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瓦尔第:Bassoon Concerto RV 474 in C Major No.4

00:00
09:31
主播信息
96涛声依旧

96涛声依旧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96涛声依旧
关注
古典音乐--贝多芬《钢琴作品和弦乐作品》
51
贝多芬主要作品之外的钢琴作品和弦乐作品
古典音乐--贝多芬《室内乐》
22
贝多芬25首其他乐器重奏曲    贝多芬12首钢琴三重奏    贝多芬16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5首弦乐三重奏 贝多芬4首弦乐五重奏
古典音乐--贝多芬《奏鸣曲集》
338
本专辑收录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35首,小提琴奏鸣曲10首,大提琴奏鸣曲5首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索弗罗尼茨基》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索弗罗尼茨基》
这张专辑收录了弗拉基米尔·索弗罗尼茨基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斯克里亚宾的钢琴独奏作品。 索弗罗尼茨基的风格非常适合演奏肖邦,圆润的音色、自由无束的节奏感与弹性分句让他的诠释更具说服力。他处理肖邦的音乐相当自由,音乐中兼含有阳刚的气魄及诗情,升C小调波兰舞曲的录音正是最好的例证。肖邦三首圆舞曲也可以证明索弗罗尼茨基音乐中的内省要素,而马祖卡舞曲录音或可称为索弗罗尼茨基演奏肖邦音乐的最高成就:节奏灵活而富有马祖卡舞曲所该有的弹性。肖邦的音乐语言对他来说几乎像是浑然天成般的自然。总而言之,索弗罗尼茨基弹奏的肖邦带有个人特色,旋律如同在说话一般。 索弗罗尼茨基是诠释斯克里亚宾钢琴作品最杰出的钢琴家,他能够完全掌握住斯克里亚宾音乐里的独特性。有些爱乐者则承认自己对斯克里亚宾的作品毫无感觉,直到听过索弗罗尼茨基的诠释后才豁然开朗。虽然过去有人形容索弗罗尼茨基的演出完全出自自发的即兴,但是他的音乐概念仍然十分清晰而且有逻辑性,索弗罗尼茨基相当注意乐曲细节,因此音乐听来格外引人注意。在他的《第三钢琴奏鸣曲》录音里,只需要聆听慢板乐章就能明白以上的描述:自由的节奏、美丽的音色、优美的旋律线条与内在声部,造就出一个催眠般的情感意境。在第二乐章的中间乐段,索弗罗尼茨基弹出他人难以仿效的宏亮声响,三拍子在双手间不规则地柔和律动着。形容索弗罗尼茨基如何演奏斯克里亚宾实在有太多形容词了:“自由”、“即兴”、“梦一般的朦胧”、“幻想”都是一般最常见的形容词,而这些语句非常适于形容他所弹奏的《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在这套专辑收录的录音里,《第二钢琴奏鸣曲》有最即兴的演出,无论是在逻辑或预期效果上,索弗罗尼茨基的演出都与乐曲的标题“奏鸣曲-幻想曲”十分贴切。
70
35
阿巴多《199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阿巴多《199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这是克劳迪奥·阿巴多继1988年指挥新年音乐会来,第二次登台。1991年的阿巴多风华正茂,正处于事业的巅峰。大师对圆舞曲的处理非常富有激情。在这次新年音乐会上,共上演19首作品,其中,舒伯特、莫扎特、罗西尼的作品首次亮相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阿巴多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从他的选曲中就能看到。这一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破天荒地选择了四位非施特劳斯家族的作曲家的作品。并不是说非施特劳斯家族的作曲家就不该出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而是如此之多的作曲家客观上冲淡了施特劳斯家族的主导地位。而这也成了当时对这一年音乐会批评声的主流。 但不得不承认,这一年的非施特劳斯家族作曲家的作品还都选得恰如其分。开场的焦阿吉诺·罗西尼的《贼鹊序曲》活泼可爱,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气氛也相得益彰。这首作品在舞台的两个方向分别放置了两面小鼓,通过轮流敲击营造出鼓声左右跳跃的立体空间效果,从而表现了“贼鹊”精巧灵动的行动特点。不光是小鼓的设计,木管乐组不同乐器之间的应答也衬托出了“贼鹊”不安分的特点。而弗朗茨·舒伯特和沃尔夫冈·莫扎特的舞曲作品也都短小精悍、诙谐幽默,尤其是舒伯特的两首舞曲被重新配器,将沙龙音乐搬上了殿堂。莫扎特的《德国舞曲“滑雪橇”》中,阿巴多同样通过分布在舞台不同方向的雪橇铃营造出了四周雪橇滑过的场景,这与之前《贼鹊序曲》的效果异曲同工。弗朗茨·兰纳的《求婚者圆舞曲》也与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非常相似,听起来并不突兀。因而,虽然在这一年中非施特劳斯家族作曲家的作品分量有所增加,但那些新作品却也都生动活泼地烘托了节日的气氛。
