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Cello Sonata No.4 Op.102-1 - 2. Adagio

00:00
06:55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布列兹《韦伯恩作品全集》
--
这套合辑收录了布列兹指挥的全部韦伯恩作品。韦伯恩是“第二维也纳”中的音色大师,突破并拓展了勋伯格式的序列主义,创作更加倾向于无调性甚至是“无声”,布列兹正是其继承者,在这条先锋之路上越走越远。布列兹对韦伯恩的作品很推崇,对作品中的旋律、和声与对位进行周密思索、分析。布列兹的指挥风格和韦伯恩的作品气质很相配,也继承了一部分韦伯恩的创作理念。这套合辑不仅收入布列兹指挥的管弦乐作品,还有爱默森四重奏、艾马尔、克莱默、齐默尔曼等名家参与录音。布列兹诠释的韦伯恩作品有着清晰的结构,显得极为精致,深含无穷的魅力,这套合辑也是聆听韦伯恩作品的首选。 安东·冯·韦伯恩(Anton von Webern,188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奥地利作曲家,新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简洁凝练、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性,成为了近代先锋派音乐发展的标杆。韦伯恩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影响却非常大。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他的音乐来自于心灵深处,以别人无法想像的简洁、浓缩、凝练的音乐特征而著称,在世界上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图蕾克《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羽管键琴版
13
这张专辑是图蕾克演奏巴赫的几部键盘作品,包括《哥德堡变奏曲》、《意大利风格咏叹调和十个变奏》、《前奏曲和赋格》、《意大利协奏曲》。其中最重头的作品是《哥德堡变奏曲》。 图蕾克是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录音有7次之多)、时间最久(超过60年)的演奏家。这个录音版本是她1978年3月在纽约录制的,是第三次完整录音,使用羽管键琴演奏,所有重复段落均未省略。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为有“两层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作品详细标注了哪个章节用哪层键盘,全部30段变奏不断在第一和第二层键盘之间来回穿梭交替,也就是说:要求演奏要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晰展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线或音乐动机,因此,不管在演奏中如何带入情趣色彩,都应该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巴赫此作在复调结构上清晰的层次与脉落,从这一点上说,图蕾克自然是杰出的,她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清”,神清则余皆清,语速自佳,她抓住了此作的“主脉”,尤如一棵树、“主干”挺直完好,所有的“分叉”自然井然有序,演奏清晰明辨、语速自如、曲伸适度,经纬分明,所有的构架、层次、情趣色彩都在娓娓道来中,没有隐匿、没有怒张,也没有过度的情感渗入,却充溢着智趣与幻想,可以说这是一版回归原作、减降自我表达、却又给听者广阔暇想空间的演奏。
海飞兹《维厄当、圣-桑、萨拉萨蒂作品》
--
这张专辑收录了海飞兹演奏的六部小提琴作品录音,大都是高难度的炫技曲目。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约书亚·贝尔《小提琴之声》
约书亚·贝尔《小提琴之声》
这张专辑收录了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演奏的十五首咏叹调改编名曲,包括: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舒伯特《圣母颂》、德沃夏克《月之颂》、唐尼采蒂《情泪徒劳》等。约书亚·贝尔亲自精心挑选歌剧咏叹调以及艺术歌曲,将他们重新编写成适合由小提琴演奏的乐曲,希望让更多人认识小提琴的另外一种风貌。小提琴的音色很温暖,有时厚实得像中提琴,柔顺、自然地抚摸着听者疲惫的心。约书亚·贝尔在用琴声表达一个心灵歌者的倾吐状态,这无疑已经奏效了。那些柔曼的法国作品和少数的俄国、德国作品,加上德沃夏克那令人难忘的《月之颂》,真让人感到一切都那么恰如其分、自然而然。 约书亚·贝尔的选曲非常大胆,选择了许多以往从未被人想过、改编过的知名旋律。并且请来韩籍钢琴名家裘元朴、知名女高音安娜·涅崔科相助,由他在第十五首中理查·施特劳斯《明天》一曲中担任伴奏的小提琴,这样的名家级演奏,相当珍贵。而他的选曲也反映了我们时代的音乐品味,像是改编近年来又重新被喜爱的女高音咏叹调《月之颂》,就是他个人坚持的。在他那把1713年斯特拉迪瓦里名琴(Gibson)的辅助下,这张充满了名曲和柔情拉奏的专辑,可以陪伴你度过恬静浪漫的夜晚。
