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六韬.三略》|战略战术
60

解析《六韬.三略》|战略战术

主播:迷雅莲
《六韬》《三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著作,唐代的黄滔在《全唐文.祭南海南平王》中记载,“天生大贤,浚六韬三略之才谋”。《六韬》通篇为周文王、武王和太公的问答之辞,讲述治国、治军的策略和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受到历代兵家武将的重视,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一般认为《六韬》成书于战国中晚期,成书在太公故地齐地。《六韬》以政治战略为主,兼顾军事战略,是军事战略和实战经验珠总结,对前代兵法兵书也有所借鉴吸收。其中《龙韬.论将》中“将者,国之辅”的说法即来源于《孙子兵法.谋攻》;《犬韬.教战》中“使一人学战,教成,合之十人”一段,与《吴子.治兵》和《尉缭子.勒卒令》等相关内容大致相同。《六韬》对儒家的民贵君轻、道家的无为而治和法家的赏罚分明等思想都有所杂糅借鉴,同时对朴素的民本思想亦多有涉及,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节目(197)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迷雅莲

迷雅莲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迷雅莲
关注
诵读《老老桓言》|浅近易行
15
《老老桓言》由清代曹庭栋所著,是一部老年养生学专著。曹庭栋生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卒于乾隆五十年(1785),字楷人,号六圃,浙江嘉善魏塘镇人。他一生淡泊名利,以读书为乐,在当地享有孝名。他曾为了给母亲祝寿,在自家花园挖土为池,累士为山以奉母,名之曰慈山,自号慈山居士。他晚年为读书写作,不下楼者三十年,所坐木榻穿而复补。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宋百家诗存》《产鹤亭诗集》《易准》《昏礼通考》《孝经通释》《逸语》《琴学》。曹庭栋自幼身体羸弱多病,对养生之学颇为留意。七十岁时由于“薄病缠身”,参考《周易》《唐会要》《本草纲目》《伤寒方》《欧阳文忠公集》等三百零七种古书,并结合自己的养生经验写成《老老桓言》。《老老桓言》一书传承了《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广泛收集历代养生学著作的精华之处,但是并不盲从这些观点,而是亲身实践,形成自己独特鲜明的养生观点。本书紧紧围绕老年人长寿养生这一主题,不务空言,不近丹药,不求仙方,而是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慎起居、节饮食,切切于日用琐碎,浅近易行,告诉人们衣食住行皆可养生,行走坐卧均有学问。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进行删除!!
诵阅《论衡》|衡量言论价值
--
《论衡》是东汉著名的无神论作品。“衡”本指天平,《论衡》就是衡量当时言论价值的天平。《论衡》的作者王充(27-约100),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论衡》带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批判了仙术、占卜等迷信思想和行为,采用自然主义和经验观察的世界观,是中国无神论史上的一座丰碑。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进行删除!!!
精读《庄子》|学返璞归真客观自然规律
35
庄子名为庄周,出生年不详,宋国蒙人,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吏,生活在战车时代前期。其实《庄子》最早被记录在《汉书*艺文志》中。庄子的思想观点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和变异,但在核心思想上,对“道”的认识是一致的。两者所谓的“道”可归结为两点:一是指宇宙的本源,二是指自然客观规律。庄子的哲学思想以“无为而治”的特性,由自然层面扩大到社会层面,使其思想部分呈现出消极和片面的倾向。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进行删除!!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走进《孟子》| “走进经典”系列
走进《孟子》| “走进经典”系列