26
17
穆洛娃《维瓦尔第·双小提琴协奏曲》
穆洛娃《维瓦尔第·双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穆洛娃、卡米诺拉,与马尔肯指挥的威尼斯巴洛克乐团合作,演奏维瓦尔第的六部双小提琴协奏曲。穆洛娃的演奏活力四射、神采飞扬,音色纤细与温和,在巴洛克的理性与秩序之外,多了十足的激情,仿佛一股温情的巴洛克暖流缓缓流过。意大利小提琴家朱里亚诺·卡米诺拉,被誉为“巴洛克小提琴王子”,在现代小提琴和巴洛克小提琴两个领域内都堪称大师级人物,他的演奏带有古乐器那种粗砺的质感,但音色却很亮、很优美。这两位明星演奏家的合作,强大而非凡。当然,这些演奏不能缺少马尔肯指挥的威尼斯巴洛克乐团,他们的协奏充满活力,令人眼花缭乱,为两位小提琴家的精彩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专辑的录音也非常出色,清晰自然,声音像春雨一样清新。 当提到“巴赫双小协”时,大多数古典音乐爱好者都知道是说《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BWV 1043,因为这是巴赫唯一的双小提琴协奏曲。但对于维瓦尔第来说,只说“双小协”就不妥了,因为他创作了27首双小提琴协奏曲。十八世纪的音乐环境有一个特点:即大众们不断要求新作品。维瓦尔第曾在许多欧洲都市担任作曲与指挥,其中又以在威尼斯的时间最长。他是位杰出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作品包括:数百首的协奏曲、奏鸣曲及四十部歌剧。这些作品在当时颇受大众及专家的好评,被誉为同侪间的巴赫。大约将近五十年的时间,维瓦尔第一直担任皮埃塔音乐院的院长。这所音乐院本来是一所孤儿收容所,管理有几百名孤儿(大多数是女孩子),他的许多神剧、宗教音乐及几百首器乐曲就是为这些学生所写的。 虽然维瓦尔第的作品数量庞大,让人瞠目结舌,但也为穆洛娃、卡米诺拉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他们从大量的曲目中,精挑细选出这六部双小提琴协奏曲。专辑封面上贴有“很少听到”的作品,他们为这些过去不为人所重视的曲目赋予了全新的生命。 录制这六部双小提琴协奏曲,其实是相当保守的选择,因为其中没有狂风暴雨般的戏剧性。然而,《c小调协奏曲》RV509,具有某种程度的侵略性,并带有一种令人联想到面具、斗篷和运河的神秘色彩;《降B大调协奏曲》RV524表现了十八世纪威尼斯的黑暗面。
--
18
米凯兰杰利《演出中的米凯兰杰利》
米凯兰杰利《演出中的米凯兰杰利》
这张专辑是米凯兰杰利与切利比达奇指挥的巴黎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与Orizio指挥的布雷西亚节日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海顿《第二钢琴协奏曲》。其中这个版本是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最佳版本。 这个版本中的米凯兰杰利弹得自然而富有诗意,整体节奏的舒缓营造出一种温润的色调,主题之间的调性变化被处理得敏感生动,使结构的表现与情感的释放呈现出精妙的平衡,米凯兰杰利把听众的喝彩留给了贝多芬。1975年版的乐队是巴黎交响乐团,从演出时间上看,这是切利比达奇接手这个乐团的第一个年头,但令人惊讶的是,它在切利比达奇的调教下竟然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在这张唱片中,切利比达奇展示了他深邃透彻的交响逻辑,乐团的各个声部构筑起具有严密交响性的和声织体结构,与米凯兰杰利的钢琴声部形成一种张力,但两者的结合只能以天衣无缝来形容,而后者的速度弹性则在与乐队全奏的碰撞中毫发无伤,就是说,米凯兰杰利与切利比达奇,这两位惺惺相惜的思考者在互不迁就的基点上达成了势均力敌的平衡,用一场美妙的表演揭示了协奏曲的奥义。在一场情绪饱满、速度整体偏快的现场演绎(庞大的第一乐章只用时20’03”)中,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所以,尽管有人对这款唱片的转录品质提出诟病,然而,我以为,它的艺术水准绝对无可质疑,事实是,它远远凌驾于其他版本之上。
18
6
普莱斯、莱纳《西班牙》
普莱斯、莱纳《西班牙》
