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徒手调病:一问一答
咨询解答 疑难问题咨询答疑,可以直接给我发私信或者留言本人:冯名雨(笔名,寓意:逢名医遇知己;原名:丁彼得。)
本人生于中医世家,自己从小身体较弱,也受外祖父的熏陶对中医十分感兴趣。自己在长期和疾病的抗争中习得本领,也希望能把自己所熟知的东西传递给大家。
274

末伏养生与秋燥调理
末伏最后10天是应对秋燥的关键时期。此时气候干燥易引发肺燥与大肠燥热,表现为咽干、干咳、大便干硬等问题。中医主张通过穴位按揉与艾灸润燥,上下兼顾调理身体。
裂缺穴:润肺关键穴位
裂缺穴位于手腕肺经,是缓解秋燥干咳的核心穴位。定位方法为手腕横纹处垂直按压凹陷点,用拇指指尖按揉3分钟,配合艾草精油搓揉可增强润肺效果。此穴能引润气上行,改善咽喉肿痛与鼻腔干燥,古籍记载其可调理咳嗽、喘急。
照海穴:润肠通便穴位疗法
照海穴位于足内踝下方凹陷处,属肾经,可滋阴降火、润肠通便。下午3-5点肾经气血旺盛时按揉效果最佳,需用指关节顶压穴位5分钟,力度稍重。艾灸此穴可引肾水润大肠,缓解大便干硬,避免依赖泻药损伤肠道。
上下协同调理燥热
裂缺穴润肺与照海穴润肠需配合使用,形成“肺润水渠通”的循环。肺燥缓解后,肾经精气通过照海穴引水下行,使肠道湿润,大便松软易排。此法如身体加湿器,内外兼顾应对末伏顽固燥气,减少秋季疾病风险。
操作建议与古籍依据
按揉两穴后饮用温水可增强效果,艾灸需结合穴位定位精准操作。《针灸大成》与《针灸聚英》均记载裂缺穴与照海穴对燥热证候的调理作用,强调其温和持久的优势,优于短期药物干预。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