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Rachmaninov Prelude Op.39 No.5

00:00
05:28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旺德《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一交响曲》,1981年11月7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的第二版,也称维也纳版,是布鲁克纳1890-1891年间在维也纳修订而成的。Carragan教授在1998年对第一版和第二版进行比较,这两个版本总谱的差别,在前三个乐章中差别不是很大,比方说增加或减少一个小节,但在第四乐章则在配器和音乐行进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 德国指挥大师君特·旺德(Gunter Wand)以其对布鲁克纳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演绎而闻名。他指挥的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是其代表性的录音之一,展现了他对这部作品的独到见解和高超技艺。 这个录音版本体现了旺德对布鲁克纳音乐风格的深刻理解。他注重展现作品中复杂而多样的节奏变化,以及布鲁克纳特有的管弦乐色彩。在第一乐章中,旺德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和清晰的音色层次,成功地表现了作品的戏剧性和紧张感。同时,他也在柔板乐章中展现了布鲁克纳音乐中的抒情特质,使乐迷能够感受到作品中深沉的情感。
旺德《柴科夫斯基·穆索尔斯基》
60
这张专辑收录了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的两个录音:1、与钢琴家乔治·博列特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1985年11月录制;2、演奏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1982年9月录制。
普罗科菲耶夫诞辰100周年音乐会
26
这张专辑是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携手钢琴家佩特洛夫,1991年1月3日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举行的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诞辰100周年音乐会的现场演奏录音。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一次对普罗科菲耶夫音乐遗产的致敬,也是对20世纪俄罗斯音乐发展的重要回顾。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霍洛维兹《追忆往昔》
霍洛维兹《追忆往昔》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霍洛维兹的演奏精选辑,选自1962-1973年间的录音。曲目包括:舒伯特《即兴曲》、肖邦《圆舞曲》《前奏曲》《马祖卡》、斯卡拉蒂《奏鸣曲》、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音乐瞬间》、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李斯特《安慰曲》、德彪西《前奏曲》、斯克里亚宾《纪念册的一页》《练习曲》、舒曼《童年情景》等。 霍洛维兹的音乐演奏极其富有鲜明的个性,他的音乐是如此的独特,以至于只要聆听过其演奏的人,以后就可以轻易地将他的音乐与其他众多的钢琴演奏家区分开来。霍洛维兹是浪漫派钢琴演奏的最后一个巨人。很多人都会将“浪漫”同“柔美”等同。然而在霍洛维兹面前,他们才会发觉这个理解上的错误是多么的想当然。他的演奏会让你豁然明了,原来浪漫的本质是“激情”。霍洛维兹的激情与他的音乐浑然天成。这和很多钢琴演奏者用形体的夸张动作表现出的激动有着天壤之别。尤其是在大师的晚年,演奏时的动作幅度已经很小。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老人的迟缓,这时的霍洛维茨已经步入举重若轻,举轻如重的化境中去了。 霍洛维兹的琴音是灵动剔透的,但是同时,他有着使他获得“雷神”称号的左手。霍洛维兹一生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左手的重要性。他不仅不认为左手是演奏中的附属,甚至称呼左手是钢琴演奏中的指挥。音色上,他左手在低音部的独特击键让他演奏的音乐丰满而又极富冲击力,具有很强的音响性。
