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 萨克斯 小号《军乐》

00:00
02:20
主播信息
Lsy

Lsy

开心每一天 快乐每一秒
关注
《东北鼓乐》
1249
辽宁鼓乐流行于辽宁全省,其中,辽南海城、牛庄、南台、鞍山、辽阳、沈阳等地的鼓乐发展得更为兴盛、辽宁鼓乐主要有“唢呐乐”和“笙管乐”两种演奏形式。两种乐各自独立--使用乐器不同、各有专用乐曲。唢呐乐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兼备堂鼓、小钹、乐子(铛)、包锣、大号(或挑子号)等。它有坐乐、行乐两种演奏形式:坐乐又称坐堂、坐棚,艺人取坐式演奏。演奏时所有乐器全部参加,故亦称“全堂”。唢呐坐乐有婚娶作寿、为婴儿办满月时演奏的'红事",和丧葬、办周年等演奏的白事之分。各地区红事坐乐使用的乐器有唢呐二只、及堂鼓、小钹、乐子、挑子号各一只;白事坐乐使用乐器有唢呐二只小钹、乐子、包锣各一只、大号(或挑子号)二支。由于乐器组合不同,演奏内容不同,坐乐还有大笙喇叭、笙喇叭、咔戏、哑戏等演奏形式、辽宁鼓乐的演奏者有职业和半职业艺人两种。职业艺人是以演奏鼓乐为谋生手段者;半职业艺人多从事农业、手工业等,忙时务农或操持手工业劳动,闲时或做仪式时出来演奏,也收取报酬。辽宁鼓乐多在民间婚丧仪式中演奏,有坐堂和行路两种演出形式。坐堂是坐在喜家或丧家门前演奏,行路是在迎亲或送葬的道路上边行进边演奏。坐堂时多演奏较大型的乐曲,行路时多演奏较短小的乐曲。
《二人转 - 传统正戏》
1552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外带至关外的。
《二人转 - 早期作品》
811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外带至关外的。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东北大唢呐制作音乐
东北大唢呐制作音乐
辽宁鼓乐流行于辽宁全省,其中,辽南海城、牛庄、南台、鞍山、辽阳、沈阳等地的鼓乐发展得更为兴盛、辽宁鼓乐主要有“唢呐乐”和“笙管乐”两种演奏形式。两种乐各自独立--使用乐器不同、各有专用乐曲。唢呐乐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兼备堂鼓、小钹、乐子(铛)、包锣、大号(或挑子号)等。它有坐乐、行乐两种演奏形式:坐乐又称坐堂、坐棚,艺人取坐式演奏。演奏时所有乐器全部参加,故亦称“全堂”。唢呐坐乐有婚娶作寿、为婴儿办满月时演奏的'红事",和丧葬、办周年等演奏的白事之分。各地区红事坐乐使用的乐器有唢呐二只、及堂鼓、小钹、乐子、挑子号各一只;白事坐乐使用乐器有唢呐二只小钹、乐子、包锣各一只、大号(或挑子号)二支。由于乐器组合不同,演奏内容不同,坐乐还有大笙喇叭、笙喇叭、咔戏、哑戏等演奏形式、辽宁鼓乐的演奏者有职业和半职业艺人两种。职业艺人是以演奏鼓乐为谋生手段者;半职业艺人多从事农业、手工业等,忙时务农或操持手工业劳动,闲时或做仪式时出来演奏,也收取报酬。辽宁鼓乐多在民间婚丧仪式中演奏,有坐堂和行路两种演出形式。坐堂是坐在喜家或丧家门前演奏,行路是在迎亲或送葬的道路上边行进边演奏。坐堂时多演奏较大型的乐曲,行路时多演奏较短小的乐曲。
1236
327
思凡
思凡
思凡 林毛根(潮州筝)/林吉衡(椰胡)/中国音乐家大系 ⊙中国潮筝大师林毛根 南派筝曲经典珍藏版 ⊙林吉衡 椰胡伴奏 中国潮筝大师林毛根大师是潮州筝派重要的代表传人,被誉为潮州筝艺大师,其演奏风格典雅清丽、尤以演奏韵味浓郁且最难表现的「活五调」见长。他曾以一曲《柳青娘》尽展「活五调」之神韵,并将其音韵远播,赢得海内外乐界赞誉,在国际上奠定了潮筝的地位,而他所作的这个曲谱也在中国与新加坡的古筝考级中被列为高级别的必考曲目。2002年7月,国际古筝大会六大门派「掌门」在香港与广州汇演时,林毛根大师以《柳青娘》《倒骑驴》及《寒鸦戏水》倾倒了香江及羊城观众,再次让潮州音乐成艺坛显学;2003年,中国民乐界二十多年来首次大规模筹办「国乐九大名家京城音乐盛会」参与「盛典华章—2003年国庆系列音乐会」,林毛根大师以潮乐代表应邀演出;2004年4月25日,香港大会堂音乐厅「艺海长青-国乐名宿珍品演奏会」林毛根大师与其他三位同届七、八十高龄的国乐大师陆春龄、林石城、甘尚时同台演出,仍旧炉火纯青的技艺,与韵味醇厚的诠演,获得乐界与观众又一次非常强烈的反响! 