一、【作者简介】 陈达隆,旅美学者,融会中西,深研中华传统文化数十年。其学以古圣贤为师,出入各家学术,贯通儒释道精髓。 长期讲学于国内外。在北京发起创立燕京同道书院和燕京读书会,十几年来致力于深耕社会有志青年,定期指导精读经典,组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蜚声于京城国学界。 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路径:对面亲聆,体贴古人。由此突破古今学术的局限,亲见中华古圣贤的境界传承,揭示中华传统的生命智慧之道。 二、【专辑简介】 《走进孟子》,是《走进经典》的系列课程之一。 27节精炼讲解,引领听众走进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视角,还原经典的内在脉络,亲见古人作经典的用心和境界。 每天10分钟,带给你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孟子生活在先秦的战国时期,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后世被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一百多年来,随着西方文明输入“启蒙”,“圣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孟子作为教条退出去,出现越来越多批评孟子的声音。 这是出现在历史大转折时代的历史现象。 孟子对我们当代人,这个意义在哪里?这是我们今天要讲孟子的原因。 孟子的特点,一是“敢说话”,诠释尧舜、孔子等古圣人的思想,譬喻生动淋漓尽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二是他“善辩”,说理透彻,言辞犀利,因此也是历史上和学术争论关系最密切的一位人物。 围绕孟子之所以存在这么多的争议,这些解读或“诠释都出于某种时代的原因而陷于先入为主的框架之中,从来没有人老老实实地去听孟子讲话、去读懂孟子。一百年来的混乱现象,源于两千年来没有人真正了解孟子的原意。自然也就没有可能向后代传递孟子的真精神。 我们先要弄清楚,孟子在他那个时代是个什么人,他本来在讲什么。这个道理,是不是不难理解啊?好比一个说向南,一个说向北。你总得先找到北、先认得北。 我们介绍这个课程,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1)从源头上讲清楚,孟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孟子思想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人格境界,孟子到底在说什么。 (2)聚焦于孟子说“性善”的原理。 这是孟子全部思想主张的核心与基础。抓住这个核心,孟子究竟讲什么、主张什么就一目了然。 (3)孟子说“性善”,原本不是今人所谓“性善论”、不是“人性的哲学”。所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诠释的,无论是反对还是维护孟子的,都读错了。 (4)我们要从经典文本入手,看看孟子究竟讲什么。
132
28
《道论》祝国斌
《道论》祝国斌
曾经豪迈闯天涯,处处红尘处处家。 无奈染缸多墨色,可怜人境少菁华。 十年稽首拜书圣,一夜豁然明镜花。 乐水乐山随性去,春心春眼醉云霞。 南山采菊乐无涯,尘网恢恢亦是家。 白雪阳春双耳悦,小桥流水众心华。 无风依旧观飞絮,不雨犹能赏落花。 天若有情天助我,人间携手沐新霞。 十年磨一剑,本篇道论,实际上是笔者自2007年潜心读书以来,所阅读的大量的中国儒释道以及西方哲学书籍的感悟的综合,该综合力图从人类最基本的道出发,融汇中西,阐明大道相通,大道至简,大道唯一的思想,提出个人或人类修身养性中问道、求道、明道、悟道、修道、化道,天人合一之法,形成笔者以道为中心的融汇中西哲学的道学体系,以期最终在人道、天道的指引下实现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万物的和谐。于此,套用佛学的说法,于己而言,以道度己;于人而言,以道度人。 正所谓我读六经,六经读我,我悟六经,六经悟我,本篇道论中的各条感悟,源于中西哲学经典的启发,表面上继续归类于各类门派中,实际上并不受一家一派的制约,笔者希望通过批判地继承与发展,尽为我用,在继续感悟并保留中西各家侧重点的前提下,持正纠偏,抒发己见,融各家于一体,形成笔者所感悟的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天人合一之道。 简言之,于我而言,求道、悟道之学,既是兴趣使然,更是天命所归。其实,大道至简,道不远人,一针一线尽在道中。若能融汇中西哲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便只得万一,也已不虚此生。 再言之,本篇道论,全都是笔者个人的感悟与观点的总结,不强求读者全部或部分接受,如果读者读后觉得能有所启发而能有一些自悟自得,就是对笔者最大的安慰。佛不度人人自度,道不悟人人自悟,佛道之得,人所自度自悟。本篇道论的帮助,最多只是随缘开示而已。
66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