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曲

00:00
22:19
主播信息
千江月2016

千江月2016

命由己造,福自己求。
关注
赵文竹:虚空是怎样粉碎的
530
如今有些禅和子看公案、论公案,都在弄玄虚,琢磨着什么话用什么话来对,有的当成打哑谜,有的当成文人对诗句,有的当成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还有的干脆当成威虎山的黑话了,以为是些全无道理的乱侃一通,岂不知人家看似没有理路的话背后都有清晰的理路,只是迷人看不清罢了。 一切经典,一切公案,都是为了表法,学人一定要透过这些语言场景去体悟祖师想要表达的那个法,而不是在语言相、文字相和各种名相上去费脑筋、抠字眼,去考证什么真伪、早晚。 禅机不是黑话 那个不是哪个 五祖打妄语了么 六祖出家 塑性与佛性 一宿觉 绝项聪明的神会 虚空是怎样粉碎的 空中何妨立锥 老僧在什么处 赵州禅师 会结菩提子的柏树 狗子佛性,有无不相关 赵州茶的吃法 开悟的虫 大肚擂台赛 网里网外 敬谢十方
王德峰:寻觅意义
360
《寻觅意义》用简单的格式,将人生的真谛剪裁为一篇篇精美隽永的故事性散文,教导我们踏实地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意义,使得数千万颗迷惘的现代心灵都为之震颤。好的书是一个合格的恋人,是值的我们崇拜的,我们与之交心,向之倾诉,同之争吵。
接纳:爱自己
133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提醒我: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真实”。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懂得,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是多么的无礼,就算我知道,时机并不成熟,那人也还没有做好准备,就算那个人就是我自己。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尊重”。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格丽奇(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格丽奇(1)》
这张专辑收录了玛塔·阿格丽奇演奏的代表曲目,包括: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巴赫《第二组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玛塔·阿格丽奇(Martha Argerich)1941年6月5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钢琴家。阿格丽奇具有女性钢琴演奏者少见的力道、速度与外放的性情,这让她的演奏风格无法被归为女性钢琴演奏者的派系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阿格丽奇具有像男性钢琴演奏者一样粗壮的手臂、结实的手指,所以可以和注重力量与炫技的男性钢琴演奏者相比较。例如,在弹奏轻柔的乐曲时,她的手指只要平贴于键盘,就可以发出按压到底的音色。而在演奏大型作品时,也可以运用双手敲击出足够的音量。同时,阿格丽奇的演奏也并非一味生猛,特别是在演奏乐思比较丰富的多乐章作品时,她更注重动与静、明与暗的对比。 从具体的演奏上看,阿格丽奇的突出特点是快,即读谱快、视奏快,拿下一首作品的周期快,以及手指的速度快。例如,弹奏李斯特的奏鸣曲,左手的八个八度,她用不到一秒钟即可弹奏完。在此基础上,她的琴音可以为了求速度、求表情而不用顾及声音是否细腻。 很少有音乐家像钢琴演奏者玛塔·阿格丽奇那样被耀眼光环和神秘面纱同时笼罩。她的光环来自于年轻时的倾城倾国之美,在键盘前无懈可击的技巧。“圣手”一词也许并不能完全恰当地形容玛塔·阿格丽奇,她的特点是狂飙式的奔放激情,像雷鸣闪电般地攫住听众的心。她不但掌握了无懈可击、炉火纯青的惊人技巧,而且气势磅礴,高难度的乐段在她指下宛如等闲,令人难以相信这些力量发自一个身材不过五尺四寸的长发女子。她是一位领导钢琴技巧与美感风格的大师。
66
25
拜农《1948-1953录音集》
