响曲、钢琴协奏曲》
富特文格勒《莫扎特·交响曲、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富特文格勒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莫扎特《第40交响曲》,1948.12-1949.2录音;二、法国钢琴家勒费比尔(Yvonne Lefebure)与富特文格勒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20钢琴协奏曲》,1954.5现场录音;三、奥地利女高音歌唱家威尔玛·利普(Wilma Lipp)与富特文格勒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唱歌剧《魔笛》中《夜后咏叹调》。 法国钢琴家勒费比尔的演奏于法国学院派中带有对莫扎特童真的感悟,奥地利女高音歌唱家威尔玛·利普因饰演《魔笛》中的夜后获得很大成功,在1950年代从花腔女高音转为抒情女高音。她的技术全面、气息宽广,这使得她对于莫扎特的歌剧能够较为轻松的驾驭。富特文格勒堪称德国浪漫指挥学派传统的完美体现者,他的指挥充分展示了天才作曲家的灵光一现,他的指挥风格富于激情,是德国浪漫指挥学派传统的完美体现者,他对于莫扎特的诠释中透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乐队的演奏充实、饱满,演奏与录音俱佳。 《g小调第40交响曲》K550,作于1788年。是莫扎特交响曲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此曲热情洋溢,有着充满感情化的乐思。虽然仍能听出巴洛克音乐的痕迹,但还是促使当时的音乐向前迈进了一步,当它在十九世纪初于莱比锡演奏之际,曾受到“战栗”或“沉缓”等字眼的评语。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的作品。 《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K466,作于1785年。此曲形式之宏大、内容之丰富、戏剧性之强是首屈一指的。它有莫扎特后期交响曲的规模与气势,甚至给人以“贝多芬先声”之感。这是莫扎特少数的小调作品,直接反映了他骨子里渗透着忧郁、阴暗心绪的精神世界。 《夜后咏叹调》又名《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是歌剧《魔笛》中的经典名曲。《魔笛》是莫扎特晚期创作的一部集古典歌剧之精华的精品。剧中各个角色的音乐生动优美并富有特色,各异的形象风格巧妙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充满神奇的光彩和圣洁的艺术感染力。这首咏叹调为F大调,4/4拍,较快的速度,音域在f—f3之间。音乐的华丽与力度非比寻常,是花腔女高音声部技巧与表现力高水平的体现,被视为这一声部在歌剧曲目中难度最高之列。
22
9
穆特《迪蒂耶、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作品》
穆特《迪蒂耶、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作品》
这张专辑是穆特2005年发行的,包括1988年录制的,穆特与马舒尔率领的法国国家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法国现代作曲家亨利·迪蒂耶(Henri Dutilleux,1916~)的夜曲《在同一个和弦上》(Sur Le Meme Accord,世界首次录音);1991年录制的,穆特与小泽征尔率领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2005年录制的,穆特与萨彻尔率领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穆特在这张专辑中的表现可用“一个华丽的鼓吹者”来形容,对于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穆特早期并不能够充分把握,但是亨利·迪蒂耶的作品似乎使得她忽然之间开窍,使得后面的两首作品充满了丰富的细节微调和技艺的灵巧展现。 在此之前与普列文携手的柴科夫斯基和康高尔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1897~1957)的小提琴协奏曲专辑,已经丝毫看不出当年卡拉扬时期的强大的张力和控制力,而更多了音乐的抒情性,使小提琴独奏和乐队显得更为和谐,给音乐赋予了更多柔美和细腻的情感及更现代的表现手法。 专辑中迪蒂耶的夜曲《在同一个和弦上》是马舒尔指挥法国国家管弦乐团在巴黎著名的香榭丽舍剧院现场录制的,穆特的演奏感情细腻而丰富,音色优雅又不失激情,技巧无懈可击,似乎她在琴弦上舞动着自己迷人的身躯,使人想到她性感的眼神与身段的柔软。法国国家管弦乐团协奏的音色极为含蓄动人,独奏、乐队、录音三位一体,使这个现场录音再次成为穆特演奏生涯上很难逾越的精品。
73
8
李斯特《死之舞、两部钢琴协奏曲》
