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son Radio
13

Vinson Radio

主播:Vinson
Vinson Radio 是我自己制作的音乐音频 里面有音乐 有音乐的介绍或者一些趣事 哈哈哈 音乐还是蛮赞的 希望大家喜欢 I WANNA KISS YOU NIGHT AND DAY WILL YOU COME KISS ME EVERYDAY
节目(6)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Vinson

Vinson

乐观自信爱
关注
Vinson Radio
13
Vinson Radio 是我自己制作的音乐音频 里面有音乐 有音乐的介绍或者一些趣事 哈哈哈 音乐还是蛮赞的 希望大家喜欢 I WANNA KISS YOU NIGHT AND DAY WILL YOU COME KISS ME EVERYDAY
小王子(粤语)
31
小王子故事分享,粤语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布里姆《道兰德·鲁特琴音乐与舞曲》
布里姆《道兰德·鲁特琴音乐与舞曲》
这张专辑是古典吉他、鲁特琴演奏家朱利安·布里姆,演奏约翰·道兰德的鲁特琴音乐与舞曲。布里姆是把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妙音佳作搬上现代舞台的第一功臣,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王牌作曲家约翰·道兰德的多情经典经由他的婆娑指尖闪耀今宵。 在布里姆时代,大部分世界顶级吉他演奏家们的右手都是塔雷加式的姿势,即,大拇指大幅度外放,其他手指相对并拢且与琴弦呈近90度角。布里姆、威廉姆斯、耶佩斯皆是如此,何况彼时的吉他皇帝安德烈·塞戈维亚有着甚于90度角的右手拨弦姿势。这种手势配合相应的指甲形状,让音色规整有力,坚而不炸、软而不塌、迅而不虚、缓而不粘,是以风靡那个时代。布里姆如法炮制,用同样的手法演奏鲁特琴。然而,他的鲁特琴是特制的,抑或说,那个时代的鲁特琴制作工艺都是以吉他的声学构思来仿制,介于文艺复兴鲁特琴与巴洛克鲁特琴之间,这样做出来的鲁特琴,有着跟吉他相似的琴弦张力和色彩变换,加上当时尼龙琴弦的普及,手指触感无二。以布里姆的手劲能让鲁特琴音色不破,足以证明那个时代的鲁特琴制作工艺是直接以吉他做参考,鲁特琴的制作更像是依葫芦画瓢。 从最广义的当代吉他发展史来说,布里姆功在千秋,“鲁特琴大家”当之无愧。沉睡几百年的鲁特琴能够在二战后的混凝土中再生萌芽,在新思潮的烟云间浊浪清霞,很大程度上拜他所赐。
48
22
瓦尔哈《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
瓦尔哈《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
这套10CD合辑是德国管风琴家赫尔姆特·瓦尔哈为了纪念巴赫离世200周年而录制的。在那个年代,要完成这样一个令人惊讶、雄心勃勃的计划需要很大的魄力。这一计划由于日新月异的录音技术发展而多次中断和延期(从早期的胶盘到寿命更长的单声道录音,以及立体声录音)。瓦尔哈对于传统乐器演奏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完全胜任这个录音计划。 其实,第一批录音早在1947年8月份就已完成。那是在刚刚结束的世界大战之后以及货币政策改革之前那段非常艰难的时期进行的,所用的乐器是吕贝克城一架小小的圣-雅克比教堂的管风琴。别看雅克比那里的管风琴教堂建筑虽小,但却是早期德国最为著名的场所之一。这一批录音的成功使大家产生了录制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的决定。当然,这并不是试图在吕贝克完成全部的录音,虽然吕贝克管风琴的原始音色非常优美,但年久月深的管风琴踏板会产生很不合谐的声音、短八度音节的表现大打折扣,况且越来越嘈杂的交通噪音干扰使在那里的录音变得更加困难。 后来,在德国北部寻找另外的早期乐器,期间瓦尔哈发现要演奏巴赫键盘练习曲第三部分“较小”的圣咏前奏曲,需要借助跨八度音阶与升C大调所有的半音,而这个任务似乎只有不来梅附近,卡佩尔市的Arp Schnitger管风琴可以胜任。这架管风琴本来是为汉堡的圣-约翰尼斯教堂所造,拿破仑时代(大约1816年)从汉堡调配到这里。经过保罗歌剧院的戈廷根工匠修复,管风琴终于调配到可以演奏的状态。后来,瓦尔哈的录音面世后,这架饱经风霜的管风琴又成为世界闻名的乐器,因此,在1950年6月和1952年9月陆续用卡佩尔的这架管风琴录制和完成了一系列巴赫管风琴作品,而且,原先用鲁贝克管风琴所录制的作品又重新在此录制。 瓦尔哈对巴赫作品的诠释始终如一。无容置疑,瓦尔哈拥有着非常人所能把握的超常音乐感知力,在炫技乐章,年轻的瓦尔哈时而演绎得无拘无束,时而又突出器乐过渡间的人声演绎。这些录音融合了巴赫作品所终生贯穿的艺术与精神精华。与此同时,它们也翻开了录音历史上新的一页,这些始终会与瓦尔哈的名字相连,即使是模拟录音,也无法掩盖瓦尔哈对巴赫的完美演绎。
