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日格乐&金山 - 草原恋

00:00
04:46
主播信息
有声的若兰

有声的若兰

像我这样的一个人
关注
中国古代乐器之-编钟
50
古老的乐器之一
中国古代乐器之-鼓
270
中国古代乐器之-马头琴
191
马头琴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霍洛维兹《最喜爱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霍洛维兹《最喜爱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霍洛维兹演奏的三首贝多芬最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热情》和《悲怆》。专辑录音却没有那么令人深刻的印象了,也许是考虑到各个作品的平衡性,反而没有专心致志的演绎一首作品来的自由吧。很多人认为霍洛维兹弹得不是贝多芬而是他自己,但是喜欢他的人谁在乎呢?专辑还附带了舒伯特的两首《即兴曲》,霍洛维兹演奏得随兴而浪漫,有歌唱般的旋律,非常有味道。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作于1801年。几乎没有一首名曲像这首奏鸣曲一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月光》这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 《热情奏鸣曲》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创作中的代表性杰作,正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也是整个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作品。它不仅是内在的感情狂澜和选材的紧凑使人震惊,而且是那些最富于表情的音乐手法把全部汹涌狂暴的因素完全置于了一目了然的形式里令人赞叹。《热情》以其生动而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他的深刻、巨大的乐思和雄伟的形式在这一时期突出的表现出来,在贝多芬和其他的同类体裁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热情》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感情,表明了贝多芬对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着复杂的体会及不满。十分明显,贝多芬最终还是感觉到了人民的力量和时代的前进步伐,以无比巨大的热情寄希望于新的未来。从作者本人到公论都认为 “热情”是登峰造极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56
11
杨天娲《萨拉萨蒂·小提琴与钢琴作品全集》
杨天娲《萨拉萨蒂·小提琴与钢琴作品全集》
这套专辑是小提琴家杨天娲与钢琴家马库斯·哈杜拉合作,演奏萨拉萨蒂《小提琴与钢琴作品》。 萨拉萨蒂改编意大利著名歌剧主题的小提琴音乐名作,杨天娲的演奏旋律动听抒情,引人入胜,技巧高超,极富19世纪后期浪漫派的高贵、洒脱、奔放的气息。演奏弓法炫技,音乐处理大方,热情而细致,恰到好处,音色明亮通透,乐句起伏有致,极好发挥了小提琴极富歌唱性、连贯柔美的器乐特质。 出生于西班牙的巴布罗·萨拉萨蒂被同时代的人喻为小提琴家的夜莺,曾有多首大家熟悉的名家之作均是题献于他。而在此同时,萨拉萨蒂也是一位作曲家,擅长从当时著名歌剧中抽取主题旋律或者以西班牙的主题和节奏为基础写成音乐会幻想曲,以展示其出色的演奏技巧,宣泄其丰富的音乐灵感与情感。 第一首《Homenaje a Rossini,Op.2》是取材于罗西尼《Il barbiere di Siviglia》和《Otello》,原来早年萨拉萨蒂是罗西尼家里的常客,并深得罗西尼的喜爱。这首曲子写于早期,不知道大家是否会觉得其创作技巧略带青涩,但仍然能强烈地感受到音乐语言中的华丽与炫目,不同的音乐主题有着不同的风格,惊喜不断,一开始短小精干的主题干净利落,精灵有趣而带有一些神秘感,稍作减弱与停顿,小提琴拉起了长句子的抒情旋律,中间部分钢琴一连串的跑动犹如行云流水般倾泻而出,与浅吟低唱的小提琴相辉映衬,忽然曲风一转,音乐变得强而有力,动感十足。 值得一提的是,录制专辑的小提琴家是一位年轻中国女孩杨天娲,年幼时师从著名小提琴教授林耀基,演奏感情细腻,充满激情,实在是一位不可小觑的明日之星。
25
49
斯美塔纳《我的祖国(钢琴四手联弹)》
斯美塔纳《我的祖国(钢琴四手联弹)》
