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发刊词 往事再回首,却如人间四月天

00:00
04:52
主播信息
大师小课

大师小课

2小时听懂一门通识课
关注
文案天后的创意培养课
30
创意,让你不可取代
好听又好懂的古典音乐课
69
10万古典音乐唱片精选,40年古典音乐鉴赏浓缩 刘雪枫: 古典音乐传教士 音乐评论家 文化学者 迅速掌握基础知识 了解、欣赏、享受、谈论、使用古典音乐的快速入门 西方历史发展线索 1000多年的历史与时代孕育出的天才与大师 建立古典音乐的逻辑模式 了解作品与现场演奏的魅力,实现音乐品位的自我进化 课程单 古典音乐是人类文明最崇高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古典音乐极简史(上):巴洛克与古典时期 第二节古典音乐极简史(中):浪漫派和民族乐派 第三节古典音乐极简史(下):二十世纪现代主义音乐 第四节 古典音乐体裁(上):交响曲、协奏曲和管弦乐 第五节 古典音乐体裁(中):室内乐和钢琴曲 第六节 古典音乐体裁(下):歌剧和其他声乐作品 第七节 交响乐队的管弦乐器 第八节 交响乐队的打击乐器与键盘乐器 第九节 有趣又好懂的乐理小知识 第十节 音乐厅及歌剧院礼仪深普及
我们这个时代的世界文学巨匠
188
中国新生代文学领军人物,备受莫言好评,连续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小说鉴赏课的著名青年作家——张悦然,首度在音频平台发声,带我们认识同时代的文学巨匠:村上春树、罗贝托·波拉尼奥、伊恩·麦克尤恩、爱丽丝·门罗、珍妮弗·伊根,更有止庵、史航、午歌、苑子文、苑子豪献声朗读,听作家解读作家,听懂他们,就听懂了时代。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蜻蜓FM的听众,你好,我是岳南,《南渡北归》的作者,一直以来都是以图书、访谈的形式和大家见面,第一次用音频的方式,来分享我多年来对民国大师们的研究和心得。在未来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将为你讲述10几位民国大师的生平趣事,还有他们的精神与风骨。


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继北平、天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

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梅贻琦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受到了环境变迁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精神与情操,却让整个社会为之动容。


整个时代,是大师辈出的时代,可以说,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在历史结束的末端,留下了一大批人才财富。这些大师更为现代思想、现代科学做出了卓越的奠定。


我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收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材料,并且亲身采访、探索记录了大批资料,获得了许多,大师们不是那么广为流传的学术成果、经历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他们开始有血有肉,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亲近。


像大家都熟悉的梁启超,知道他是“公车上书”的发起人之一,但是他的死因,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像民国美女林徽因,大家都认为她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却不知道她在颠沛流离中的家国情怀、和对命运的情愫。


英雄辈出的年代,往往就是以学术为基石,以思想为旗帜,大师们的流亡岁月,更让我探索到通过历史深处的隧道。家国有难之时,从学者到斗士,从来都不乏血性男儿。


就像傅斯年,他向来最痛恨不讲民族气节的儒士文生,当年他与陈寅恪等竭尽全力耗费巨资购买从故宫流出的明清内阁档案,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怕这批珍贵资料流落到燕京大学,尤其是人本手里。


正是他内心那股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结,在1945年10月底,傅斯年由重庆飞往北平处理北大事宜,陈雪屏等人到机场迎接,傅斯年下飞机后的第一句话就是问陈雪屏,有没有和伪北大教员有交往,得到对方说仅限于一些必要场合会有交往的答复后,傅斯年大怒:汉贼不两立,连握手都不应该!


如傅斯年这种,枚不胜举。


未来十期节目中,我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选择了10几位大师,他们是时代的代表,更是精神的领袖。往事再回首,虽然岁月坎坷,只因大师们的风骨,却变得犹如那人间四月天。

 

展开
大家都在听
看见5000年:良渚王国记事
看见5000年:良渚王国记事
【编辑推荐】 ★ 本书作为大众读物,记录了良渚文明及其考古、申遗的全过程。 ★ 借用考古发掘的手法,层层递进,展示了良渚文明的各个方面。 ★ 包括良渚王墓、古城、水利系统的发现,以及良渚申遗的历程等。 ★ 同时把目光投向背后的考古人,展示了还原良渚文明的点滴秘辛。 【内容简介】 良渚文明是中国第一个进入早期国家的区域文明,良渚古城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良渚古城遗址载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良渚文化被写进中学历史课本。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目前我们所知道的良渚,并无历史文献记载,是通过考古将无数碎片拼缀而成的。本书将带你听见良渚传来的隐密不可察觉的声音。 这是一本记录良渚文明及其考古、申遗历程的大众读物,作者用“考古发掘式的写法”、从城墙、低坝、王陵这三块碎片集中展示了良渚文明的各个方面:复杂的王国古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系统、超精微雕刻具有统一精神信仰内含的良渚玉器、良渚人的生活和生产;良渚考古80余年的历程:良渚的初始发现、良渚王墓的发现过程、良渚古城的发现、良渚水利系统的发现;良渚申遗的历程:良渚申遗文本的产生、良渚申遗评审、见证良渚申遗成功等等。 作者马黎是钱江晚报的记者,她在考古现场奔跑了近10年,长期追踪报道良渚考古发现。亲历一线,贴身采访,透物见人。写良渚,写考古,更是写背后的人。她报道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受到专业人员的普遍赞誉。她是考古所的编外人员,她的报道是考古所的“准官微”。她是良渚考古的参与者、旁观者和传播者。她以记者的身份,用戏剧场景式的描写方式,辛勤耕耘,探寻良渚的脉络,一步步还原良渚考古面貌。讲述良渚的古与今。把自己站在考古现场,和考古人员一起,去探索、追问、破案,将站在角落中的所见所感,呈现在大众面前。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写良渚、看良渚的故事和心得,记述了良渚考古一路走来的历程。没有学术著作的严肃冗长,也没有其他普及读物的详实铺陈,是目前良渚相关读物中内容最丰富全面的普及性读物。阅读是了解良渚文化不可替代的方式。本书是一部适度阅读的作品。它具备准确的细节,有灵魂的数字,考古发掘式的层层进入。给读者献上一份精神大餐。 【作者简介】 马黎,1986年出生,《钱江晚报》记者。开过《中国节气》、《中国节日》专栏,曾策划肖全杭州肖像摄影作品展、金宇澄文学插图展等。戏剧文学专业出身,奔跑在考古新闻一线。长期蹲守考古现场,深度追踪报道良渚遗址考古、申遗过程近10年,她的相关考古报道,被考古工作者称为“准官微播报”。《见证——良渚申遗之路》展览总策展人,纪录片《良渚》主要撰稿人,著有《一小铲和五千年——考古记者眼中的良渚》。为宣传良渚文化作了许多努力。
335
22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