本音乐专辑中林大师将南派经典筝曲:活三五调乐曲《柳青娘》《深闺怨》《雁南飞》及普受大众欢迎的潮州乐曲《思凡》《寒鸦戏水》《倒骑驴》《粉红莲》《雨溅梨花》,加之《小桃红》《赐阁》《过江龙》等「外江」乐曲,以他独到而传神的诠释,丰富了传统潮乐表现的内涵,栩栩如生地描述出各乐曲所富含的种种神态及别具一格的风韵! 《思凡》专辑出版序言 十多年前,因受潮州音乐的独特魅力所吸引,我曾赴潮汕地区,遍访名家。当时在林毛根先生的斗室里,聆听他弹奏的潮筝传统名曲《寒鸦戏水》和活五调《柳青娘》,其技艺之精湛,韵味之醇厚,情感之真切,至今仍难以忘怀! 时代不断更迭之际,民间音乐的自然传承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当年在潮汕地区所访晤的诸多名家,多位己然谢世,有的则年事已高而后继者寥寥。以潮州筝派来说,目前也只有林毛根、杨秀明等为数不多的几位了,及时为这些人录制演奏专辑,从某种意义上看来,已经是在「拯救」这门艺术了。 中国龙企划组合致力于将具有「拯救」价值的民族器乐名家名曲筹划出版,无疑是极具远见的做法。相信这些专辑的问世,必将大大提升【中国音乐家大系】的可鉴赏性和学术价值,尤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更是十分珍贵的奉献。
1081
14
布赫宾德《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布赫宾德《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布赫宾德演奏巴赫《第三英国组曲》、贝多芬《第23钢琴奏鸣曲》、舒曼《交响练习曲》。这是布赫宾德2004年7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布赫宾德的演奏以《热情奏鸣曲》为中心,并加入巴赫《英国组曲》和舒曼的作品,表现出同样高度的技巧和思想。 巴赫《g小调第三英国组曲》BWV 808,约作于1720-1722年,由六首舞曲组成:前奏曲、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加沃特、基格。每段都优美如歌,其中加沃特舞曲被引用得最多,可以说是史上最动人的舞曲。这部组曲的所有乐思都跟G的小三和弦有关,它的原位是前奏曲的最初几个音符;它的倒影是阿勒曼德的最初几个音;它的转位形式是库朗特等舞曲的旋律骨干;加伏特是这母题的逆行后再倒影;基格把前奏曲的轮廓线音阶化;萨拉班德的骨干音则是它的移位。 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7,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杰作之一。由于此曲前后两个乐章有如暴风雨般万钧之势,充满激情的斗志和英雄的气概,出版商给与了《热情奏鸣曲》的别名,流传至今。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极有影响,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了他追求的理想目标。《热情奏鸣曲》在反映这一社会现实,表现社会矛盾冲突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结构扩展、语汇创新和布局丰富诸方面也极大地推动了钢琴奏鸣曲体裁的发展。《热情奏鸣曲》不仅是贝多芬最有代表性的杰作,也是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 舒曼《交响练习曲》作品13,作于1834年。此曲是舒曼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场面宏伟、气势磅礴,显露了他不凡的才华。这是他婚前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次实验性极强的创作。此曲音乐元素丰富、旋律悦耳、技术难度高,可说是代表了当时钢琴技巧的最高水平,也是以后许多钢琴家爱不释手的珍品。