75
18
霍洛维兹在莫斯科
霍洛维兹在莫斯科
1986年,82岁高龄的霍洛维兹在戈尔巴乔夫的邀请下,返回生养他的俄罗斯,举行了一场音乐会。不过,他只演奏了一场。不知这是他个人的决定,还是当局的决定。 这是一场游子还乡的悲情演出,不论演奏者或听众,感受的不仅是钢琴演奏艺术,还共同演出了那场戏剧人生的最后一幕。多少场景、细节、伏笔、人物、矛盾、冲突……人生所有的不得已,都在那唯一一场演出中,在每一个音符的跳跃中一一交割。霍洛维兹的音乐,不可颠覆地从渺远的高处,悲悯地俯视着将他长久拒绝于国门之外的、生养他的俄罗斯,俯视着泪流满面、百感交集的听众。 霍洛维兹,他那特有的“左手低音”,总会不由分说地从听众的心坎上卷起热望和哀思。这场音乐会,他依然弹奏他最擅长的曲目。弹起斯卡拉第,一路掉落精致的珍珠;他手下的李斯特有种神秘的味道,前所未有地燃烧着天才的热情;他的拉赫玛尼诺夫和斯克里亚宾又华丽又悲凉,雄浑的意境里暗藏侠骨柔情。他有这么多让人疯魔的特质:大刀阔斧的阳刚气、浓厚而层次分明的色彩、卷舒自如的呼吸、几乎与生俱来的浪漫情怀、意兴所至的神来之笔…… 尽管,同一级别的大师里,数霍洛维兹招致的非议最多:他技巧很好,但喜欢炫技,个人色彩太重,太随意——无论弹谁的作品,听上去都象他自己。这些评论有道理,可是,对霍洛维兹来说没什么意义——他知道自己的天赋和使命,知道该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激情——他是为这个才弹琴的。霍洛维兹的琴声里不乏直接来自人性的朴素、犷野的冲动,闻者胸中自有热血,哪经得起这般呼唤!其他演奏大师常在让我惊佩的同时,隐约听到他们倾诉成功背后的艰辛,而霍洛维兹早已用更大的劳苦抹去了劳苦的痕迹,以更辛勤的雕饰超越了表面的繁华,打磨出了一个赤子充满情爱的世界。他在恣肆的琴声里朗声宣告弹琴是最大的快乐,音乐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这场历史性的演出被记录了下来,直到今天一直都被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现场音乐录音。霍洛维兹的唱片可以有选择地慢慢听,但这张不容错过。
--
15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艾森巴赫》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艾森巴赫》
这张专辑收录了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的演奏录音,包括舒曼、舒伯特、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对艾森巴赫来说,海顿或米凯兰杰利、李赫特风格,以其乐念和声响的大胆而讨人喜爱。他不讳言他认为奏鸣曲是真正的钢琴音乐:身为奥地利─波西米亚钢琴学派的先驱,其论点和音色是大胆创新的,其复式协奏曲风格的对话是动态而攻击的。按比例缩小的花拳绣腿并非他的风格,他偏好清晰光明额外的踏瓣,和纯净弹跃的十六分音符,赤裸裸的但有助于气氛的回响,演奏呈示部但不重复第二次。他钟爱海顿创意的光辉灿烂将《D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转换成为,由崩毁的音符组成的狂暴酒宴、钻石精刻般的断奏和骑士风范般的圆滑线,以它们独特的、嬉游的管弦乐喧嚣地威胁着。在柔板中,他展现为莎士比亚悲剧性所破坏的豪华宏伟表情和狂喜随想曲;在休止和寂静的张力中,他呈现预言的语法规则。 当其它只看出悠闲的部分,艾森巴赫发掘莫扎特的严肃性,其演奏对时机的掌握分秒不差,并且能够做出绵延、优雅的歌唱,其语法如雕刻般明朗,其诗意和灿烂点缀以纯真但也带着都会生活的复杂度。《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中,那怡人的法国号主题、那总奏和装饰乐段,终曲中,那狂喜的如纸风车般旋转的下行音阶、那自制的对比、那渴切的休止和渐柔渐缓,这些动态、振奋的演奏,展现绝对完美的诠释典范。同样地,《降B大调柔板》那痛苦的、持续的如歌曲调后半段是直截地,并没有最早印行的原谱中那些交替的装饰音。“我发现自己支持这样的理论:莫扎特那些巧工和装饰仅是为了覆盖那些长音之间的距离,他那个时代的钢琴实在没办法充分支撑这些长音。