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赞歌(本土)》-91《乌力吉的珍宝》

00:00
05:20
主播信息
DJ981邬强

DJ981邬强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DJ981邬强
关注
山药蛋小剧场第二季|每天几分钟听剧听乡村
20
乡村振兴&打造优良营商环境
百年赞歌
16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百年百首歌,唱响新包头 FM98.1包头文艺广播、包头市音乐家协会 联合推出《百年赞歌》大型系列活动 “百年百首”本土原创歌曲展播 用歌声咏颂拳拳爱国心,浓浓家乡情 用音符记录祖国腾飞,家乡巨变
山药蛋小剧场-三后生脱贫
--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山药蛋小剧场》特别推出"三后生脱贫″系列广播微剧,让我们在基层群众的日常中了解脱贫攻坚,感受人间真情。FM98.1包头文艺广播,以文艺的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切尔卡斯基《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
切尔卡斯基《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切尔卡斯基,演奏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普罗科菲耶夫、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 亨德尔《快乐的铁匠》是一首古钢琴曲,是亨德尔所作《古钢琴组曲》第一集第五组曲中的第四乐章,后人改名为《快乐的铁匠》。乐曲由主题及五个变奏组成,被称为“咏叹调”的主题简练纯朴,跳跃却又略显单调的旋律和丁丁当当的节奏,使人联想起铁匠作坊中那种特有的愉悦气氛。 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作品24,作于1861年。此曲在他所创作的变奏曲中最为著名,也是最出色的一首,与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贝多芬的《狄里贝亚变奏曲》并称为三大变奏曲。这部作品共有20段变奏曲与赋格,其主题采自亨德尔的古钢琴用的《3首组曲》(作于1733年)中第一首的第二乐章,亨德尔将此记为“歌调”而加上5段变奏。这部变奏曲的20段变奏曲中,第六变奏使用了赋格,第八变奏使用二声部,第十一变奏突出8分音符和16分音符的对立,第十三变奏有葬礼进行曲味道,第十六变奏使用赋格,第十九变奏为西西里舞曲牧歌的感觉,第二十二变奏为弥塞特(MUSETTO)型,第二十五变奏后是结尾赋格曲。前12段变奏都有较强的快板性格,第十三至二十变奏属慢板性质,第二十一变奏以后加强张力,有谐谑性质。另一方面看,第五、第六是小调,艾尔曼认为有森林气息,第七是舞曲性格,第九是间奏曲性格,第十七至第十九为牧歌性质。 贝尔格《钢琴奏鸣曲》作品1,作于1908年。此曲为单乐章,虽然黯淡色调和浪漫主义晚期的忧郁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瓦格纳和马勒的影响,但作品的丰富素材和无比自信无疑是大师手笔。 斯卡尔科塔斯《15首小变奏曲》作于1927年。 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托卡塔》作品11,作于1912年。此曲以其尖锐的和声、钢铁般的节奏、狂野的音响效果以及标志性的敲击性弹奏成为作曲家早期风格的一首重要代表作品。 肖邦《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8,作于1844年夏天,此曲仍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安时创作的,献给波尔德伯爵。
24
16
布列兹《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伤感之歌》
布列兹《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伤感之歌》
这张专辑是布列兹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及合唱团,演奏柏辽兹《幻想交响曲》、《伤感之歌》。同为法国人,布列兹对于诠释柏辽兹有很深刻的认识,他指挥下的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有一种忧郁的气质,非常贴合柏辽兹的原意。而且布列兹采用现代派的处理方式也符合这些作品的意境。 《幻想交响曲》作品14,完成于1830年。此曲不仅是柏辽兹个人的代表作,更是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交响乐作品。《幻想交响曲》极富独创性,特别是在音乐中直接引入了标题意义。此曲问世之后, 一时造成了极大的轰动。柏辽兹具有多愁善感的性格,其带有病态的梦想和燃烧着的热情,使他摆脱了形式上受约束的古典交响曲,而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他不像门德尔松那样引用客观的标题,而是大胆地使音乐成为标题的附属品,并在这一交响曲中构成了自传式的内容。此曲在结构、和声与旋律方面都存在着大胆的创新,由此开创了自由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 《伤感之歌》作品18,是一部合唱与乐队的作品,作于1849-1851年。作品18之下的每首小作品创作于不同时期,最后在1852年一起发表。柏辽兹自己将它们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联系在一起,因为这是一部他最喜爱同时也对他意义重大的作品。