136
28
卡萨尔斯《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
卡萨尔斯《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
贝多芬是第一个赏识大提琴音色美的。他的大提琴奏鸣曲,岂止是音色美,它的琴声,在贝多芬笔下更具有诗意与哲理。曲中的大提琴质感迷人,纯净得宛如春水般柔美,闲适如羽、思绪如潮。正如贝多芬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第三号大提琴奏鸣曲(Op. 69)完成于1808年,是五部《大提琴奏鸣曲》中最优美,最感人,也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首乐章两件乐器互相唱和,心有灵犀;次乐章又似乎在激烈辩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第三乐章时而深情款款,时而相互竞赛,你追我赶,深情和激情交织为一体。这部作品给人印象最为深刻,整个作品充满力度、速度的对比和思想感情的强烈变化。 第四号大提琴奏鸣曲;G大调,OP.102.1,作于1815年。OP.102的两首,为舒庞吉四重奏团的大提琴手林格所作,呈献给艾德蒂伯爵夫人。这一首的结构极其自由,全曲由5部分构成,是从头到尾一贯演奏的单一乐章形式的幻想曲风格奏鸣曲。演奏时前两部分和后3部分之间有一小节休止符。此曲有时表达抑郁,有时表达苦笑,有时表达幽默,被认为是晚期作品的开端。 第五号大提琴奏鸣曲,D大调,OP.102.2,作于1815年,在各乐章中使用的对位、终乐章中使用的赋格方法,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是5首中的顶点。共分为3乐章:1.灿烂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在呈示部中,第一主题多少有些威严,大提琴奏出雄大的A大调第二主题,两者以交替的变奏进行反复。发展部移调非常频繁。2.充满感情的很慢的慢板,D小调,3段体,这是一个充满愁伤的乐章,开始的主题令人感觉像是宗教的圣咏。第二段一扫前面哀愁的气氛,以明朗的D大调开始,两件乐器以流畅优美的对位法向前进行。对话过后,又柔和地交织在一起。第三段回到哀诉,是第一段的变奏,哀诉中有平静的自省。3.快板—快板赋格,D大调,先展开四声部赋格,在赋格中,主题的回转经过扩大,力度也巧妙地加以变化。大提琴呈示新的第二主题后,又展开壮大的二重赋格。
49
12
群星:网剧《薄荷之夏》原声大碟
群星:网剧《薄荷之夏》原声大碟
《薄荷之夏》是由米宝执导、辛晓阳和刘雨嘉编剧,倪珂欣、陈鹤一等主演的青春校园网剧。该剧改编自清新派画手火禾成名的同名人气校园漫画《薄荷之夏》,讲述了转学生童夕回到家乡小镇,却遇到了知根知底还不对付的青梅竹马林南一,与闺蜜死党陶竹一起闯过难关,最后各自收获幸福的故事。 同名原声歌曲大碟由杰思娱乐倾情打造,由青年制作人郭文昊文、爆款制作人郑冰冰制作统筹,借由艺人或甜蜜或青春洋溢的嗓音,给大家展现了青春校园的美好记忆,对于友情爱情亲情的珍惜与体悟,更在歌曲的陪伴下,陪同主角一起逐渐成长,以最好的自己回馈自己的青春时光。 《某年某某某》作为角色主题曲,邀请青年音乐制作人郭文昊文谱曲制作,借由歌手铭亮及魏奇奇甜蜜演绎,分别以林南一的视角和童夕的视角,唱出喜欢一个人时怀揣着的懵懂悸动及小心翼翼的心情。 等攒够了想念,攒满了勇气,但愿我们不必再做彼此世界里不知名的某某某。 插曲《青春不再见》由新生代歌手李海珊甜美演绎,清甜细腻的嗓音搭配青年制作人郭文昊文简单动听的编曲旋律,诠释记忆里美好的薄荷夏日。 《薄荷圆舞曲》是网剧《薄荷之夏》的插曲,也是童夕融入小镇融入同学教大家跳舞的一首甜蜜舞曲,歌词由导演米宝亲力创作,由音乐制作人张育硕作曲,爆款歌曲制作人郑冰冰操刀、歌手李昊活力演唱,以简单的律动,诠释夏日校园的美好记忆。
115
1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