换言之,装饰音对他来说是实作层面的需求,它们并没有任何旋律上的目的,以现代钢琴的声音力度和持久度来看,将任何东西加入莫扎特的旋律线显然是多余的。” 莫扎特为钢琴创作的十二段变奏曲《小星星变奏曲》的那沉思的第十一段变奏,在情感上是如此的大异其趣于大众眼中的那位微笑萨尔兹堡天才;而贝多芬的广板,显示艾森巴赫对于这位巨人的悲伤面式多么地了解,这些令艾森巴赫成为一个有说服力的舒伯特诠释者,其“绵长的连奏”的能力为亨泽所钦佩。在《A大调奏鸣曲》中,他拒绝跟随既定的传统,决定要使其现代化以追随施纳贝尔的号召:“重新检视钢琴奏鸣曲,并发掘它们强烈的戏剧成分、冲突对立和慑人的故事性,在这里面的每个音符都有其心理上的目的。”
--
24
霍洛维兹《私人收藏》
霍洛维兹《私人收藏》
自1945年3月28日,至1951年3月5日,霍洛维茨请卡内基音乐厅录制了在这段时期内他在音乐厅的所有独奏音乐会,作为自己收藏研究用。后来,霍洛维茨似乎遗忘了这16场音乐会的录音,也没有计划将它们发行为唱片。这样,这些珍贵的录音一直尘封在霍洛维茨家中一直到1986年,钢琴家重新记起这些录音,并将它们捐赠给了耶鲁大学的朋友,录音师Tom Frost。到了1989年,霍洛维茨已经去世。Tom Frost将这些录音全部聆听了以后,意识到这些录音的价值,于是准备将其中一从未发行过的曲目整理发行为唱片。这些曲目大多数在50年代以后霍洛维茨都没有再演奏过,所以价值更不一般。这就是私人收藏的来历。 在私人收藏中,有巴赫、克莱门蒂、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和拉赫玛尼洛夫的作品。巴赫的托卡塔与赋格是霍洛维茨留下的所有巴赫录音中,唯一一个未经改编的曲目。霍洛维茨展示了他对巴洛克音乐独到的表现能力。而克莱门蒂的奏鸣曲,显然是霍老的拿手好戏。短小的几分钟小品,在他手中变成了色彩万千的画卷。肖邦的f小调幻想曲对于大多数肖邦演奏者来说都是一个评价其演奏肖邦的能力的标准。而霍洛维茨仅仅为我们留下了这一个现场录音。这个录音不听倒罢了,听了这个录音让人大吃一惊:这还是F小调幻想曲吗?霍洛维茨的处理实在超乎任何一个人的想象,一首如歌的曲子,陡然摇身一变成了史诗一般的宏大。这就是霍洛维茨的魅力。习惯了老式肖邦的听者,可能初听霍洛维茨的演奏会觉得很别扭,然而我却是第一次听就被震撼了,我想这个录音是不可超越的。
19
13
索科洛夫《舒伯特·贝多芬》
索科洛夫《舒伯特·贝多芬》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索科洛夫2013年8月在萨尔兹堡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舒伯特的四首《即兴曲》、《钢琴小品》;贝多芬的《“锤子键琴”奏鸣曲》;返场演奏了拉莫、勃拉姆斯的作品。 在这场特别的独奏会上,索科洛夫从最近在华沙和萨尔兹堡的音乐会中,精选出舒伯特晚期的杰作,包括深受喜爱的《即兴曲》,以及贝多芬强而有力的《“锤子键琴”奏鸣曲》,最后由拉莫和勃拉姆斯六首完美的安可曲结束音乐会。伦敦《钢琴家》杂志写道:“世界‘神圣地’对它做了可能是最好的总结。” 格里高利·索科洛夫(Grigory Sokolov,1950.4.18-)出生于圣彼得堡。对于喜爱钢琴演奏的古典乐迷来说,索科洛夫至今还是一位尚未被包装美化过的中坚份子。《渥太华市民报》以“完美的技巧表现、完美的洞察力与完美的控制力”来形容索科洛夫在协奏曲的表现,说得一点不错。 索科洛夫吸引人之处,在于他的演奏能够完全呈现出浑然天成的自然流畅感,这也是他最重要的艺术信念,但由于演奏的角度与风格都是经过琢磨过的独特,所以即使掺杂前代大师的影响,每首曲子在他手中就是有办法让听者有全新的体验,彷佛接触到一首全新的曲子。这点可以从他的有限录音中明显听出端倪,就以大家就熟知的贝多芬、勃拉姆斯与舒伯特来说,索科洛夫处理乐句的层次感常常多得令人难以相信,处处皆是搭满华丽坚实的建筑,每次听着他的录音,就会很羡慕能够在现场聆听他演奏的听众,相信在现场很难不陷入他所营造的氛围里,这些人真的是大饱耳福。 此外,索科洛夫演奏的音乐表情也相当丰富,听得出来他彷佛借着钢琴在抒发个人情感,用黑白键表达他所有的喜怒哀乐,完完全全超脱曲子而成为独奏者的私密告白。要能够感受到听众的气息与互动,同时又得专注地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音符身上而不受干扰,只有硬底子的钢琴家才有这番能耐。
--
17
卡拉扬《舒曼交响曲全集》
卡拉扬《舒曼交响曲全集》
