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曲合辑|古韵之风
549

埙曲合辑|古韵之风

埙是开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石上空腔由于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于是早期的埙就产生了。
节目(90)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声界老刘

声界老刘

声音的力量
关注
0-3岁宝宝必备-运动音乐
129
随着音乐律动,让0-3岁宝宝体验节奏、音符的美妙!增强乐感,感知旋律的同时聆听纯正外语。
龙爸讲绘本-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
--
《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这套图书曾获荷兰、法国、德国、美国多个大奖. 这是一套有助于孩子心灵成长的心理教育故事。每个故事都自然流露出某种重要的主题,充满了想像力。文图都是马克斯·维尔修思创作的,文字透着生动和浅浅的幽默,图画则是鲜有的简笔画风格,被西方艺术家誉为“简笔画世界的杰作”。
金曲回忆|电子琴|纯音乐
233
适合做背景音乐的干净纯音乐,电子琴演奏,金曲回忆。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花泣
花泣
花泣 张维良/阎惠昌/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中国音乐家大系 ⊙当代笛箫大师张维良 中国竹笛写意传统与现代精品 ⊙阎惠昌 指挥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伴奏 《花泣》系笛子演奏家张维良大师特别为本同名专辑谱写之笛独奏创作曲,专辑同时收录他早年另一创作曲《太湖春》。《花泣》采苏州评弹丽调「黛玉葬花」为基本素材,以散板、运腔与紧打慢唱的演奏技法相结合,营造出音乐强烈的感染力与表现力,细细钩勒出孱弱娇矜、郁郁寡欢之宿命女子林黛玉「花落人去」的无奈、绝望心境,尤其以竹笛尝试此种曲风为本辑以笛子传统曲目为主的乐风注入新意。 笛箫大师张维良是集创作与演奏于一身、极富个人魅力的音乐艺术家,他在笛、箫、埙的演奏和创作上斐然有成,被冠以「圣手箫王」之美誉;1987年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由中央民族乐团协奏,韩中杰先生指挥的个人独奏音乐会中,他首创将箫以独奏的形式搬上舞台,并划时代完成与交响乐队的合作。为回应人们殷殷的期盼,历经以传统乐曲改编的优秀笛子专辑「花泣」、箫演奏专辑「殇」,无不苦心钻研、反复切磋,以至「别梦」新作品发表会中笛箫新曲的诞生;其创作及演奏的重心,也由以继承为主转向追求新的发展。几位上世纪著名作曲大师特别为他谱写了数首全新的笛、箫协奏曲,由是无论从作品内涵的深度、风格式样的多采,还是演奏技巧淋漓尽致的发挥而言,都已将笛箫音乐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赋传统以新意,历艰辛而拓展,一派新姿已绰约可见,犹如凤凰涅盘后之再生。
521
12
华夏锣鼓演义 写意篇
华夏锣鼓演义 写意篇
华夏锣鼓演义-写意篇 朱啸林/韦俊/中央民族乐团/中国音乐家大系 ⊙中国打击乐大师朱啸林 鼓乐情韵升腾国际发烧版 II ⊙刘峪升、朱啸林 作曲及编配 ⊙韦俊 指挥中央民族乐团伴奏 中国打击乐大师朱啸林的演奏功力坚实且音乐修养丰厚,他认为打击乐采撷了乐曲的灵魂「节奏」予以发挥,非但未使之见肘,反若执牛耳般抓住了关键,因此他成功地以传统音乐的形式和特征汲取并融合外来文化特质,衍化出中国大鼓的时代震撼力! 