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derico Garcia

00:00
08:07
主播信息
阳彻YC

阳彻YC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阳彻YC
关注
诵读英语经典短文
30
为了帮助读者向精通英文的目标更进一步,全专辑各篇短文呈现出过去4个世纪以来英语文学发展的精华。
品味莎士比亚
11
莎士比亚,为全世界所推崇的伟大作家,在他卓越的创作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启发着世世代代的读者。本专辑特别精选莎翁最著名的剧本,将之改写为浅显易懂的短篇故事,带领你一探莎士比亚的文学殿堂。
春天的魔力MAGIC OF SPRING
20
春天的魔力MAGIC OF SPRING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罗查(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罗查(2)》
这张专辑收录了爱丽希亚·德·拉罗查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斯卡拉第、亨德尔、海顿、莫扎特的钢琴独奏作品。 在这一套回顾拉罗查独奏踪迹的选辑中,我们收录了莫扎特四首优秀的奏鸣曲:K310、330、331和485。此时正值莫扎特在巴黎尝试脱离“神重”身份,建立自已成为一个有未来、有发展性而且独立的音乐家的时候,他深爱着的母亲却突然重病过世。换句话说,这些曲子的共通点在于它们完成于莫扎特生命中的一个极重要的转折点之际。 以K.330来说,第一、三乐章乍看之下似乎充溢着满足之情,而行板的第二乐章却让我们看见莫扎特心中晦暗的一面,而它是令人心痛的。或以K.31O为例,拉罗查呈现的伤感是存于记忆中的,呈现咖啡色调的感伤。而非一个当下发生的创痛经验。更具体的来说,拉罗查的诠释所择的是一种含蓄、内敛的陈述,而非贝多芬式外放、直接、咄咄逼人。至于《D大调回旋曲》K.485,我们看到最“洛可可”的莫扎特,其中洋溢着一种福克纳式的优雅。每一个分解和弦都是如此清断却不逾矩地,伴随风情万种的主旋律,亦步亦趋、恰如其份。 在海顿的行板与变奏中,拉罗查对触键和速度的敏锐再次得到证明。本曲初始动机的附点音符在拉罗查绝妙的弹性速度运用下,即使在开头的几小节中便己具备了令人慑服的必然性,拉罗查超卓的指上功力却在大调的段落大放异彩!
--
42
古尔达《斯图加特独奏音乐会》
古尔达《斯图加特独奏音乐会》
这套7CD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古尔达1966-1979年在斯图加特的独奏音乐会录音。这些录音的时间横跨14年,包括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的几部钢琴奏鸣曲、亨德尔的组曲、巴赫的前奏曲与赋格、德彪西的前奏曲等等,最后还有爵士钢琴三重奏的即兴演奏,内容非常丰富、演奏极为精彩,古尔达在舞台上做到了人琴合一的境界。 古尔达早年以诠释贝多芬钢琴音乐闻名于世,被称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贝多芬诠释者之一”。在这套合辑中,他演奏的贝多芬“悲怆”、“暴风雨”、“锤子键琴”等几部奏鸣曲,有超乎古典精神的新生命力,行云流水、洒脱自然。古尔达对钢琴音色和音乐空间感的营造有着相当精准的把握,对莫扎特、巴赫、舒伯特、德彪西等名家作品同样深有见解。 古尔达尝试将古典乐与爵士乐融合在一起,1968年在奥地利成立“即兴创作音乐学校”。他对音乐教育的观点是:“孩子们必须先会在钢琴(或其他乐器)上面敲敲打打,弹出自己喜欢的声音,让他们发生兴趣,情不自禁爱上它,然后再学认谱”。但有时候,这种特立独行并不能被传统所接待,维也纳乐评家将他贴上“古典乐的叛离者”标签,归纳为爵士乐派,对此,古尔达非常不能苟同,在他看来,音乐就是音乐,没有什么古典、现代的界限分别。
--
76
宁静祥和的大提琴专辑
宁静祥和的大提琴专辑
这张专辑收录了24首美妙的大提琴作品,由罗斯特洛波维奇、杜普蕾、张汉娜等著名的大提琴家演奏。他们以最柔美的琴声,演奏出古今最优美的大提琴旋律,不论是独奏、钢琴伴奏或管弦乐协奏,每一首都让人沉浸在其中。大提琴拥有人类耳朵最亲近的音域,在它的琴音包围下,沉稳而让人感到亲切。 在古典音乐唱片营销领域,有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现象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舒缓放松。长期以来,古典音乐一直因其缓解压力的能力而备受赞誉。许多唱片公司纷纷推出柔板乐曲之类的音乐合辑,其目的似乎是在艰难的一天结束时,安抚那些焦虑不安、情绪紧张的乐迷。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把古典音乐当作高档 “安定” 来推销的这种理念。聆听音乐不应该是一种被动的体验,而且以这种方式对古典音乐进行刻板定义也是不准确的。此外,我认为重要的不仅仅是音乐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我们也应该问问自己能为音乐做些什么。 不过,必须得承认和其他人一样,我也喜欢听上两个小时的助眠音乐,而且有人帮你把这些音乐整理好也很不错。因此,我很接受这张专辑的理念,尤其是因为大提琴是乐迷们最喜欢的乐器之一。专辑中收录的24首曲目,虽然大多节奏缓慢、旋律轻柔,但编排巧妙,避免了单调。既有独奏的大提琴,也有与钢琴、管弦乐队合作的演奏,甚至还有与女高音的配合(比如朱利安妮·班斯演唱的维拉-罗伯斯的《巴西的巴赫风格》第五号),各种组合轮番呈现。此外,“放松” 这个词所涵盖的情绪范围很广,从巴赫的《大提琴组曲》(第一和第二组曲的前奏曲,其中秩序与理性占主导地位),到福雷《梦后》中那种忧郁的遗憾之情,再到勃拉姆斯《摇篮曲》中那种幸福的忘却之感,都在其中。 而且,有四位才华横溢的大提琴家参与其中,比较他们的演奏风格既可行又有趣。罗斯特洛波维奇和已故的杜普蕾代表着 “老一辈”,而张汉娜和莫尔克则是年轻一代。就个性和令人难忘的程度而言,老一辈轻松胜出。不过,特别是在这样一张 “放松身心” 的合辑中,我们也不应低估张汉娜和莫尔克,他们非常注重音色,并且在演奏中尽量减少人为干预,让作品的诠释自然呈现。
11
22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