这张专辑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舒曼的四部交响曲。卡拉扬的指挥充满着精致而细腻的手法,他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气势磅礴,并以准确、客观的诠释著称。 《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作品38,作于1840-1841年间。此曲被称为“春之交响曲”,据说这是得自贝托嘉的《春之诗》的感触,而最初各乐章也分别冠有“初春”、“黄昏”、“欢乐的游伴”、“暮春”等标题。 《C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61,从1845年岁末开始起稿,但由于他的忧郁症和欠佳的身体状况,使得这部作品于1846年10月方完成。此曲表现了苦恼与斗争的人生及命运。舒曼提笔写作此曲时,正被深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缠身而极度痛苦,他的这种悲痛情绪,在这部规模最庞大的作品中充分显露出来。虽然有些评论家赞誉此曲是舒曼的最高杰作,而且器乐法也强有力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但从音乐内容与主题的运用上看,则有“优劣参半”之嫌,因此在音乐会上较少听到此曲的演奏。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作品97,完成于1850年,是舒曼旅居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时所作,所以得名《莱茵》。这部作品是舒曼智慧的结晶,也是他思想的总结。这是一部描述性很强的作品,歌颂生活、歌颂莱茵河畔的美景:屹立于河岸的宏伟的科隆大教堂,神话般的罗列莱城堡…… 《d小调第四交响曲》作品120,完成于1841年,在妻子克拉拉·舒曼22生日的时候他将这部作品当做生日礼物献给了她,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克拉拉的影响,而且在首演时这部作品得到的回应并不好,于是舒曼把这部作品收了回去,再在差不多10年后的1850年至1852年两年间重现修改了配器,并对作品结构进行了修改,比如对于一些分句的延长与缩短,这主要体现在首末乐章之中,他将首末乐章中音符的长度一分为二,从而将每一小节的长度延长为原来的两倍,这样使得演出时乐曲的节奏加快了不少。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比修订前音响更好,更有效果”。
--
17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吉列尔斯(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吉列尔斯(2)》
这张专辑收录了埃米尔·吉列尔斯的演奏录音,包括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李斯特、柴科夫斯基、巴赫等的钢琴作品。 这套专辑的选曲涵盖的年代约有四十年左右,正好展现吉列尔斯如何从一位技巧精湛的钢琴家蜕变为风格条理分明、以稳健谨慎的态度代替火花四射来吸引听众的过程。在 《费加洛》二段主题幻想曲里,吉列尔斯直率的表现原剧作《疯狂的一日》的精神,以及莫扎特、李斯特与布索尼为主角所塑造的形象。吉列尔斯在这首乐曲的表现正好与1974年录制的普罗科菲耶夫《第八钢琴奏鸣曲》及《瞬间的幻影》选曲形成对比。当然,所谓普罗科菲耶式的“攻击性”在这儿已经不再是指轰炸听众的耳朵,而这种轰炸式的演奏方法是现今许多出身国际钢琴大赛优胜者的年轻钢琴家最爱采用的诠释手法。吉列尔斯从平静的角度来诠释普罗科菲耶夫,他把普罗科菲耶夫诠释成一位擅长于创作优美旋律音乐的作曲家,而他所根据的正是俄罗斯美学观点。尽管以冥想般的内敛活力来表现普罗科菲耶夫音乐中爆发力会让音乐显得较为阴暗,吉列尔斯塑造的节奏感却始终如一。 吉列尔斯似乎尽量避开每一个尽情流泄钢琴爆发力、弹奏出如火球般音符的念头,这样的效果已成了次要。不过,这不代表吉列尔斯在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奏鸣曲》或柴科夫斯基《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速度上有所让步,只是快速乐章的基础更加稳固,所有跳跃乐段的活力都在吉列尔斯的掌握之内。本世纪几乎没有钢琴家像吉列尔斯般,能够以如此明的观点弹奏出乐曲的结构。在柴科夫斯基《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装饰奏里,吉列尔斯的和弦结构是多么自然。 吉列尔斯的柴科夫斯基《第二钢琴协奏曲》采用西洛季改编版,音乐内涵比四年前弹奏普罗科菲耶夫《三个橘子之爱》里《进行曲》场景时敲击键盘的手法更高深。或许在1968年到1972年间(也就是这个录音的录制时间),吉列尔斯对音乐的“感官性”与“精神性”有了全然不同的看法。不过有人会发现,这个过程中间的变化性其实很大,因此这样武断的说法非常危险。本套专辑最后一首乐曲是由西洛季改编自巴赫作品的《b小调前奏曲》。这是吉列尔斯在1961年的音乐会现场实况录音,他的演出彷佛不属于这个尘世。古诺《圣母颂》也是以这首前奏曲为创作蓝本,在本系列第97辑《怀森伯格》专辑中,有兴趣的人可以听听怀森伯格如何以更快的速度弹奏这首曲子。