53
8
拉罗查《舒曼钢琴作品》
拉罗查《舒曼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舒曼几部著名的钢琴作品。 《维也纳狂欢节》作品26 ,作于1839年,题献给莫南德·席勒,舒曼认为此曲是“一首伟大的浪漫奏鸣曲”,“一份浪漫主义的展品”。题目本身就是一种抢救行动,一开始这部作品定名为《狂欢节:四个音符的玩笑》,其中的“玩笑”据认为主要是掩饰第一乐章源自“马赛曲”的引语,当时在维也纳是严禁“马赛曲”的(舒曼在后来的三部作品中又引用此曲)。了解内情的人知道,此曲记录了1838年舒曼维也纳之行的观感,舒曼去维也纳时,曾想把他的《新音乐杂志》迁往维也纳出版,但是遭到梅特涅当局的无理拒绝。为了抗议这种压制出版自由的行径,舒曼把当时象征革命的“马赛曲”放到《维也纳狂欢节》中,含沙射影地讽刺梅特涅的倒行逆施,暗示维也纳将掀起推翻梅特涅政权的革命风暴。 《b小调快板》作品8,作于1831年。1831-1832年的整个冬天舒曼都在专心致志于《快板》的创作,起初是作为一首b小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他希望能将全曲献给莫舍勒斯,结果1833年时他只出版了这一个乐章,题献给埃内斯汀·封·弗立肯,是舒曼当时爱上的一位年轻女性,舒曼曾说:“埃内斯汀简直是我童年梦想的化身!”从初稿上可看出《b小调快板》给他带来很大麻烦:他自己后来也说它“除了有好的意图外别无其他可说”。试图将如此狂热的素材组织在一个奏鸣曲式的结构内,舒曼事实上是在试做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想找出完整的东西的意图是很清楚的:在这个离题情节中究竟有多少可追溯到引子,去发现这个情况是很有趣的。在结束时将其激动的b小调起始曲转入宜人的炽热的B大调是非常美的。主题材料被即兴想像的长河带着走而并未真正展开,然而,舒曼在中间部分不定的等音转调肯定产生令人叹为观止的五彩缤纷的颜色。 《升F大调浪漫曲》作品28第二首,作于1839年。为强调开端的中音区和反复简单而又感人的歌曲旋律的重要性,舒曼使用了三行谱表,这可能是为表达对他比利时朋友西莫南·德·席勒的惊异而采纳了他在自己作品中喜用的办法。此曲是以简单的三段体写的,有尾声,类似《为什么》和《梦幻曲》,是简练和干净利落的典范,没有一个音符是多余的。
173
10
梅纽因《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作品》
梅纽因《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作品》
这张专辑收录小提琴家梅纽因与古森斯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哈瓦奈斯》。 拉罗《d小调西班牙交响曲》作品21,作于1873年。此曲是一部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的协奏曲。由于曲中所出现的奇特节奏、旋律,以及这些所描绘出来的浓厚的西班牙风格,所以拉罗才有意加上这个标题的。此曲不但在外表上有华丽的效果和迷人的情调,而且在内容上也颇具深度,不愧为拉罗的代表作。伟大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听了这部作品之后,曾评价道:“这是极为愉快、新鲜而又明朗的乐曲……他的期望并不在于深刻”。 圣-桑《引子与回旋随想曲》作品28,作于1863年,题献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蒂。此曲感情奔放,情绪大起大落。乐曲热烈奔放的阳刚之气与忧郁苍凉的凄婉情绪交织在一起,震撼人心,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充满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小提琴的华丽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它是圣-桑小型音乐作品里最流行的一首。 圣-桑《哈瓦奈斯》作品83,作于1887年,题献给萨拉萨蒂。此曲充满了浓郁的西班牙音乐风味,小提琴以明亮的情绪展开第一主题,旋律在歌唱性的起伏中,考验着演奏家慢板抒情的能力。这里取决于演奏家的理解,也许会听到模拟舞曲的优雅和节奏感。乐队的急奏引领了一个新的情绪,于快慢的强对比中,第一主题变化后呈现。在急奏插部的干预下,主题的发展始终走向略带忧伤的情绪,一种若即若离的气氛被揭示出来。在即将终结时,以定音鼓传达动机,小提琴表达深情的倾诉。第三部分,乐队先给予总结性的合奏,小提琴附和一遍以后,以滑音为标志,终于发起舞蹈气氛,释放一直压抑的欢快动机。但是很快,定音鼓伴着小提琴以较为宁静和眷恋的心绪走向结尾。
33
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