这张专辑是指挥大师莱纳率领芝加哥交响乐团演绎法雅的作品。 如果说欧洲各国光彩夺目的西班牙作品让人感到炫目着迷,那么很多西班牙本国的音乐家肯定会觉得自己的文化遭到曲解。二十世纪之初的西班牙是一个多么落魄的国家:曾经称霸全球的殖民帝国,其海军舰队居然被年轻的美国在两天之内粉碎性摧毁;动荡的政局和贫穷落后的乡间,导致很多希望出人头地的艺术家和音乐家找不到自己的平台。法雅在成名之前不得不靠创作Zarzuela轻歌剧维持生计,其作品首演的时候管弦乐团居然只有一把小提琴,连单簧管都找不到,低音大提琴还是从隔壁酒馆里借回来的。要不是在法国巴黎结识了德彪西的话,他“永远都会湮灭在马德里酒吧里平庸的轻歌剧和钢琴私人家教课里,写出来的一堆Zarzuela轻歌剧只能塞在尘封的抽屉里”。不过,这位早年潦倒的作曲家后来取得的艺术成就远高于那些贩卖西班牙特色的音乐家。跟同时代的毕加索一样,法雅的艺术体现了当时西班牙这个国家的强烈矛盾:既处于欧洲最西端,却继承了厚重的东方文化;既是曾经最强盛发达的帝国,却沦为封闭荒蛮的偏远角落;既有虔诚内向的灵魂,内心深处却充满野性的澎湃。法雅文静内敛,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内心总要表达一种像斗牛士般野性的呐喊。 无论是《三角帽》还是《爱情魔发师》,法雅都避免过分滥情的浪漫主义风格,而是用一种类似于德彪西管弦乐素描的“轻描淡写”。他跟毕加索一起把西班牙的文化艺术推入欧洲现代主义的洪流,他的作品没有对过去的怀恋,也没有对未来的憧憬,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在,用最原始粗狂的元素传达自己的声音。 莱纳的《西班牙》专辑是从西班牙本国作曲家的视觉审视西班牙自身。莱纳棒下的法雅作品黑沉、神秘、诡异,充满原始荒诞的色彩;担纲独唱的黑人女高音普莱斯不再是拥有金钻般声线的崇高戏剧女高音,而是略带嘶哑的神秘女人。此作品本来由钢琴独奏演绎,难度很大,但管弦乐版本比较难得稀有。如果说阿根塔的《西班牙》是一幅靓丽的风情画,那么莱纳的《西班牙》则是一幅具有张力的写实素描。
84
22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尤金·奥曼迪》
20世纪伟大指挥家《尤金·奥曼迪》
这张专辑是匈牙利裔美国籍指挥家尤金·奥曼迪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尤金·奥曼迪(Eugene Ormandy,1899年11月18日-1985年3月12日)匈牙利裔美国籍指挥家。奥曼迪的指挥是建立在尊重古典传统和坚实浑厚而又细腻的演奏风格之上的,他的音乐既不飞扬浮躁,亦不畏首畏尾。尤其是指挥俄国作曲家的作品时,更是感人肺腑。 奥曼迪这位本世纪著名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指挥大师,从1936年开始担任费城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时起,一直到1980年因年龄和健康原因卸去该团常任指挥职务而退居二线时为止,整整和这个伟大的乐团合作了44年,而且在这奇迹般的44年里,奥曼迪既不像伯姆那样中间有过间断,也不像卡拉扬那样同时担任好几个乐团和歌剧院的常任指挥,他与费城交响乐团朝夕相处、紧密相连,从没有离开过一步,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全都投在了费城交响乐团身上,为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乐团,在半个世纪中始终保持着少有的顶尖级乐团的水平,做出了无人可以取代的贡献。奥曼迪经过44年的执著奋斗,将费城交响乐团的声望提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高度,使那无比迷人的“费城——奥曼迪之声”响彻在全世界的每个角落中。 奥曼迪的主要指挥风格是纯朴、精致、细腻和富有光彩,他对于精美润泽的音色和感情丰富的歌唱性,都有着敏感的要求和内在的体验。从指挥曲目上看,他是一位“广博性”的指挥家,但再从中仔细地观察一番,便能够体会到他对俄国作品的偏爱,在这些出色的俄国作品中,他找到一种能够与他内心感情进行直接交流的东西。一般来说,他对于柴科夫斯基、鲍罗丁、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的作品,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和精辟的演释。他指挥的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曲,以无懈可击的艺术魔力,强烈地震憾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再一次感到了他那永恒的精神与崇高的品德。
22
12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