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庸之道与情绪管理 | 廖志刚
专辑完整版在微信公众号【南方国学】欢迎关注!儒家中庸之道,是中华道统传承中重要的文化结点,是儒门圣贤最高的道德修养和心法所在。本专辑精选《中庸》经典章句,逐字剖析,语言浅白、案例生动、源自生活,覆盖现代人情绪烦扰的方方面面。通过修行,能自动调整分寸,使尺度恰到好处,使现代人的情绪管理有了经典的指引,善为己者,调心而已。按章节次第开始,辗转于心弦之间,拨动内在机关,寻找仁与礼的源头和中国人心源的民族之魂。最后,烦恼皆出此心,从心开始方得始终。
124

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以“海上升明月”的独特视角,突破了传统对月亮升起的描述,用“生”字赋予月亮动态的生命感。诗句“天涯共此时”隐含了跨越空间的思念,这种对明月的拟人化表达,成为唐代诗歌中月亮意象的经典范例。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举头望明月”的简单场景,将乡愁与明月紧密相连,展现了漂泊者深夜对故乡的眷恋。成年后重读此诗,月圆人未圆的对比更易触发对生活奔波与情感缺憾的共鸣,突显了明月作为乡愁载体的永恒性。
在《月下独酌》中,李白以“举杯邀明月”的浪漫想象,将孤独升华为与月、影共饮的超然境界。表面热闹的“三人对饮”,实则暗含无人理解的孤寂,最终以“永结无情游”的决绝,展现了对世俗疏离的高傲态度。诗中月亮的陪伴与疏离,成为李白出世情怀的象征。
《把酒问月》进一步探讨了月亮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李白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哲思,揭示明月作为时间见证者的角色。诗中“月光常照金樽里”的祈愿,既是对及时行乐的感慨,也暗含借酒与月消解现实苦闷的意图。
关于“海上升明月”的“生”字,学者提出两种解读:一是基于唐代对日月生于大海的天文认知,二是诗人将明月视为内心情感的具象化产物。这种语义的朦胧性恰是诗歌魅力所在,无需强行拆解,留白的想象空间反而强化了“天涯共此时”的情感共鸣。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