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也开始下“土”了?荒漠化究竟会带来什么

00:00
06:03
主播信息
科普中国

科普中国

科普中国官方账号
关注
科普中国|科普热知识
1232
科普中国官方音频节目 热点科普知识一网打尽
科普中国|全国科普日
65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全国爱眼日·科学护眼指南
--
科普中国2023年全国爱眼日特别策划 关注普遍的眼健康,守护“睛”彩视界 关于眼睛的科普知识,护眼爱眼小妙招 生活太辛苦,该让你的眼睛休息一下啦! 全民爱眼,从我做起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南方沙尘暴成因分析

# 荒漠化土地治理方法

# 土地退化防治技术

# 荒漠化防治重点工程

# 荒漠化生态系统修复

# 三北防护林治沙效果

# 土地生产力恢复措施

#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

# 干旱土地治理策略

# 防沙治沙科技创新

近期南方多地出现浮尘和扬沙天气,气象专家分析指出,冷空气南下携带蒙古国及北方沙尘,借助强风力突破地理障碍,导致南方沙尘暴现象。这一事件引发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荒漠化是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土地生产力持续下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和沙漠化。其成因包括干旱、过度放牧、水资源滥用等,直接威胁全球约40%的干旱土地,我国27.46%的国土面积受其影响。
荒漠化危害深远,除加剧沙尘天气外,还导致食物生产危机和“越荒越穷”的恶性循环。全球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6月17日)旨在推动治理行动,通过减少不合理土地利用、恢复生态系统平衡实现逆转。
我国通过荒漠化防治重点工程如三北防护林体系、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已实现53%可治理沙化土地的有效管控,水土流失控制率达61%。同时,结合科技创新(草方格沙障、光伏治沙)和产业发展(沙漠旅游、经济林果),形成了防沙治沙的中国特色模式。
防治荒漠化需长期坚持,通过土地生产力恢复措施、干旱土地治理策略及公众参与,推动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彰显防沙治沙科技创新的实际成效。

展开
大家都在听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