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23. 如何拯救我的注意力?(2) 和MIT脑科学博后聊聊ADHD ft. 周亭亭

00:00
01:34:34
主播信息
TIANYU2

TIANYU2

探寻未知,聊人开始。这是一档为了开拓眼界,走出自己局限而设立的播客,通过与人的对谈来试图与未知的领域和知识产生互动。
关注
TIANYU2FM
1123
每期对谈一个陌生行业。我们是天宇和天域,一名自由作者和一名创业者。我们是挚友,也是一起求知的伙伴。这是一档为了开拓眼界,走出自己局限而设立的播客,通过与人的对谈来试图与未知的领域和知识产生互动。 主持人简介: 天宇 | 大白(声调偏低):从事中日流行文化与媒介研究(文章见于澎湃新闻私家历史、网易新闻历史频道等) 天域 | 杰激(声调偏高):服装电商公司创始人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注意力缺陷症状表现

# 多巴胺假说机制解析

# 神经多样性社会争议

# 药物治疗效果评估

# 社会要求与生物机能

# 神经可塑性训练方法

# 短视频多巴胺刺激

# 临床诊断标准争议

# 多动冲动行为表现

# 延迟满足能力缺失

本期播客围绕注意力缺陷与多动症(ADHD)展开讨论,结合神经科学视角探讨注意力问题的成因与社会影响。MIT神经科学博士后周亭亭指出,ADHD的核心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但临床诊断标准依赖症状量表而非生物标记,导致泛化风险。例如,短视频等高频刺激通过多巴胺脉冲释放降低多巴胺敏感性,可能“训练”出类似ADHD的注意力分散状态。
多巴胺假说被认为是ADHD的主流解释,认为前额叶皮层多巴胺转运不足导致注意力调控失衡。药物治疗如多巴胺激动剂和回收抑制剂可短期缓解症状,但长期效果存疑,部分研究显示停药后症状反弹。社会对高效专注的要求与人类生物机能存在矛盾,神经多样性争议由此产生——部分观点认为ADHD是“社会驯化”的产物,而非疾病。
讨论还涉及神经可塑性对注意力改善的作用,如运动、冥想等训练可能调节多巴胺基线水平。短视频等即时刺激虽提供短暂多巴胺释放,却加剧注意力碎片化。美国高ADHD诊断率(约10%)与文化倾向、药物滥用现象的关联也被分析,反映政治倾向对科学传播的影响。例如,自由派更倾向接受药物治疗,而保守派则质疑药物长期效益。
最后,延迟满足能力缺失、工作记忆缺陷等ADHD相关表现被纳入社会适应框架讨论。临床诊断标准(如6项注意力缺陷症状)的模糊性导致自我诊断泛滥,而不同文化对“注意力集中”的定义差异进一步复杂化问题。节目强调需平衡个体神经多样性与社会功能需求,避免过度病理化正常行为差异。

展开
大家都在听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