【华夏锣鼓演义】套装专辑「写意篇」中的创作曲《鼓魂》鼓套子节奏及强弱变化复杂,击鼓技术难度极高,充分展现出了低音大鼓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威风大鼓独奏创作曲《落叶》、《听雨》、《冰灯》在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大自然景象的同时,更将中国大鼓多样化表现的魅力所在展现无遗;《变鼓》采用特殊的击打技法,吸收了苏南吹打中的《快鼓段》及《夜深沉》的鼓套加以变化发展;《禅寺钟鼓》用钟、鼓、木鱼等乐器展现了一个庄严肃穆、祥和安宁的禅门意境,乐曲后段引入道教音乐来表现出寺庙活动;《神驹》乐曲中使用了十八件打击乐器,不但演奏技艺高超,录音技术之突破亦属空前! 音响在流动、情韵在升腾,朱啸林大师勤于中国打击乐艺术的研究并博采众长,在持久的音乐实践历程中早已积累了大量优秀曲目,「华夏锣鼓演义-写意篇」创作专辑为您展示出中国打击乐高难度技法之斑斓神采以及演奏家无与伦比的深厚艺术底蕴! 演奏家寄语 民族打击乐的传承和发展,有赖于历代无数杰出名家们的艺术创造,他们通过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希望能博采众长并发挥自已最大限度的创造性,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然而,时光荏苒,在这些孜孜不倦的追求之后,还须借着高科技的现代技术将它完整而忠实地记录下来,才能永久保存这些表演艺术于精华的境界! 作为一个艺术追求者,我很幸运地能有机会与中国龙企划组合制作团队合作,出版了个人第一张激光唱片专辑【神驹】,并且受到了许许多多朋友们与打击乐同仁的褒扬与认同,我满心欢喜,但也自觉意犹未尽!接下来又呈献给大家的【鼓魂】专辑,更以中国传统音乐的固有形式和特征为本,在汲取外来文化并与之碰撞、融合的过程中,进行着自身的衍化与转折,完成了这一张融入数首创作曲的击乐专辑,我衷心地期待着各位朋友们的热心指正!
388
7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 孙贵生/张福全/楚世及/北京中国古典乐团/中国音乐家大系 当代古琴名家孙贵生 辨梦琴缘续千年珍藏版 张福全、楚世及 指挥北京中国古典乐团伴奏及协奏 列名【今虞琴刊】历代名琴谱之「辨梦」古琴为北宋名家黄谦所收藏,琴款为仲尼式,通体蛇腹断纹,该琴音韵古雅,清越中见醇厚。当代古琴名家孙贵生是已故古琴大师查阜西先生入室弟子,琴艺洒脱温婉,出神入化,尽得查公真传,正与此千古名琴相得益彰!孙贵生自1959年师从著名古琴学家查阜西大师习琴,其后又受教于广陵派古琴大师张子谦及虞山派古琴宗师吴景略,深得三位大师之耳提面聆,琴艺自成一格。 查阜西大师是史上少有的古琴全面艺术大家,曾组织今虞琴社,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系主任,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等职;在古琴艺术研究、教学、创作、演奏以及组织领导古琴学术研究、艺术活动等方面做出了令人景仰的贡献。查阜西大师因对琴曲《潇湘水云》的打谱赢得了「查潇湘」的美誉,其古琴演奏具有一种悠然从容、疏朗真挚的精神,以古琴的艺术性鲜明地体现了文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情趣。查大师曾编着古琴书籍【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琴曲集成】(第一辑),并在当时率领古琴调查组整理、搜集了大量琴学史料,留下了大量极其珍贵、不可复得的琴曲钢丝录音数据,现在琴人常备的「老八张」唱片正是其中的一部分;【查阜西琴学文萃】则是查大师留给后人的最后一部关于古琴的遗著。查阜西大师亲炙之门生为数不多,较具代表性者有现任中国琴会会长李祥霆、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吴钊、古琴名家孙贵生等人。 本专辑由孙贵生大师弹奏「辨梦」名琴,所收录乐曲细说春秋、东汉、六朝、唐、宋、明、清直至现代,不论是琴箫的对答、小合奏的烘托,或是大乐团的造势,都令人耳目一新;优美动听的清新曲调,不但倍增中国琴曲之亲和力,更赋予古琴艺术以划时代的新生命。
627
