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其他乐器协奏曲
128

古典音乐--其他乐器协奏曲

羽管键琴、管风琴、铜管乐器、木管乐器
节目(50)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96涛声依旧

96涛声依旧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96涛声依旧
关注
古典音乐--贝多芬《室内乐》
43
贝多芬25首其他乐器重奏曲    贝多芬12首钢琴三重奏    贝多芬16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5首弦乐三重奏 贝多芬4首弦乐五重奏
古典音乐--贝多芬《奏鸣曲集》
--
本专辑收录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35首,小提琴奏鸣曲10首,大提琴奏鸣曲5首
古典音乐--莫扎特《交响曲全集》
12
莫扎特交响曲48首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法佐·赛依《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4)
法佐·赛依《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4)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法佐·赛依,演奏莫扎特的三部钢琴奏鸣曲。 《D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K576,作于1789年,为当时德国公主腓德烈格·夏尔蒂·邬露莉格而作。第一乐章,快板,D大调。奏鸣曲第一主题在主和弦分散和弦上开始,经过句由第一主题后半部发展而成,A大调第二主题也由第一主题引导而来。发展部由呈示部小尾奏的分散和弦开始,再以第一主题开头的分散和弦为材料构成对位。再现部再现第一主题后,再现第二主题,再再现经过句旋律。第二乐章,慢板,A大调。主题反复后,以升f小调奏插入句,主题经32分音符快速音群,以升f小调作反复。再经32分音符经过句,以主调再现主要主题后,以尾奏结束。第三乐章,小快板,D大调,变化的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有轻快的风格,经过句后是属调的第二主题。幻想曲风格的小尾奏后,第一主题再现,发展,第二主题以主调再现后,以第一主题作尾奏。 《D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K284,作于1775年。第一乐章,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在呈示第一主题后,经经过句而呈示属调的第二主题,后面承接同是属调的乐句而完成呈示部。发展部以低音和高音的交替为中心,再现部按原型再现。第二乐章,波兰舞曲风格的回旋曲,行板,A大调。在主题之后,奏有回音或涟音的第一个插入句,回到主题后,第二插句为升f小调,然后再现第一插句,变形的主题作第二次再现而曲终。第三乐章,主题与12段变奏,D大调。主题为法国风格的小型抒情调,第七变奏是d小调,第八变奏再回到D大调,至第十一变奏变成如歌的慢板,最后的第十二变奏则为快板。据说,这是莫扎特最喜欢的一部钢琴奏鸣曲。 《D大调第八钢琴奏鸣曲》K311(284c),作于1777年。第一乐章,精神抖擞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在轻快的第一主题后,经经过句,以属调呈示第二主题,以4小节作呈示部短结尾。发展部以这个结尾动机而开始发展,发展部接着是第二主题后半部分的倒逆,经8分音符音群,进入用主调展示第二主题。再现部再现第一主题而进入尾奏。第二乐章,富表情的行板,G大调,回旋曲式。主题加以反复后,经经过句,以属调展示插句。主题第二次以主调出现,插句也以主调回来,主题第三次出现而连向尾奏。第三乐章,快板,回旋曲,D大调,结构方式与第二乐章类似。
92
9
库贝利克《莫扎特·第40、41交响曲》
库贝利克《莫扎特·第40、41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指挥家库贝利克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40、41交响曲》。这个1985年的录音有着引人入胜的魅力,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在库贝利克的指挥下展现出非常出众的歌唱性,仿如一个婉转嘹亮的女高音。这也是库贝利克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最后的合作,库贝利克再一次证明了他是一位极具表现力的指挥家,他对莫扎特音乐中对比的范围有真正的理解,对形式和风格有绝对正确的感觉。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K550,完成于1788年。此曲热情洋溢,有着充满感情化的乐思,虽然仍能听出巴洛克音乐的痕迹,但还是促使当时的音乐向前迈进了一步,当它在十九世纪初于莱比锡演奏之际,曾受到“战栗”或“沉缓”等字眼的评语。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的作品,从旋律与和声两方面来看,都达到了最高水平。整部作品不用小号和鼓,大概在这种带有强烈宿命色彩、几乎是厌世的作品中小号和鼓确实没有地位吧。尽管如此,音乐却丝毫不使人感到沮丧,四个乐章洋洋洒洒,旋律发人深思,每听一次都能得到新的体会。 《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K551,作于1788年。此曲是莫扎特三大交响曲的压轴之作,其规模宏大、壮丽灿烂,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中,堪称为最优秀的器乐曲作品。也是莫扎特发挥其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莫扎特晚年娴熟的作曲技巧。此曲还是均衡对照的典范。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最高的创造神之名,把它作为此曲的别名是十分相称的,但这并非莫扎特本人订的名称,而是后人加上的。