--
15
舒里希特《1949-1956录音集》
舒里希特《1949-1956录音集》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卡尔·舒里希特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合作,1949-1956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第一、二、五交响曲》、门德尔松四部序曲、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第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舒曼《第二、三交响曲》、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柴科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门德尔松的序曲中有一种清新的活力和细腻。舒里希特对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了十一次后,约翰·库尔肖才终于完成了录音。这里舒里希特没有表现出怪异的速度,相反他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合作表达出了一种优雅的抒情风格。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声响非常饱满,没有损害音乐和谐的构架,的确值得珍藏。 卡尔·舒里希特(Carl Schuricht,1880.7.3-1967.1.7)德国指挥家。舒里希特之所以被人们看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挥大师,其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是最有说服力的筹码。在众多德奥指挥家中,他是个性突出的代表人物,其指挥风格尊重和继承传统,但却不死板地拘泥于传统。人们欣赏他的指挥,既能感觉到风格质朴,格调高雅的意境,又能体会到温暖亲切,自由流畅的特点。他能够赋予管弦乐团以庄重、神圣般的魄力,同时又能够带给它活泼、诙谐的情调。 舒里希特是一位沉稳、雅致的指挥大师,他在舞台上从不以大动作取胜,更没有音乐之外的嘘头。然而他指挥的音乐的内在张力却十分饱满,把握音乐层次变化的分寸感更是无懈可击。他本人富有贵族式的绅士气质,故在演释作品时,常常能够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给音乐带来富有韵味的情调。 舒里希特为人低调,总是避开那些以他的才华应得的声誉。这些都反映在他的音乐中。他是那种以服务于指挥台前的音乐为宗旨,强调忠实于原作的完整性。这意味着没有任何的夸张,没有追求表面的光辉,最重要的是不会在音乐中加入任何个人的色彩。这种做法远远不是毫无趣味的音乐表达方式 舒里希特是德国指挥学派中真正的元老指挥家,同时也是20世纪世界指挥艺术中的光荣前辈。他一生功名卓著、德高望重,是指挥艺术中伟大人物的杰出代表。
--
43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约翰·奥格东(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约翰·奥格东(1)》
这张专辑收录了约翰·奥格东的演奏录音,包括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阿尔康、布索尼的钢琴作品。 这套专辑收录的是奥格东精神病发前的早期录音,包括柴科夫斯基大赛前录制的布索尼《肖邦前奏曲九段主题与变奏》。奥格东弹奏的布索尼钢琴协奏曲满溢着炽热的火花与强烈的动态对比、音响深度,展现出奥格东音乐生涯中最光辉璀璨的一面,而这部协奏曲也成为奥格东的基本曲目之一。奥格东是从史蒂文森(早年英国演奏布索尼作品的权威钢琴家之一,曾录下布索尼《帕沙加利亚舞曲》)那儿听到布索尼这部钢琴协奏曲,当时他才九岁,对这部作品的印象是“所有钢琴协奏曲中最长,而且最杰出的一首”。 佩特里燃起奥格东对法国钢琴家、作曲家阿尔康的兴趣。《为钢琴独奏而写的协奏曲》在1973年春天出版时(1969年录音),封面设计是以迷幻为基调(年老的阿尔康侧面画像,头上有许多火焰与琴键)。这首作品不像美国钢琴家勒温塔尔(Raymond Lewenthal)所编辑的版本般顽强难驯。我在1973年4月号《唱片与录音》(Records Recording)杂志上发表评论时提到,这是一首带有史密斯式“诗意美感”(译注:RoLnald Smith,英国钢琴家与作曲家,擅长演奏阿尔康的作品并为其作品著书数册)的作品,而我对奥格东在慢板第五与六小节处,几乎以断奏取代原来断奏与圆滑对比演奏方式所持的保留态度至今仍然没有改变。琼·奇塞尔(Joan Chissell)在1973年4月号的《留声机》杂志中曾经提到,她十分欣赏奥格东在第一乐章大胆而且顽强的诠释,她觉得史密斯的演奏带有“坚实的节奏,能够完全掌控乐曲的细节与架构”,使音乐听来较“高贵”。奥格东以一般型态弹出开始主题的做法相当明智,他偏爱缩短第三拍(一开始的八分休止符或随后的四分音符也是),或是变更分句,并且强调一、三、五小节的前两拍(阿尔康在谱上标明的是相同的断奏)。奥格东的作法为阿尔康的作品找到更宽广的内涵。这张唱片在1970年代发行两年后即告绝版。