--
25
朱利尼《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朱利尼《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这套专辑是朱利尼指挥爱乐管弦乐团、新爱乐管弦乐团,演奏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悲剧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 《c小调第一交响曲》作品68,作于1855年-1876年。此曲充满了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有趣的是,这部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某个主题与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极为相似,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73,1877年夏天。此曲不再以表现悲剧性和英雄性为主,而是着力谱写一首纯朴感人的浪漫主义田园诗,有点像“日落时分的荷兰”风景画,或者说保持着古风的维也纳的诗意画页,整个作品沐浴在宁静、柔美、明朗的光辉之中,是一种欢乐的生活感受。 《F大调第三交响曲》作品90,作于1883年。此曲是在勃拉姆斯知天命之时诞生的,他那时“倚着威斯巴登的夏季,窗外可看到莱茵河与周围荡漾着黑森林的清新”。擅用木管,素描自己的矜持和细腻。第三交响曲,与第一和第四一样,总充满着“反省的怀疑”。纠缠的潜涌最终都自行寻取到光明的暖流。定音鼓轻轻在旁,潜涌捂住被暗礁划破的伤处若无其事向前奔去;高山在顶上。当尾声落入沉稳平和时,已是心灵澄澈,夕色透明。 《e小调第四号交响曲》作品98,完成于1885年,同年十月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首演。此曲和其他三部交响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响曲中所没有的忧愁色彩,即后人所说的“古典悲剧性”。其实在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发忧愁的情思,但像此曲这样,以忧愁作为乐曲的基调,却属首次。它的第二特征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写成。当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显示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本交响曲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此曲的深刻隽永,终于逐渐被听众所接受。
25
18
霍洛维兹《最喜爱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霍洛维兹《最喜爱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霍洛维兹演奏的三首贝多芬最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热情》和《悲怆》。专辑录音却没有那么令人深刻的印象了,也许是考虑到各个作品的平衡性,反而没有专心致志的演绎一首作品来的自由吧。很多人认为霍洛维兹弹得不是贝多芬而是他自己,但是喜欢他的人谁在乎呢?专辑还附带了舒伯特的两首《即兴曲》,霍洛维兹演奏得随兴而浪漫,有歌唱般的旋律,非常有味道。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作于1801年。