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Double Concerto Op.102 - 1. Allegro

00:00
18:16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莱纳《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9
这张专辑是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雄的生涯》。这是非常有名的一张天碟,录音太出色了,音场宽度惊人,弦乐质感真实,配合管风琴的雄厚低频,实在让人惊叹。而且莱纳的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演奏也让人无话可说。总之,说到演录俱佳的专辑,很少有与之匹敌的。
王羽佳《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25
这是王羽佳与阿巴多指挥的马勒室内乐团合作,录制的现场录音。王羽佳说,她专辑中的曲目都由她自己决定,唯独这一张的曲目是由阿巴多决定的。王羽佳本来想录制的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和《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但在阿巴多的坚持下录制了现在专辑中的两部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具有声部层次繁复杂多、旋律容易被淹没的特点,而王羽佳的演奏却使我们觉得作品是透明的,旋律与和声都毫不含糊地送到了听者的耳朵里。拉赫玛尼诺夫曾亲手演奏录制了包括他全部钢琴协奏曲在内的许多作品,他在录音中呈现出来的对自己钢琴协奏曲的诠释,一反大众对浪漫主义音乐外向而热情的印象,弹得情感节制而古典。王羽佳就是从拉氏的演绎中汲取了灵感,因此这个版本与我们听惯了的很多浓墨重彩、情感炽烈的版本的煽情味道很不一样,而是像《华盛顿邮报》评论的那样:“王羽佳与阿巴多完美的配合为这首20世纪最令人熟知的作品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沙汉姆、王健、郑明勋《梅西安·时间结束》
25
法国作曲家梅西安1941年写的《时间结束》,一部由钢琴、大提琴、小提琴和单簧管合成的四重奏。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奥伊斯特拉赫《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
奥伊斯特拉赫《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儿子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合作,演奏巴赫《小提琴、双小提琴协奏曲》,由鲁道夫·巴塞尔指挥莫斯科室内乐团担任协奏。 奥伊斯特拉赫父子的演奏,对作品吃的很透,演奏极为“捻熟”。独奏与合奏更默契,声音分布很均衡,推进如行云流水,从头至尾毫无粘滞之处,你感觉不到在很多版本里都有的、第二小提琴明显弱的地方,除了两把琴音色不同与位置感外,演奏则是相互推动与相互“叫劲”,呈显出一股特别的优雅、方正与灵巧。 巴赫现存的三部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1043)的创作年代定位于科藤时期的1720年前后,但根据20世纪末以来的最新音乐学研究,学者们开始怀疑这些作品应该属于后来的莱比锡时期(1723-1750),或者折衷的情况是这些作品最初创作于科藤,在莱比锡期间巴赫又对它们进行了重新修订。对此,直接的证据在于这些作品最原始的乐谱只能回溯到1730年左右,而巴赫在1729年3月恰好接管了莱比锡的大学音乐社(collegium musicum),又增加了给大学社每周的例行音乐会安排乐曲的任务,为此他修订和新创作了大量作品并专门为演出准备了分谱,其中包括这三首小提琴协奏曲。另一方面,从创作风格上来看,在这几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崇高深刻的艺术取向以及炉火纯青的复调技巧显然有别于科藤时期所惯常的那种热热闹闹无伤大雅的宫廷社交氛围(如《勃兰登堡协奏曲》等),这尤其体现在《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BWV1041)和《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1043)中。
88
9