13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交响协奏曲》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交响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薇尔德·弗朗与乔纳森·科恩指挥的阿康杰罗合奏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一、五小提琴协奏曲》;并与中提琴家马克西姆·瑞沙诺夫合作,演奏《交响协奏曲》。这是薇尔德·弗朗的第四张个人专辑,以古典时期的莫扎特作品为主题。 《降B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K207,作于1775年4月14日。 《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K219,作于1775年12月20日。此曲规模堂堂,作为一连串作品的最后十分相称。这首乐曲德国色彩非常浓厚,令人侧目;其线条之流畅,贯通全曲,单纯而朝气蓬勃的作风,已预示了次年莫扎特所具有的新风格。在第一乐章里,全合奏的呈示部与紧跟其后的主奏呈示部之间,安插了主奏乐器的慢板序奏,这种新方法是值得注目的。此外,主奏的呈示部引子里,以曲首全乐队所奏的音形,作为主奏小提琴所奏的主题之对旋律,这也是很新鲜的。再者,以往采用回旋曲体的终乐章,都用了小步舞曲速度,况且小调的中段采用了土耳其型节奏,使得此曲面貌一新,所以其结构是耐人寻味的。总之,这首曲子不但很美妙,而且洋溢着年轻人的活力,充分表露出青年莫扎特的一种音乐典型。 《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K364,大约在1779年秋天完成于萨尔茨堡。这部作品全面地反映出他过去的成就与未来的风格特点。天才的莫扎特大大地扩充了独奏乐器与乐队形式之间的协调关系。独奏乐器小提琴与中提琴在交响乐中似乎高耸于乐队其他乐器之上,然而它们与整个乐队却是血肉相连。乐队和独奏乐器彼此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平等的伙伴。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第一呈示部的结尾,其中独奏小提琴和中提琴极为自然而和谐地从众多乐器中脱颖而出,或者不如说,独奏正是从众多乐器中“诞生”出来。就乐队本身而言,全奏插部乃是交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独奏演奏经过句时,全乐队的进入在这里也是极为重要的。
176
9
思凡
思凡
思凡 林毛根(潮州筝)/林吉衡(椰胡)/中国音乐家大系 ⊙中国潮筝大师林毛根 南派筝曲经典珍藏版 ⊙林吉衡 椰胡伴奏 中国潮筝大师林毛根大师是潮州筝派重要的代表传人,被誉为潮州筝艺大师,其演奏风格典雅清丽、尤以演奏韵味浓郁且最难表现的「活五调」见长。他曾以一曲《柳青娘》尽展「活五调」之神韵,并将其音韵远播,赢得海内外乐界赞誉,在国际上奠定了潮筝的地位,而他所作的这个曲谱也在中国与新加坡的古筝考级中被列为高级别的必考曲目。2002年7月,国际古筝大会六大门派「掌门」在香港与广州汇演时,林毛根大师以《柳青娘》《倒骑驴》及《寒鸦戏水》倾倒了香江及羊城观众,再次让潮州音乐成艺坛显学;2003年,中国民乐界二十多年来首次大规模筹办「国乐九大名家京城音乐盛会」参与「盛典华章—2003年国庆系列音乐会」,林毛根大师以潮乐代表应邀演出;2004年4月25日,香港大会堂音乐厅「艺海长青-国乐名宿珍品演奏会」林毛根大师与其他三位同届七、八十高龄的国乐大师陆春龄、林石城、甘尚时同台演出,仍旧炉火纯青的技艺,与韵味醇厚的诠演,获得乐界与观众又一次非常强烈的反响! 本音乐专辑中林大师将南派经典筝曲:活三五调乐曲《柳青娘》《深闺怨》《雁南飞》及普受大众欢迎的潮州乐曲《思凡》《寒鸦戏水》《倒骑驴》《粉红莲》《雨溅梨花》,加之《小桃红》《赐阁》《过江龙》等「外江」乐曲,以他独到而传神的诠释,丰富了传统潮乐表现的内涵,栩栩如生地描述出各乐曲所富含的种种神态及别具一格的风韵! 