110
8
努内斯《维瓦尔第·巴松管协奏曲》
努内斯《维瓦尔第·巴松管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巴松管演奏家古斯塔沃·努内斯与托莫·科勒指挥的圣马丁室内乐团合作,演奏维瓦尔第的6部《巴松管协奏曲》。 大管又称巴松管,来自意大利文(fagotto)的原意为“一捆柴”,非常形象。大管是木管乐器中的低音乐器,是交响乐队中的重要乐器之一。其高音区音色哀伤痛楚,中音区温和甜美,低音区严峻阴沉,断奏时则具有幽默顽皮的效果。 同样是低音乐器,大提琴有不少独奏场合,相较之下,巴松管似乎多担任乐团陪衬的角色。事实上,专门为巴松管而作的曲目也不在少数,很多音乐家都为巴松管神秘、低沉的音色深深着迷,赋予它在舞台上尽情发挥的机会。但相信很多人可能不会猜到,为巴松管写下最多协奏曲目的,正是以演奏小提琴著名的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维瓦尔第。当今研究维瓦尔第音乐最为深入的英国音乐学者Michael Talbot是这样说的:“如果认为维瓦尔第是最重要的巴松管协奏曲作曲家,绝对是低估了维瓦尔第,因为在这个领域中,几乎不存在其他竞争对手”。 此话说得一点也不错,因为他为后世留下了39首巴松管协奏曲,在他写下的350首独奏协奏曲作品中,数量仅次于小提琴协奏曲(共230首)。维瓦尔第笔下的巴松管协奏曲不但数量丰富,而且具有极高的音乐价值,除了展现丰富的音乐情绪,而且每一首协奏曲都考验着巴松管不同的演奏技巧,架构纯熟,可见维瓦尔第十分喜爱巴松,也对这个木管乐器的特性十分熟稔。 为何维瓦尔第写下了这么多巴松管协奏曲呢?除了维瓦尔第很有可能迷恋巴松管神秘性感、接近人声音域的音色外,根据考证,还有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巴松管的前身——一种英文称为“dulcian”、意大利文称为“dulciana”的低音双簧管乐器,于十七世纪逐渐消失,而现代巴松管的雏形则在17世纪后半德、法开始兴起,并于17世纪、18世纪交界开始传入意大利。向来勇于接受挑战、在音乐事业展现过人精力的维瓦尔第,相信在看到这个新发明的乐器时,一定大感惊奇,便为它写下如此众多的协奏曲。
209
19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交响协奏曲》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交响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薇尔德·弗朗与乔纳森·科恩指挥的阿康杰罗合奏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一、五小提琴协奏曲》;并与中提琴家马克西姆·瑞沙诺夫合作,演奏《交响协奏曲》。这是薇尔德·弗朗的第四张个人专辑,以古典时期的莫扎特作品为主题。 《降B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K207,作于1775年4月14日。 《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K219,作于1775年12月20日。此曲规模堂堂,作为一连串作品的最后十分相称。这首乐曲德国色彩非常浓厚,令人侧目;其线条之流畅,贯通全曲,单纯而朝气蓬勃的作风,已预示了次年莫扎特所具有的新风格。在第一乐章里,全合奏的呈示部与紧跟其后的主奏呈示部之间,安插了主奏乐器的慢板序奏,这种新方法是值得注目的。此外,主奏的呈示部引子里,以曲首全乐队所奏的音形,作为主奏小提琴所奏的主题之对旋律,这也是很新鲜的。再者,以往采用回旋曲体的终乐章,都用了小步舞曲速度,况且小调的中段采用了土耳其型节奏,使得此曲面貌一新,所以其结构是耐人寻味的。总之,这首曲子不但很美妙,而且洋溢着年轻人的活力,充分表露出青年莫扎特的一种音乐典型。 《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K364,大约在1779年秋天完成于萨尔茨堡。这部作品全面地反映出他过去的成就与未来的风格特点。天才的莫扎特大大地扩充了独奏乐器与乐队形式之间的协调关系。独奏乐器小提琴与中提琴在交响乐中似乎高耸于乐队其他乐器之上,然而它们与整个乐队却是血肉相连。乐队和独奏乐器彼此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平等的伙伴。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第一呈示部的结尾,其中独奏小提琴和中提琴极为自然而和谐地从众多乐器中脱颖而出,或者不如说,独奏正是从众多乐器中“诞生”出来。就乐队本身而言,全奏插部乃是交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独奏演奏经过句时,全乐队的进入在这里也是极为重要的。
155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