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Polonaise op.40 No.2

00:00
08:08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库普曼《巴赫·第1-4号管弦乐组曲》
66
这张专辑是古乐指挥大师汤·库普曼与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巴赫《第1-4管弦乐组曲》。 巴赫为乐队所作的4首组曲,BWV1066-1069,其实应该叫做序曲。这种序曲以歌剧序曲的范例写成,这类歌剧序曲原为路易十四的宫廷制定步态而作,后来成为流行的一种独立乐队作品。因为它与凡尔赛宫有关,人们把这种序曲看成“太阳神”的权力及华贵的象征,它代表着王室的尊严与权力。 巴赫的这一套组曲表达的是至高无上的神的尊严。巴赫生前其实一定不止只创作了这4首组曲,但因巴赫生前不被重视,所以作品散失极多,目前留下的只有这4首。这4首组曲的创作年代,估计前3首作于他在1723年迁居莱比锡之前不久,第4首则作于他迁居莱比锡之后不久。
李赫特《1993年传奇音乐会》
80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李赫特在1993年5月30日德国史瓦辛格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由艾森巴赫指挥的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担任协奏。令乐迷们感到无比惊喜的是大师所挑选的演奏曲目:圣-桑《第五钢琴协奏曲》和格什温《F大调钢琴协奏曲》,而这场重要的实况演出,难得的被官方以高水平、高品质的规格留下录音。 这场传奇演出曾经由日本唱片公司于1997年发行,但据说因版权争议,出版品很快就被回收并停止发行。一直到2010年,这场珍贵的演出记录才得以重见天日。 1993年的这场圣-桑《第五钢琴协奏曲》是李赫特本曲目第二个录音。翻开大师的纪录,除了1952年与康德拉辛在莫斯科的合作外,一直到40年后,李赫特才又留下了这首抒情唯美的钢琴名曲录音。 另一首作品格什温《F大调钢琴协奏曲》则是大师生平所留下唯一的录音。这部格什温在1925年所写下的作品,曲中充满了美国当代的华丽风采,美国味十足。尤其是这部作品甚至从未被20世纪的大师们如霍洛维兹、阿劳、巴克豪斯、鲁宾斯坦、吉利尔斯录制发行过。可谓空前绝后,钢琴家李赫特这场1993年的实况录音不仅是经典,而是传奇。 圣-桑《F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103,作于1896年。这是圣-桑给为了庆祝他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生涯50周年纪念音乐会而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此曲有《埃及》的标题。 格什温《F大调钢琴协奏曲》作于1925年。此曲被公认为是格什温最优秀的一部作品。音乐学家甚至将它列入历史50部最优秀的作品之中,理由是这部作品表达了当时那个时代的风貌。
斯威特兰诺夫《巴拉基列夫·交响曲、序曲》
72
这张专辑是叶甫根尼·斯威特兰诺夫指挥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米利·巴拉基列夫的两部《交响曲》、《交响诗》及《序曲》。 米利·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1837.1.2-1910.5.29)俄国作曲家。青年时代与爱国主义作曲家格林卡相遇并深受其影响。他本人后来则成为居伊、穆索尔斯基的良师益友。1861~1862年他们的组合中又增加了两位成员,鲍罗丁和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形成了“五人团”(即“五人强力集团” )。巴拉基列夫的音乐绚丽多彩且富想像力,采用了很多民间音乐的主题,或许可称之为最具影响力的俄国民族主义的推崇者。 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 又称”五人团”、”新俄罗斯乐派”、”巴拉基列夫小组”。指由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居伊等五位俄罗斯作曲家与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组成的作曲家社团。(所以严格来说应该是六人)形成于1856-1861年。以发扬和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强力集团成员的艺术思想受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影响较大。强力集团继格林卡之后,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强力集团的作品多取材于俄国的历史、人民生活、民间传说或文学名著,并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在音乐语言和表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交响诗《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天方夜谭》、管弦乐曲《西班牙随想曲》;鲍罗廷的歌剧《伊戈尔王子》、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巴拉基列夫的交响诗《塔玛拉》;居伊的器乐曲《东方曲》为强力集团的代表作。 里亚朵夫、格拉祖诺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以及莱斯庇基等著名作曲家均受到强力集团的较大影响。强力集团为东欧及世界各国近现代民族乐派的开端,对俄国和世界各国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富特文格勒《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富特文格勒《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富特文格勒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莱奥诺拉序曲》、《科里奥兰序曲》。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55,作于1803-1804年,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简称“英雄交响曲”,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但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他愤然撕掉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扉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这部交响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两部,是仅次于《第九交响曲》的超长作品,而在艺术成就上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这部作品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指挥是贝多芬自己。 《第三号莱奥诺拉序曲》作品72a,作于1806年。贝多芬为歌剧《菲德里奥》所作的序曲。根据《第二号莱奥诺拉序曲》脱胎而来。同年3月29日由翟夫利指挥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这首序曲是三首莱奥诺拉序曲中最生动、最完美的一首,被誉为古今名序曲之一。 《科里奥兰序曲》作品62,作于1807年。贝多芬根据德国作家科林的同名悲剧所作的管弦乐曲。同年3月在罗布科维茨的客厅首演。呈献给科林。