《思凡》专辑出版序言 十多年前,因受潮州音乐的独特魅力所吸引,我曾赴潮汕地区,遍访名家。当时在林毛根先生的斗室里,聆听他弹奏的潮筝传统名曲《寒鸦戏水》和活五调《柳青娘》,其技艺之精湛,韵味之醇厚,情感之真切,至今仍难以忘怀! 时代不断更迭之际,民间音乐的自然传承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当年在潮汕地区所访晤的诸多名家,多位己然谢世,有的则年事已高而后继者寥寥。以潮州筝派来说,目前也只有林毛根、杨秀明等为数不多的几位了,及时为这些人录制演奏专辑,从某种意义上看来,已经是在「拯救」这门艺术了。 中国龙企划组合致力于将具有「拯救」价值的民族器乐名家名曲筹划出版,无疑是极具远见的做法。相信这些专辑的问世,必将大大提升【中国音乐家大系】的可鉴赏性和学术价值,尤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更是十分珍贵的奉献。
507
14
伯姆《舒伯特·八部交响曲》
伯姆《舒伯特·八部交响曲》
这套合辑收录了卡尔·伯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舒伯特八部交响曲的录音。 舒伯特一生写了九部交响曲 (以及一部所谓真正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暂且不算在内),其中第七部的原稿早就遗失了,仅有八部传世。舒伯特的交响曲有个很显著的特点,即前六首交响曲形式是古典的,受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影响很大,在配器上也多有仿效;到了第八、第九号交响曲时却有了较明显的浪漫情韵,独特的配器风格突然成熟,配器温暖而多彩。 舒伯特的交响曲,在伯姆和柏林爱乐乐团这对黄金组合的演绎下,散发出了非常美好的芬芳气味和温润的色彩,即使它其中多多少少总有那么一丝丝忧郁。 在面世的各种舒伯特交响曲辑中,伯姆指挥的这套综合水平是很高的,风格也是最适合的。 伯姆这套录音完成于大师60-70岁之间,这对于指挥家来说确实是黄金时期。封面上的写法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舒伯特八部交响曲》而并非《舒伯特交响曲全集》,这样写是最为严谨的方式,因为现存的这几部舒伯特交响曲,加上手稿遗失的《第七交响曲》是否是舒伯特的全部交响乐作品还存有疑问。伯姆和柏林爱乐乐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柏林爱乐乐团的纪律性被大师津津乐道。伯姆处理舒伯特交响曲时十分注重乐曲结构的均衡,因为这可能是舒伯特交响乐作品的硬伤,只有体现出更完整和清晰的结构,才不至于使作品显得过于分散。对于早期作品,大师处理的很生动和优雅,旋律流畅自然,木管的演奏生动可爱,弦乐表情细腻,全奏富有能量,快乐章的演奏拥有滚滚向前的动力,生机勃勃。第八和第九交响曲似乎一下子跳到浪漫主义滚滚洪流之中了(也许遗失的第七交响曲是舒伯特的转型作品)。《第八交响曲》大师选择的速度偏慢,但也并没有使音乐流于悲伤,首乐章神秘而略带压抑的气氛烘托的十分到位,每次聆听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总觉得这是一部“神秘主义”的作品,这部作品中有着马勒式的迷茫和彷徨,但并没有恐慌和不安,忧伤中透着一种静谧和安详,这部作品似乎在整个交响乐的历史中始终有着一种独特和难以言说的气质。《第九交响曲》是一部史诗般宏大的作品,伯姆把握宏大作品的能力在这里一览无余,除了对于铜管乐处理显得有些谨慎以外,大师对于“伟大”交响曲的诠释着眼大局,并没有过分强调音乐的外在效果,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似乎也比较克制,但音乐表达到位即可,过于极端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13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