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图书馆

听见图书馆

主播:居白易
阅读一个人,就是阅读一本书。 活着,我想应该是要品人间百味,把所有的记忆攥在手里。握着无数念想,把自己变为流光,变为尘埃,变为万物。 山川是不卷收的文章,日月也为你掌灯伴读。 锁定听见图书馆,倾听每一曲平凡动人的人生故事,在每一个瞬间看到大千众相。 愿你遍历山河,觉得人间值得。
节目(6)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居白易

居白易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居白易
关注
听见图书馆
--
阅读一个人,就是阅读一本书。 活着,我想应该是要品人间百味,把所有的记忆攥在手里。握着无数念想,把自己变为流光,变为尘埃,变为万物。 山川是不卷收的文章,日月也为你掌灯伴读。 锁定听见图书馆,倾听每一曲平凡动人的人生故事,在每一个瞬间看到大千众相。 愿你遍历山河,觉得人间值得。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克莱默《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奏鸣曲》
克莱默《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奏鸣曲》
这套专辑收录了小提琴大师吉顿·克莱默演奏的小提琴奏鸣曲录音,包括:1、与钢琴家阿格丽奇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舒曼《第一、二小提琴奏鸣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一、二小提琴奏鸣曲》、《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五条旋律》、巴托克和杨纳切克《小提琴奏鸣曲》、梅西安《主题与变奏》;2、与钢琴家瓦列里·阿法纳西耶夫合作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全集》、布索尼《第二小提琴奏鸣曲》;3、与钢琴家奥列格·迈森伯格合作的理查·施特劳斯《小提琴奏鸣曲》。 克莱默与阿格丽奇于1984年开始了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全集》的录制。由于种种原因,全集经过了十年时间才最终完成。经过十年的磨砺,他们之间的配合已经炉火纯青。小提琴的声音比较靠前,使得克莱默细腻多变的音色有清晰的表现;钢琴的音场有一定的宽度和纵深感,与小提琴形成两个清晰的层次,交相辉映。 克莱默和阿格里奇都是个性极强的演奏家,但在合作中,克莱默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其细腻优美的音色变化,在乐段之间的对比上有较大的起伏,在一些旋律段落中又尽力突出音乐的抒情性。阿格里奇则对钢琴的分量的把握非常准确,她并没有更多地突出钢琴,而把大部分表现空间留给了小提琴,但是在结构性和弦支撑上则给旋律以坚实的支持。这就使得作品整体的平衡感极佳,两人的合作在旋律流畅性和乐段交接点上的转换则真正显示出他们的默契。
18
90
霍洛维兹《最喜爱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霍洛维兹《最喜爱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霍洛维兹演奏的三首贝多芬最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热情》和《悲怆》。专辑录音却没有那么令人深刻的印象了,也许是考虑到各个作品的平衡性,反而没有专心致志的演绎一首作品来的自由吧。很多人认为霍洛维兹弹得不是贝多芬而是他自己,但是喜欢他的人谁在乎呢?专辑还附带了舒伯特的两首《即兴曲》,霍洛维兹演奏得随兴而浪漫,有歌唱般的旋律,非常有味道。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作于1801年。几乎没有一首名曲像这首奏鸣曲一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月光》这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 《热情奏鸣曲》作于1804年至1806年间,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创作中的代表性杰作,正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也是整个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作品。