这张专辑是吉里可夫斯基、魏斯两位钢琴家用四手联弹的方式,演奏斯美塔纳改编的交响诗《我的祖国》,实在是罕见而珍贵。这两位钢琴家的演奏非常甜美、自然,充满着诗情画意。专辑的录音通透圆润,琴声甜美泛音上飘、低音键音自然延伸,琴音颗粒饱满有力、触键木质、带弹性的质感表露无遗。《唱片圣经》、《刘仁阳谈唱片》一致推荐。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是斯美塔纳的代表作,创作于1874-1879年间,在音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历来被认为是捷克民族交响音乐的起点。作品中充满了爱国的热情,乐曲结构宏伟绚丽,音乐形象富有诗意。斯美塔纳是在丧失了听力后用心灵谱写这组作品的,并在每个乐章都加上了内容的说明。 六首交响诗都以捷克的山川、河流、城堡和历史人物命名。第一首《维舍拉德》,它是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座古城堡。第二首就是着名的《伏尔塔瓦河》(也叫摩尔道河),它细致而优美地描绘了源目波希米亚森林的一股清凉一股温暖的两股泉流,波动起伏着,潺潺而来,在晨光下汇合成宽阔的伏尔塔瓦河,时而汹涌,时而蜿蜒地继续流向下游,流经一处处山谷、村庄、牧场……乐曲中那个6/8节奏的极富涌动感的“伏尔塔瓦旋律”,欢爽而又安详,如今已是捷克曲调的象征了。套曲的第三首是《莎尔卡》,这是一位捷克传说中的女英雄的名字。第四首《波希米亚的平原与森林》,流行程度仅次于《伏尔塔瓦河》,也常被单独演奏。第五首《塔博尔》,也是用了地名,是捷克历史上着名的胡斯战争的一处古战场。最后的第六首《布兰尼克》,描述的也是与胡斯战争有关的一座山脉。
--
6
阿劳《肖邦作品辑》
阿劳《肖邦作品辑》
这套合辑是钢琴大师阿劳演奏肖邦的大部分钢琴作品,包括前奏曲、即兴曲、圆舞曲、叙事曲、谐谑曲、船歌、幻想曲、夜曲和两部协奏曲,担任协奏的是以色列指挥家以利亚胡·殷巴尔与伦敦爱乐乐团,可惜的是波兰舞曲只有一首《幻想波罗乃兹舞曲》。阿劳的演奏富于个性,而又充满感情,技术上无与伦比。据说他为人温和、儒雅,这从他的演奏中就可以感受到。阿劳的琴声与众不同,他的音色丰富、厚实,如同陈年佳酿的葡萄酒。对于这点,有人认为阿劳的琴声听起来含混、粗重,也有人喜欢这种较“圆”的声音,认为听起来像管风琴,还有人说阿劳的手就像是在松软的琴键上翻耕。早年的阿劳享有“炫技大师”的称号,但中年以后,他演奏的速度变得越来越慢,越来越深思熟虑。许多评论家认为在他最亲近的母亲去世之后,阿劳的整个风格变得内省而有节制,少了许多即兴成分。阿劳认为艺术是神圣的、神秘的、灵性的东西。艺术不是单纯的娱乐或者心理治疗,而是严肃的生活方式。听阿劳弹琴,会觉得自己置身在他那沉思凝重的心灵里,世界不再那么喧闹、那么乱糟糟。阿劳在台上全神贯注,犹如一个禅宗的法师,犹如一个弓箭手,弓、箭、靶的三点连成一体。阿劳是一位高尚的音乐建筑师,一个个恢宏庄重的构思为他永远敬仰和热爱的音乐服务。
12
87
郑京和《斯特拉文斯基、巴赫、巴托克》
郑京和《斯特拉文斯基、巴赫、巴托克》
这张专辑是著名小提琴家郑京和与钢琴家伊塔马尔·戈兰合作,1998年4月28日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举行演奏会的现场录音。这场音乐盛会中,郑京和演奏了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第二小提琴组曲》、斯特拉文斯基《二重协奏曲》、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奏鸣曲》、拉威尔《茨冈狂想曲》、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德彪西《美丽的黄昏》、克莱斯勒《美丽的罗丝玛琳》、《中国花鼓》等小提琴作品,涵盖了巴洛克、浪漫主义和现代的各种风格。郑京和以深厚的艺术内涵,轻松地将作品完美表现。她展现出惊人的演奏技巧,同时以美妙、多变的音乐折服现场的观众。戈兰的钢琴也配合得默契无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采用先进的录音,将东京三得利音乐厅丰满、润泽的声学效果完美收录,使这个现场录音成为一张演录俱佳的天碟级作品。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BWV1068-2,此曲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是巴赫代表作品之一。此曲在巴赫死后100年后才大为流行。 巴赫《d小调第二小提琴组曲》BWV1004,巴赫依循了传统组曲架构,却又在最后放了一个《夏康舞曲》(Ciaccona),一首宏伟、有着完美比例的杰作。夏康舞曲本源自于拉丁美洲,于十六世纪流传至西班牙及义大利,特色是根据主题的和弦进行作为基础(顽固低音)不断的变奏,为一重音在第二拍上的三拍子舞曲,和我们所知同为顽固低音形式的帕萨卡利亚舞(Passacaglia)及佛利亚舞(Folia)最大不同在于《夏康舞曲》的顽固低音是可以被变形的,而且低音的进行是由主音走向属音。 《美丽的罗丝玛琳》是克莱斯勒青年时代创作的三首维也纳风格的圆舞曲之一。罗丝玛琳是克莱斯勒认识的一位年轻姑娘。这首小曲以轻快的笔法,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她那美丽动人的神态和婀娜的舞姿。
26
18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