布伦德尔《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布伦德尔《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这套专辑收录了布伦德尔早年灌录的贝多芬全部钢琴协奏曲,他在这些录音中就已表现出学者型钢琴家的气质,追求纯净的发音和朴素简洁的表情,演奏自然流畅。 布伦德尔编订了贝多芬的全部钢琴作品,他对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也极为钟爱,增经四次录制全集,这个版本是他的首个协奏曲全集,其后在不同时期先后与阿巴多、拉特尔、列文三位指挥家合作录制了全集,因年龄不同,对贝多芬音乐的理解也逐渐产生变化,但每一个版本都有自己的特色。 这个传奇版是布伦德尔在30岁出头时录制的,当时他对贝多芬的音乐还处在探索的阶段,所以这个版本的演奏是最有冲击力和激情的,虽然有些部分还不够成熟,但已经具有贝多芬的内在感觉。 在贝多芬有编号的5首钢琴协奏曲中,第一、第二号明显继承莫扎特与海顿的传统,其艺术表现所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平衡中的美,第三号协奏曲中,开始出现贝多芬个性追求的那种戏剧性冲突,钢琴被赋予明显的激情。第四号协奏曲增加了阴柔与阳刚之间的对比,乐队更富动力,钢琴的个性更给予充分的发挥。而第五号协奏曲因为华彩乐段与乐队效果的烘托,使整部作品成为高涨的情绪与豪迈的激情的写照,闪烁着辉煌而又耀目的美。这5首协奏曲,尤其是后3首为浪漫主义协奏曲的发展打通了道路。
67
16
伯恩斯坦《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
伯恩斯坦《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
这张专辑是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的现场录音。获得日本《唱片艺术》推荐。“复活”与第三、第四交响曲,被认为是“少年魔角”三部曲,也是马勒第一部加有声乐的交响曲,附有女高音、女低音以及混声合唱。又是一个被打败的例子。“巨人”时,阿巴多三连霸的美梦被伯恩斯坦打碎,没想到连“复活”都有困难。当然伯恩斯坦会得奖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彻底将马勒热情生涯一以贯之,这个第三次“复活”录音,算是他对马勒的总决算。其中将感情激烈投入,具有强烈说服力。合唱部分也表现精彩。 《c小调第二交响曲》作于1894年。因为末乐章使用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诗作《复活》,故别名《复活交响曲》。此曲是以编制庞大和演奏难度而著称的马勒十部交响乐作品之一,也可以说是马勒的优秀代表性作品之一。事实上,马勒费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为终章寻找适当的歌词,思考它的音乐和结构,他曾博览群书,细读整本圣经,后来他崇拜的指挥家毕罗去世,马勒前往汉堡参加葬礼,在安息礼拜中聆听到克罗斯托克作词的《复活颂歌》,深受感动,并决定拿这诗篇写作第二交响曲的终乐章。至于第二、三、四等三个乐章,则以间奏曲的感觉创作,因此,全曲的重心也就在首尾两个乐章上。
100
25
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狂欢节序曲》
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狂欢节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德沃夏克的八首《斯拉夫舞曲》和《狂欢节序曲》。 《斯拉夫舞曲》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使德沃夏克一举成为国际知名的作曲家。德沃夏克写《斯拉夫舞曲》的动机,一部分源于民族主义潮流,另一方面是受出现在学者、诗人、知识分子中间的泛斯拉夫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斯拉夫民族意识的推动下写了《斯拉夫舞曲》、《斯拉夫狂想曲》和其它斯拉夫风格的室内乐。《斯拉夫舞曲》以绚丽的色彩、热烈的青春气息和淳朴内在的抒情性受到人们的欢迎,德沃夏克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有世界声誉的作曲家,这又是“音乐无国界”的另一层含意了。 《狂欢节序曲》又名《波希米亚狂欢节序曲》,作于1891年。此曲《自然、生命与爱情三部曲》的第二部。《自然、生命与爱情三部曲》这三个作品合起来是一个整体,贯穿着统一的思想和共同的、表现自然的音乐主题;分开来,又是三首独立的管弦乐序曲。在第一部《自然序曲》里,作曲家采用抒情的手法,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它好似一首田园诗;第二部,作者用人们欢度狂欢节的景象和感受,来表现旺盛不熄的生命之火,所以又叫《狂欢节序曲》;第三部,描写爱情和嫉妒的矛盾。作曲家选用莎士比亚名剧《奥瑟罗》寓意深刻的、悲剧性的内容来表现这个主题,所以又叫《奥瑟罗序曲》。但是,在这三部曲里,《狂欢节序曲》更通俗,更受人们的喜爱。
195
9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