它不仅是内在的感情狂澜和选材的紧凑使人震惊,而且是那些最富于表情的音乐手法把全部汹涌狂暴的因素完全置于了一目了然的形式里令人赞叹。《热情》以其生动而深刻的音乐形象,概括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反对侵略的英雄面貌。他的深刻、巨大的乐思和雄伟的形式在这一时期突出的表现出来,在贝多芬和其他的同类体裁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热情》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感情,表明了贝多芬对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着复杂的体会及不满。十分明显,贝多芬最终还是感觉到了人民的力量和时代的前进步伐,以无比巨大的热情寄希望于新的未来。从作者本人到公论都认为 “热情”是登峰造极的钢琴奏鸣曲之一。
--
11
卡拉丝《二十世纪的传奇》
卡拉丝《二十世纪的传奇》
这张专辑收录了歌剧女王玛丽亚·卡拉丝演唱的15个经典唱段,从中可以感受到她声音的魔力、强烈的艺术魅力。 20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伟大女高音歌唱家玛丽亚·卡拉丝,以其绝伦的音乐表现力,绝世的美貌堪称一代传奇,且被代代传颂。她是世界乐坛走心跨界第一人:第一个用诗意和哲学诠释演绎角色的歌剧歌者。她投入自己的人生故事和全部情感塑造角色,让歌剧成为感染大众的戏剧,成为魅力无穷、声入人心的表演艺术,为后代歌者打开了一道崭新的大门。 卡拉丝在舞台上非常耀眼,角色诠释分明,震撼力与戏剧性十足,虽然声音略有暇疵,但是声音热情而震慑人心,将万千奔腾的情感凝聚于浓烈的嗓音,直达天际,由内而外忠实表演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卡拉丝。卡拉丝对于她所演唱的角色诠释,是将自己完全的变成剧中的人物,这样的情感充满在歌曲中,尽管有些高音无法漂亮的转折到位,但在热泪盈眶的听者耳中已经不是挑剔的理由,反而是残缺中表现出来的完美。她对艺术及爱情投入毫无保留的爱,歌声就是她的传记,每一个音符对她而言,就是生命。 卡拉丝一生最重要的演出搭档之一、男高音斯苔芳诺曾说:“玛莉亚·卡拉丝是歌剧中的女王。”她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歌剧艺术而活,但是最后却又为了爱情而牺牲了自己的事业、甚至于生命。卡拉丝在生前最后几次接受访问时一再强调:“身为一位歌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全心全意为艺术服务、要做艺术最忠心的仆人。”这也是卡拉丝一生在歌唱事业上所奉行的原则。 玛丽亚·卡拉丝,代表着美丽与真实。她的歌声代表着爱情与祈祷、超越与回归。没有人象她一样演唱,也少有人象她一样生活。她就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传奇。
--
15
阿格丽奇《法雅、阿尔贝尼兹的作品》
阿格丽奇《法雅、阿尔贝尼兹的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阿格丽奇与巴伦博伊姆指挥的巴黎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法雅、阿尔贝尼兹的作品。 法雅《西班牙花园之夜》作于1905年。此曲是他为数不多的代表作之一。乐曲主题基于西班牙民间音乐,表现该国特有乐器的效果(表现于节奏、调式、装饰音型等方面),法雅认为此曲是一些“交响印象”,音乐特性除喜庆以外也包含忧郁和神秘。全曲分三章:1、在海奈拉里菲宫的花园里,小快板的音乐平静而神秘;2、远处的舞蹈,精确的小快板;3、在科尔多瓦的山区花园里,活跃、快速的音乐比以前更加狂热、粗犷,富于激情与色彩。 阿尔贝尼兹《伊贝利亚》作于1906年,原为钢琴组曲,这张专辑中选用由恩里克·费尔南德斯-阿博斯(Enrique Fernandez-Arbos)改编的钢琴与管弦乐版本。此曲是阿尔贝尼兹晚年心血的结晶,体现着他的艺术颠峰。这部作品运用了西班牙的舞曲节奏并与钢琴技巧相结合。德彪西在评价阿尔贝尼兹时说:“他并没有实在引用民间音乐的主题,但是民间音乐却毫无痕迹地潜入了他的音乐。”当年德彪西最喜欢的是第七曲,他说世上只有极少数作品能与它比美。这套钢琴曲作于德彪西的《意象》与《版画》之后,与德彪西有相似味道,但感觉这套组曲的东方色彩比德彪西还要浓郁。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