拜农《1948-1953录音集》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指挥家爱德华·冯·拜农与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合作,1948-1953年间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贝多芬《普罗米修斯》、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罗马狂欢节》序曲、《浮士德的天谴》、巴托克《钢琴协奏曲》、威廉·派佩尔《第三交响曲》、迪彭布罗克《马西亚斯组曲》、莫扎特《第35交响曲》、舒伯特《魔竖琴》序曲、《第四交响曲》、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软梯》序曲、《赛密拉米德》序曲、《鹊贼》序曲、拉罗《西班牙交响曲》。 爱德华·冯·拜农(Eduard Van Beinum,1901年9月3日-1959年4月13日)荷兰著名指挥家。1931-1938年任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第二指挥,后任门盖尔贝格的副手;1945年门盖尔贝格因二战期间的表现而受罢黜后,他接任为首席指挥,并常在伦敦爱乐乐团任客座;1956-1959年任洛杉矶爱乐乐团首席指挥。拜农的指挥注重传统风格,稳健扎实、自然庄重,追求自然、优雅、浪漫、色彩柔和地对作品进行中性诠释,是一位极具风格的指挥家。 拜农是连接威廉·门格尔贝格强烈的主观性和伯纳德·海廷克多种风格的桥梁。他既不像以前的指挥家一样有大批跟随者,也没有广泛的作品陈列。多亏LP和CD的发明,有一些作品保存下来。如今他的作品存留在CD上的很少。但是这并不能动摇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指挥家的地位。这套合辑也证明了他是20世纪以来世界上伟大的指挥家之一。 拜农是一位非常谦虚的指挥家,而这在指挥界中是罕见的。他经常将自己比喻成为“听众与作曲家之间的桥梁”,尽量避免作品被乐团夸张地理解和表现。他的艺术才能涉及也非常广泛,从巴洛克时代到今天这个时代的音乐。你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感觉得到他与著名的指挥大师马勒和布鲁克纳一样出色。如果他也能够活到这样录音技术非常成熟的今天,他的作品肯定也能家喻户晓。 这套合辑中的许多演奏是属于保守型的,但演奏效果一点也不令人乏味。柏辽兹被诠释成为爱情的描绘者,拜农对作品每一处变化的情感非常敏感,而且诠释得恰到好处,结尾也清晰而不混乱。巴托克的协奏曲是乐团的保留曲目。拜农是第二位为它录音的指挥(莱纳是第一位),而他的录音因精巧的节奏和幽默感而著名。
--
50
约书亚·贝尔《小提琴的浪漫》
约书亚·贝尔《小提琴的浪漫》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与迈克尔·斯特恩指挥的圣马丁室内乐团合作,演奏13首唯美抒情、缠绵悱恻的小提琴名曲,包括:普契尼《亲爱的爸爸》(选自歌剧《贾尼·史基基》,电影《窗外有蓝天》主题曲)、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肖邦《升c小调夜曲》(电影《钢琴师》配乐)、圣-桑《天鹅》(选自《动物狂欢节》)、舒伯特《小夜曲》、贝里尼《圣洁的女神》(选自《歌剧《诺尔玛》》)、莫扎特《行板》(选自《第21钢琴协奏曲》)、格鲁克《受佑精灵之舞》(选自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丝》)、鲍罗丁《夜曲》(选自《D大调第二弦乐四重奏》)、德沃夏克《母亲教我的歌》(波西米亚民谣曲风)、蒙特威尔第《我也瞄准你》(选自《波佩亚的加冕》)、马斯奈《悲歌》、舒曼《梦幻曲》(选自《童年情景》)。这些作品大多不是为小提琴而作,是由其他乐曲改编的,但在约书亚·贝尔深情细腻的小提琴演绎下,营造出一种与传统演绎迥然不同的全新感受。 有人将小提琴的声音被比喻为“上帝的口哨声”。有评论家在聆听约书亚·贝尔的演奏时曾经这样说道:“我可以肯定的是上帝的口哨声美丽至极。但是我更愿意与您打赌的是,当约舒亚·贝尔演奏他的斯特拉迪瓦里琴的时候,上帝一定会屏息驻足、倾心倾听足够长的时间。”
11
13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