几乎没有一首名曲像这首奏鸣曲一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月光》这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 《热情奏鸣曲》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创作中的代表性杰作,正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也是整个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作品。它不仅是内在的感情狂澜和选材的紧凑使人震惊,而且是那些最富于表情的音乐手法把全部汹涌狂暴的因素完全置于了一目了然的形式里令人赞叹。《热情》以其生动而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他的深刻、巨大的乐思和雄伟的形式在这一时期突出的表现出来,在贝多芬和其他的同类体裁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热情》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感情,表明了贝多芬对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着复杂的体会及不满。十分明显,贝多芬最终还是感觉到了人民的力量和时代的前进步伐,以无比巨大的热情寄希望于新的未来。从作者本人到公论都认为 “热情”是登峰造极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37
1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内田光子》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内田光子》
这张专辑收录了内田光子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德彪西、勋伯格的钢琴作品。 内田光子(Mitsuko Uchida,1948年12月20日-)日裔英国钢琴家。她的演奏风格着重表达内心而非炫人的技巧,以诠释莫扎特作品闻名,被公认为“莫扎特专家”。从1980年开始,内田光子灌录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便受到相当高度的瞩目,并且屡次赢得多项专业唱片评鉴的肯定。 内田光子的风格强烈但是又不曾矫枉过正,也没有忽略莫扎特乐里的浪漫精神,《狩猎》奏鸣曲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这部奏鸣曲中,内田光子重视主题发音清晰的程度远超过柔美的音色或技巧表现,《b小调慢板》也不会过份沉重与严肃。内田光子与晚年的阿劳一样,他们都在不减损丰富表情的前题下,让音乐平顺流畅而且单纯的歌唱着。不过,这套专辑最受瞩目的应该是莫扎特在1787年完成的《a小调回旋曲》。内田光子的演奏严谨清晰而且结构精确,甚至一开始稍嫌平庸的乐段都很有说服力。内田光子在每一小节都弹奏出适合钢琴的灿烂音色,让听过的人永远难以忘怀。这首回旋曲或许可说是从施纳贝尔1946年的录音以来最动人的演出。 《朱侬》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二十一岁(1777年1月)为法国女钢琴家拜访萨尔兹堡而写作品,也是内田光子1990年莫扎特系列最后几首协奏曲的录音。协奏曲的录音效果确实与独奏曲一样令人神魂颠倒而且具说服力。它的色彩与气氛相当丰富,独奏部份有如空气般的轻盈飘逸,演出精湛完美而且有一统性。在泰特充分配合内田光子演奏内涵的指挥陪衬下,这些特色都得以确实发挥。 其它作曲家方面,内田光子最辉煌的成果或许该算是1989年录制的德彪西十二首练习曲。这十二首练习曲平均分成上下两册,根据训练目的而冠上《为五只手指》、《为第三只手指》、《为和弦》等标题,曲风接近车尔尼、肖邦的练习曲。内田光子对乐曲的理解几乎是个奇迹。阿劳曾说,任何诠释最基本的是要赋予乐曲的结构意义,然后再根据这个架构来发挥。就我所感,这十二首练习曲从来没有被弹得像内田光子的诠释般高超精确而且易如反掌。随着表面上轻松自如的音乐,内田光子以她独一无二的见解,带出作品每一个主题、乐句的“内在价值”。这部德彪西成熟时期的作品常被弹得过度“抽象”、吃力与笨拙,甚至许多著名钢琴家的录音都是如此。在内田光子手中,她以自然雅致的变化为作品带来新生命。
15
34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