--
14
迈克尔·伯德《布鲁赫·大提琴协奏小品》
迈克尔·伯德《布鲁赫·大提琴协奏小品》
这张专辑了布鲁赫的五部作品:1、大提琴家马丁·奥斯特塔格与迈克尔·伯德指挥的德国西南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四部《大提琴协奏小品》;2、单簧管演奏家卡尔·施勒希塔、中提琴家艾卡特·施洛伊弗与迈克尔·伯德指挥的德国西南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单簧管与中提琴、管弦乐团双重协奏曲》。 《科尔尼德莱》按希伯莱曲调为大提琴与乐队而作的慢板,作品47,作于1881年。这部作品以犹太人的希伯莱祷歌曲调为主题,所以又名《晚祷》。犹太人在赎罪节(9月末或10月初)开始之日,群聚于一堂,彻夜祷告,以赎一年之罪。“科尔尼德莱”是祷歌的第一句,意为“我辈都起誓”。作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1部分,d小调,慢板,主题缓慢而沉重,在低音区吟诵,有一种沉郁悲伤的色彩;第2部分,D大调,主题舒展悠长,委婉如歌,明净而安宁,仿佛在歌颂神的恩泽与威力无比,充满对未来的希望。最后在幽寂的冥想气氛中结束。《凯尔特主题柔板》为大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作品56。《圣母颂》作品61。《牧歌》为大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作品55。 《单簧管与中提琴、管弦乐团双重协奏曲》作品88,作于1911年,属于布鲁赫的晚期作品,却始终秉承着他的浪漫主义风格,十分动听。中提琴和单簧管都是中低音区的乐器,放在一起,当然让这部作品蒙上一种温柔、忧郁的色彩。
30
7
卡拉扬《舒曼交响曲全集》
卡拉扬《舒曼交响曲全集》
这张专辑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舒曼的四部交响曲。卡拉扬的指挥充满着精致而细腻的手法,他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气势磅礴,并以准确、客观的诠释著称。 《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作品38,作于1840-1841年间。此曲被称为“春之交响曲”,据说这是得自贝托嘉的《春之诗》的感触,而最初各乐章也分别冠有“初春”、“黄昏”、“欢乐的游伴”、“暮春”等标题。 《C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61,从1845年岁末开始起稿,但由于他的忧郁症和欠佳的身体状况,使得这部作品于1846年10月方完成。此曲表现了苦恼与斗争的人生及命运。舒曼提笔写作此曲时,正被深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缠身而极度痛苦,他的这种悲痛情绪,在这部规模最庞大的作品中充分显露出来。虽然有些评论家赞誉此曲是舒曼的最高杰作,而且器乐法也强有力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但从音乐内容与主题的运用上看,则有“优劣参半”之嫌,因此在音乐会上较少听到此曲的演奏。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作品97,完成于1850年,是舒曼旅居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时所作,所以得名《莱茵》。这部作品是舒曼智慧的结晶,也是他思想的总结。这是一部描述性很强的作品,歌颂生活、歌颂莱茵河畔的美景:屹立于河岸的宏伟的科隆大教堂,神话般的罗列莱城堡…… 《d小调第四交响曲》作品120,完成于1841年,在妻子克拉拉·舒曼22生日的时候他将这部作品当做生日礼物献给了她,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克拉拉的影响,而且在首演时这部作品得到的回应并不好,于是舒曼把这部作品收了回去,再在差不多10年后的1850年至1852年两年间重现修改了配器,并对作品结构进行了修改,比如对于一些分句的延长与缩短,这主要体现在首末乐章之中,他将首末乐章中音符的长度一分为二,从而将每一小节的长度延长为原来的两倍,这样使得演出时乐曲的节奏加快了不少。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比修订前音响更好,更有效果”。
22
1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