--
6
德国室内乐团《意大利小夜曲》
德国室内乐团《意大利小夜曲》
这张专辑是德国室内乐团演奏四部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包括:帕伊谢洛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的音乐会版、罗西尼《五重奏》、迈尔《六重奏》、里吉尼《小夜曲》。 乔瓦尼·帕伊谢洛(Giovanni Paisiello,1740-1816)意大利作曲家 。帕伊谢洛作有歌剧约100部,是18世纪后期有影响的歌剧作曲家。他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传遍意大利,他的趣歌剧尽管思想性不够深刻,但曲调优美、性格刻画巧妙,善于用管弦乐加强戏剧效果,对莫扎特的歌剧创作有一定的影响。除歌剧外,他还作有宗教音乐、交响曲和钢琴曲、协奏曲等。 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意大利作曲家。1792年出生于意大利东部威尼斯海湾的港口城市佩萨罗,1868年逝于法国巴黎,生前创作了39部歌剧以及宗教音乐和室内乐。 西蒙·迈尔(Simon Mayr,1763-1845)意大利作曲家。他出生于阿尔特曼斯泰因附近,是一位彻底意大利化了的德国人。他继承了尼可洛·约梅里的歌剧改革志愿,实现了引导意大利公众接受意大利正歌剧音乐在风格和体裁方面的变化。 温琴佐·里吉尼(Vincenzo Righini,1756.1.22-1812.8.19)意大利作曲家、歌手。出生于博洛尼亚。早年跟随马蒂尼学习。后在佛罗伦萨、罗马等地担任歌手。1774-1777年在布拉格工作,1774年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在布拉格上演。1777年后前往维也纳。1787年曾短暂接任萨列里宫廷乐长的职位。之后搬往美因茨居住,成为选帝侯乐团的乐长。1793年成为普鲁士宫廷乐长,贝多芬曾根据他的小咏叹调创作《D大调变奏曲》。1812年里吉尼在博洛尼亚去世。
38
19
奥曼迪《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奥曼迪《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这张专辑是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贝多芬《惠灵顿的胜利》、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 柴科夫斯基《降E大调序曲“1812”》作品49,作于1880年。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此曲以其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启用真的大炮。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后来激烈的主体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里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后来,俄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俄国国歌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 贝多芬《惠灵顿的胜利》作品91,作于1813年。此曲是应节拍器发明者梅泽尔(Maelzel, 1772—1838)之邀而作,当时梅泽尔发明了一种称为Panharmonicon的自动管弦乐。曲中为模仿炮声与枪声,使用大鼓和木制齿车。全曲分为“战争”和“胜利交响曲”两部分。战争中在鼓号声中代表英军的是《保卫大不列颠》进行曲,代表法国的是根据《马赛曲》作成的进行曲。在枪炮声中,又引用了《冲锋进行曲》。第二部分,D大调,以英国国歌《神佑吾皇》为序引,圣歌的曲调共反复4次,使气势愈演愈烈,尾奏中,英国国歌织入赋格曲主题,在华丽的赋格展开中结束。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是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
--
18
基辛、莱文《舒伯特四手联弹作品》
基辛、莱文《舒伯特四手联弹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基辛与莱文两人合作,2005年5月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的现场录音。这是一场出人意外的音乐会,领导大都会歌剧院长达20年的指挥家、钢琴家莱文和钢琴天才基辛的双钢琴合奏。莱文演奏钢琴并不令人意外,经常与歌唱家合作的他,钢琴演奏上的造诣早已为人认同。指挥家与钢琴家搭档双钢琴合奏也不意外,指挥家索尔蒂曾与佩莱亚合作、乔治·塞尔也曾和塞尔金合作联弹演出。但是,像这样巨星级的搭档,却是使人意想不到。这样的两位巨星,其演出酬劳高得惊人,若非在音乐上见解相当,是很难说服他们愿意同台的。果然,演出的结果让人赞叹。他们不同于其他人的诠释,将这些乐曲视为室内乐来处理,基辛和莱文以协奏曲般的宏大气势去演绎这些乐曲,让人惊叹。专辑的录音非常发烧,音场开阔、音色真实、音质细腻、动态宽广。 舒伯特的四手联弹作品是音乐史上的瑰宝,他在钢琴独奏曲上的地位不如贝多芬、舒曼和莫扎特耀眼,但他的四手联弹作品却因为有《f小调幻想曲》、《“大二重奏”钢琴奏鸣曲》和《军队进行曲》等出色的名作,为钢琴家和爱乐者所喜爱。 《f小调幻想曲》D940,作于1828年4月。这是一首“具有内省、透视力、戏剧张力和说服力的钢琴曲”。这首作品几乎是舒伯特这种体裁的晚期作品中最经常能够听到的一首,这部有着优美旋律、忧伤情绪的单乐章作品,多少年来从没有在音乐会的舞台上消失过。 《a小调为钢琴四手联弹所写的快板“生命风暴”》D947,作于1828年5月。此曲被认为是舒伯特最初为其它双钢琴奏鸣曲所作的第一乐章,标题“生命风暴”是由出版商Anton Diabelli加上的。这首作品的交响性动力远远超出舒伯特早期的a小调作品,这是一个拥有激动人心戏剧性的乐章,它所蕴含超群的情感表达不亚于一首交响诗。 《D大调第一军队进行曲》D733,作于1822年。这是钢琴四手联弹曲《军队进行曲》中的第一首。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描写了士兵行进时的雄姿和人们在街头欢迎士兵的场面。
55
8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