李斯特《死之舞、两部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碧翠丝·贝瑞特与马斯蒙代特指挥的捷克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李斯特《死之舞》、《第一、二钢琴协奏曲》。贝森朵夫艺术家、瑞士钢琴家碧翠丝·贝瑞特(Beatrice Berrut),显然是个难得一见的金发美人。她不仅拥有精致的容貌、优雅的气质,同时也有着令人信服的钢琴演奏实力。美貌与才华的兼具,在她身上得以完美体现。这位女神级钢琴家曾被国际媒体多次赞美,他们评价她是“天赋秉异的钢琴家”,评价她的演奏“深刻,感性,生动,细腻”,是“充满美感的卓越演奏”。 为钢琴和乐队所作的《死之舞》作品126,写于1838年,在1849年完成。此曲作于李斯特在意大利旅行期间。据说是他在比萨的寺院墓地“圣洁之野”看到奥卡纳的壁画《死的胜利》所得的灵感。此画描述代表死神的老妇人想把一群狩猎归途的盛装男女踩于脚下,而天使把一部分得救的运到天国,另一部分无法拯救的则由恶魔运到火山上,送入熊熊烈火。此曲是中世纪古老圣歌《末日经》的变奏曲。《末日经》长久一直在罗马教会的弥撒中使用。共5个变奏,第一变奏为中庸的快板;第二变奏钢琴左手进行主题,右手奏六连音符;第三变奏活泼地,谐谑曲风格;第四变奏慢板,钢琴以卡农的方式开始,接着有一段华彩,后速度加快至急板;第五变奏钢琴以赋格方式开始,接着有长大的华彩,然后变成谐谑的稍快板,钢琴在快速表达中形成华丽的结尾。 《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24,作于1839年。 《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25,作于1839年。此曲是抒情而充满诗意的,狂想曲型的。
76
9
阿巴多《199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阿巴多《199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这是克劳迪奥·阿巴多继1988年指挥新年音乐会来,第二次登台。1991年的阿巴多风华正茂,正处于事业的巅峰。大师对圆舞曲的处理非常富有激情。在这次新年音乐会上,共上演19首作品,其中,舒伯特、莫扎特、罗西尼的作品首次亮相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阿巴多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从他的选曲中就能看到。这一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破天荒地选择了四位非施特劳斯家族的作曲家的作品。并不是说非施特劳斯家族的作曲家就不该出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而是如此之多的作曲家客观上冲淡了施特劳斯家族的主导地位。而这也成了当时对这一年音乐会批评声的主流。 但不得不承认,这一年的非施特劳斯家族作曲家的作品还都选得恰如其分。开场的焦阿吉诺·罗西尼的《贼鹊序曲》活泼可爱,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气氛也相得益彰。这首作品在舞台的两个方向分别放置了两面小鼓,通过轮流敲击营造出鼓声左右跳跃的立体空间效果,从而表现了“贼鹊”精巧灵动的行动特点。不光是小鼓的设计,木管乐组不同乐器之间的应答也衬托出了“贼鹊”不安分的特点。而弗朗茨·舒伯特和沃尔夫冈·莫扎特的舞曲作品也都短小精悍、诙谐幽默,尤其是舒伯特的两首舞曲被重新配器,将沙龙音乐搬上了殿堂。莫扎特的《德国舞曲“滑雪橇”》中,阿巴多同样通过分布在舞台不同方向的雪橇铃营造出了四周雪橇滑过的场景,这与之前《贼鹊序曲》的效果异曲同工。弗朗茨·兰纳的《求婚者圆舞曲》也与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非常相似,听起来并不突兀。因而,虽然在这一年中非施特劳斯家族作曲家的作品分量有所增加,但那些新作品却也都生动活泼地烘托了节日的气氛。
29
17
维瓦尔第柔板
维瓦尔第柔板
这张专辑收录了维瓦尔第最优美的慢板乐章,让人们得以在平日欣赏维瓦尔第的热情之余,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品味一下红发神父的柔情。在与维瓦尔第的音乐的日常接触中,人们得到的印象大抵都是:热情、充满活力,诸如此类的形容字句。这种感觉就好似亨德尔被联系到宏伟,巴赫被联系到庄严,库普兰和拉莫被联系到典雅一般,只不过是各自音乐的风格长期以来带给听众的固有印象罢了。 维瓦尔第会被如此理解,虽然有其风格因素在起作用,却也和他的作品多为协奏曲有一定关系。虽然巴洛克时期,协奏曲的曲式依然未被确定下来,乐章的数量和曲式组合方式可谓多种多样,但是维瓦尔第使用的是后来广为使用的三乐章模式。长此以往,快板的创作数量就要比慢板多,加上维瓦尔第独有的热情被注入快板之中,难免让快板更加夺目。 这并不是说维瓦尔第的慢版相对于快板更为逊色。在聆听维瓦尔第的过程中,想必有不少人会感觉维瓦尔第的慢板也具有同样无与伦比的旋律和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维瓦尔第的快板确实在多数时间成为了协奏曲中的亮点,以至于慢板有种成为配角之感。 在这张专辑中,维瓦尔第的慢板终于迎来了当主角的机会。在这些慢板中,拥有可与巴赫的那些忧伤的旋律篇章相匹敌的才能和情感。不妨试试第七首,两支双簧管协奏曲的慢板,那种感觉想必你已在巴赫的羽管键琴协奏曲中领略过。好歹巴赫的协奏曲启蒙,有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在维瓦尔第头上。 整张专辑听下来,不似平常听维瓦尔第那样,在慢板的过渡中默数着下一个快板要出现的时间,在优美的宁静中等待其被打破。这首慢板之后,下一首依然是慢板。不妨用浪漫主义古典的态度去倾听这张让身心休憩的专辑,红发神父的平静和忧郁,都在这张专辑中得以体现。 这是一张醉人的唱片,由许多著名古乐团和传统乐团搭配古乐演奏家,捕捉了这些体现十八世纪初威尼斯繁华风情的优雅乐音。
212
48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