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Symphony No.7 Op.60 - 1. War. Allegretto

00:00
27:12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图蕾克《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羽管键琴版
--
这张专辑是图蕾克演奏巴赫的几部键盘作品,包括《哥德堡变奏曲》、《意大利风格咏叹调和十个变奏》、《前奏曲和赋格》、《意大利协奏曲》。其中最重头的作品是《哥德堡变奏曲》。 图蕾克是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录音有7次之多)、时间最久(超过60年)的演奏家。这个录音版本是她1978年3月在纽约录制的,是第三次完整录音,使用羽管键琴演奏,所有重复段落均未省略。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为有“两层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作品详细标注了哪个章节用哪层键盘,全部30段变奏不断在第一和第二层键盘之间来回穿梭交替,也就是说:要求演奏要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晰展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线或音乐动机,因此,不管在演奏中如何带入情趣色彩,都应该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巴赫此作在复调结构上清晰的层次与脉落,从这一点上说,图蕾克自然是杰出的,她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清”,神清则余皆清,语速自佳,她抓住了此作的“主脉”,尤如一棵树、“主干”挺直完好,所有的“分叉”自然井然有序,演奏清晰明辨、语速自如、曲伸适度,经纬分明,所有的构架、层次、情趣色彩都在娓娓道来中,没有隐匿、没有怒张,也没有过度的情感渗入,却充溢着智趣与幻想,可以说这是一版回归原作、减降自我表达、却又给听者广阔暇想空间的演奏。
海飞兹《维厄当、圣-桑、萨拉萨蒂作品》
--
这张专辑收录了海飞兹演奏的六部小提琴作品录音,大都是高难度的炫技曲目。
斯特恩、伊斯托敏《门德尔松·钢琴三重奏》
11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斯特恩、大提琴家罗斯、钢琴家伊斯托敏组成的钢琴三重奏团,演奏门德尔松的两部《钢琴三重奏》。 《d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49,完成于1839年,是门德尔松创作巅峰时期的杰作。此曲拥有令人倾心的优美旋律,以及高雅而深刻的意境。钢琴的华丽、小提琴的优雅及大提琴的感伤三者达到了室内乐均衡的要求。舒曼曾称赞其为“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钢琴三重奏”。 《c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作品66,作于1845年,呈献给小提琴家兼指挥家斯博。与《第一三重奏》相比,此曲更具强烈的激情、深邃的思维与创新的技法,其如歌般的旋律悠长而鲜明,在古典结构的和谐均衡之中显露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高威《莫扎特长笛四重奏》
高威《莫扎特长笛四重奏》
这张专辑是著名长笛大师詹姆斯·高威与东京弦乐四重奏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的4部《长笛四重奏》和一部由《F大调双簧管四重奏》改编成的《长笛四重奏》K.370。 东京弦乐四重奏团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室内乐团,每一位成员之间已经培养出合作无间的默契,诠释莫扎特作品如呼吸一般地自然。高威的演奏加上东京弦乐四重奏的衬托可谓相得益彰,灵活宛转、轻亮柔美的音色将乐曲演奏得丝丝入扣。 专辑演奏、录音水平一流,获得《日本唱片艺术》推荐。 莫扎特的长笛四重奏是清新、明快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好气息,仿佛森林的清晨里,那些闪烁的露珠和婉转的鸟鸣。 《D大调第一长笛四重奏》K.285,作于1777-1778年间。《G大调第二长笛四重奏》K.285a。由两个乐章构成,调性、速度、节拍皆类似,只在和声和乐句对话方式上略有差别。《C大调第三长笛四重奏》K.285b。《A大调第四长笛四重奏》K.298,以一组变奏曲及一首轮旋曲组成,此曲多采用当时上流社会耳熟能详的旋律,透过莫扎特的巧手编写,用于炒热朋友派对的气氛之用。第二乐章为三拍子的小步舞曲,主旋律由小提琴与长笛优雅的奏出,其中中段的长笛主旋律,取材自法国古回旋舞曲《巴斯丁穿鞋子》。整个长笛弦乐四重奏可以表现出长笛华丽的音色及灵活的技巧,且在曲目的架构安排活泼热情生动的音乐风格中兼具缓慢与宽广的抒情旋律,表现出古典时期典雅、精致、纯净等特质。
86
23
德彪西、普朗克《大提琴与钢琴合奏作品》
德彪西、普朗克《大提琴与钢琴合奏作品》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让-吉恩·凯拉斯与钢琴家亚历山大·萨洛合作,演奏德彪西、普朗克的大提琴与钢琴合奏作品。包括:德彪西《第一大提琴奏鸣曲》、《甚慢板圆舞曲》、《谐谑曲》、《间奏曲》;普朗克《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d小调小品》、《小夜曲》、《法兰西组曲》。 德彪西《d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作于1915年。这是他与身体的病魔和精神的苦恼斗争中,完成的独特而新颖的奏鸣曲,此曲燃烧着巨人般强烈的求生意志与澎湃的热忱,表现出独特的奋斗精神。有人说这部作品受到舒曼的直接影响,但在此曲中所欲表现的灵性则是更加直接地流露,具有简洁纯净的美感,与鲜明的色彩对比。此曲使两个世纪以来,彷徨停滞的法国器乐传统以新的姿态与生命复活起来,同时它也成为二十世纪大提琴文献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德彪西《甚慢板圆舞曲》作于1910年,是他晚年创作的作品。德彪西的音乐常常像加了一层弱音效果,沙龙小品般的《甚慢板圆舞曲》不仅表现了沙龙里空虚如泡影一样的迷离气氛,更是添上了一层忧郁阴暗的色彩。 普朗克《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143,此曲是古典与二十世纪创作技法的结合,运用二十世纪新的和声手法与传统的创作方式,将大提琴演奏技巧发挥地淋漓尽致,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普朗克《法兰西组曲》作于1944年,源于对故乡法兰西普罗旺斯的美好童年回忆。
35
19
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这张专辑是德·伯格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及合唱团,演奏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3月。此曲是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夜曲》作于1897-1899年。这部作品据说是受怀斯勒《黑色与金色的夜曲与焰火》及斯因邦的诗《夜曲》的影响,德彪西自己这样说明:“夜曲的标题,在这里应作较一般性,尤其是较富装饰意味的解释。它不采用夜曲惯有的形态,而以特殊的印象与光影为焦点,烘托出所包括的所有意象。” 《牧神午后前奏曲》作于1892-1894年,取材于马拉美的同名诗作《牧神午后》,此曲为印象主义音乐的经典作品,被公认为音乐界的第一部印象派作品。不同乐器各自的音色和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此曲的成功,是德彪西将印象主义艺术特征与象征主义特征运用到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典范。
262
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