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华
16

胡希华

主播:杨得进
胡希华,男,著名曲剧表演老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曲剧团领衔主演。
节目(2)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杨得进

杨得进

杨得进,男,河南泌阳人,中共党员,中国戏剧码头创始人,毕业于海南大学,河南曲剧演员,师承于河南曲剧表演艺术家郑庆恩先生,
关注
杨得进戏曲大码头
49
杨得进,男,河南曲剧演员,河南泌阳人,共产党员,中国戏剧码头创始人,中国戏剧码头资深主持人,
中国戏剧码头传播 传承 发展中心
236
中国戏剧码头以“全力以赴传播美丽健康中国戏曲文化”为使命,以“让天下人汇聚汇聚戏码头,传递薪火相传梨园”为愿景,构建中国戏剧码头图文声像导游系统,
麦田乡音
93
麦田乡音,河南曲剧传承与发展团队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对河南曲剧的传播、传承与发展起到相当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王希玲
王希玲
王希玲,女,汉族,1944年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山东省滕州市,1955年考入郑州市豫剧团。现为国家一级演员,郑州市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文化部命名的尖子演员,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劳动模范,郑州市十大女杰。文化部第三届“文华表演奖”榜首获得者。 在五十多年的艺术征途上,王希玲在70多个剧目、电影、电视剧中饰演不同个性的角色。她耻踪尘俗,大胆革新,团结同仁,追求豫剧的“真、深、新、美”。她以《风流才子》《情断状元楼》《春秋出个姜小白》《金殿抗婚》《陆逊拜帅》等为代表作中,形成了“自然淳雅、清新明秀、超凡脱俗”的艺术风格。以小生领衔主演,第一次把豫剧小生提到了与旦角齐肩的地位,使豫剧小生行当的发展步入新的阶段,被誉为“豫剧第一小生”。 在表演中,王希玲以“传人物之神为最高境界”。不拘泥于程式的束缚,努力探寻程式与人物,程式与生活,古典戏曲与现代美的契合点,化程式为人物服务。她的创作方法和经验受到戏剧专家一致肯定,并给同仁以启迪。 王希玲曾获河南省一、三、四届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梨园杯"全国豫剧演唱大赛金奖,文化部首届"金三角"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通美杯"大赛金奖,文化部第三届"文华表演奖"榜首获得者。 在王希玲担任领衔主演和名誉团长的豫剧团,1993年和1998年二次荣获全国先进剧团,受到文化部《出人、出戏、走正路》的表彰,省文化厅专门发文件让全省各表演团体学习豫剧团先进经验并作报告。三次获得全国戏剧最高奖——文华奖;1993年《风流才子》、1995年《都市风铃声》、1998年《老子、儿子、弦子》,这在全国文艺表演团体中也是少有的。 王希玲曾在五部电影、四部电视剧中担任主演;电影:《我爱我爹》中饰演周金妹、《巧配鸳鸯》中饰演喜奶奶、《鸳鸯戏水》中饰演金书贤、《程咬金照镜子》中饰演李世民、《绿城畅想曲》中饰演工程师。 电视剧:《戴枷的钦差》中饰演袁玉荣、《风流才子》中饰演唐伯虎、《活人坟》中饰演李梅、《霞映长天》中饰演长霞妈。
295
9
闽剧唱腔讲座
闽剧唱腔讲座
闽剧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首,是八闽艺苑中的一朵奇葩。闽剧唱腔是闽剧艺术的瑰宝,是闽剧音乐的核心。 歌德有句名言:“显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正的艺术”。 闽剧唱腔就是体现闽剧特征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闽剧唱腔绚丽多姿,优美典雅,悦耳动听。它是经过 无数前辈艺人的千锤百炼、不断创造加工而总结流传下来 的。因此,它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发展中,它已 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四大类曲牌体系,那就是粗犷激越 的 “江湖”、通俗流畅的 “洋歌 雅婉约的 “逗腔”和 清新活泼的“小调”。这四大经典曲牌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 明浓郁的地方特色,都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听。 为了使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欣赏、学唱闽剧唱腔曲 牌,笔者于1982年4月至1984年8月历时两年多时间,开办了22讲闽剧唱腔讲座,特邀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教授共同撰稿。该讲座以知识性为主线,贯穿始终,并注重趣味性、系统性的介绍,力求做到知识性、趣味性、系统性三 者的结合与统一,使内容更加生动活泼、科学完整、引人 人胜,从而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该讲座系统地介绍了闽剧唱腔四大类和杂腔中的 141 首曲牌,并结合50 多出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如 《紫玉钗》、《陈若霖斩皇子》、《夫人城》、《曲判记》、《林则徐 充军》等)中脍炙人口的优秀唱段,分别由郑奕奏、洪深、 李铭玉、郭西珠、林瑛、周淑琴、王梅芬、李少华、林聪 中、黄愿亭、杨木铨、陈楠、朱善根、陈仕心、胡奇明、 林培新、陈乃春、林宝英、林秀英、郎梅英、林淑英、王 芬卿、林兰芳、曾 光萍、林玉枝、叶巧云、林丽华等50多 位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演员演唱。 闽剧是福建省首批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项目,笔者愿为抢救和保护它尽点绵薄之力。为此,笔 者和爱人史宗毅一起对该讲座重新编辑整理,增补了一些 唱段,并将所有曲牌唱段的唱词补充完善,使之更有收藏 价值。该讲座的出版将为戏剧学术研究、理论探讨、戏剧 院校教学、广大闽剧爱好者和青少年学唱以及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资料珍藏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珍品。 由于时间长久,许多唱词资料已散矢。在收集整理唱 词过程中,承蒙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杨榕和福州市闽剧艺术研究中心马文正、林端黎以及马书辉、林玉枝、杨木铨、 刘银惠、叶巧云等同志的热情帮忙,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不当疏漏之处,恳望戏剧界专家、朋友和读者们 不吝赐正。 陈淑英 2008年6月于福州
28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