28
140
米凯兰杰利《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米凯兰杰利《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米凯兰杰利的演奏录音精选第四辑,收录了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的四部作品:1、1941年6月在米兰录制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2、1948年10月26-27日在伦敦阿比路第三录音棚录制的,布索尼改编的巴赫《恰空》、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3、1957年5月12日在伦敦演奏舒曼《维也纳狂欢节》的现场录音。 米凯兰杰利是一位传奇的意大利钢琴家,拥有庞大的演奏曲目,从巴赫巴洛克式的华丽风格,到浪漫主义作品,贝多芬、舒曼和勃拉姆斯,都被米凯兰杰利精彩地展现。米凯兰杰利的录音虽然不多。但他独特的触键、柔韧的音色、纯粹的风格是很容易辨认的,这也是他被乐迷尊称为“米神”的原因。 巴赫/布索尼 《恰空》钢琴版,改编自《d小调第二无伴奏小提琴组曲》BWV1004的第五乐章。此曲是风格庄重的三拍子舞曲,复调音乐形式,在固定的主题或一连串固定的和声进行之上作多次变奏。这首作品渗透了巴洛克时期音乐大师巴赫的杰出复调创作功底,展现出了较为娴熟的和声基础上创作复调的精湛技巧,这首作品也因此被赋予了较强的艺术内涵和生命力。后辈之秀——著名浪漫主义风格时期的作曲家布索尼在巴赫的原作基础上将这部小提琴作品成功地改编为钢琴作品,其中融入了他作为钢琴家的艺术积累和创作气质,将大量表情术语、和声等进行了重新诠释,从而使这首作品更加隽永瑰丽。 贝多芬《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2第三部,作于1795年。此曲朝气蓬勃、刚毅辉煌、勇猛精进,洋溢着勤奋自强、力行不怠的气概,自始至终充满欢乐。 舒曼《维也纳狂欢节》作品26,作于1839年,题献给莫南德·席勒,他描绘它为“一部伟大的浪漫奏鸣曲”,“一份浪漫主义的展品”。题目本身就是一种抢救行动,一开始这部作品定名为 《狂欢节:四个音符的玩笑》,其中的“玩笑”据认为主要是掩饰第一乐章源自“马赛曲”的引语,当时在维也纳是严禁“马赛曲”的(舒曼在后来的三部作品中又引用此曲)。 勃拉姆斯《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作品35,完成于1863年。此曲是勃拉姆斯根据帕格尼尼写给小提琴的《第24号随想曲》加以变奏写成的二十八首钢琴变奏曲独奏作品。
52
18
音乐科技
音乐科技
3D声音图书 在科学思维中,永远存在着音乐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 可能你会觉得奇怪,音乐与科技怎么会联系到一起呢?或许你有没有好奇过数字与音乐的联系?或许你有没有想过音乐与数学、物理之间,有没有联系呢?那么你有没有兴趣随身携带一栋3D声音图书馆,听听从古至今数字与音乐一起经历的那些事儿呢?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的3D声音图书馆将带你认识音乐的内在美、体会科技与音乐的相互交融,让你能够在复杂多样的世界中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又能深入体验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耳机里的音乐厅 “音乐之父”巴赫带你走进德国古典音乐世界;“进口小哥哥”迪玛希弹起他心爱的冬不拉;“高音王子”维塔斯为你一展歌喉。我们在巴厘岛的阳光沙滩敲击甘美兰;在神秘的沙漠讲《一千零一夜》;在土耳其聆听军队进行曲;在古老天竺感受印度佛国妙音。没听够?太传统?那我们去爱琴海岸,音乐家雅尼带你感受充满“中国情调”的现代电声音乐作品;去宝莱坞听电影主题曲。最后在夜晚的葡萄牙,喝杯红酒,耳边伴着蓝调音乐法朵,感受葡萄牙浪漫。这一切的一切,只需你带上耳机,就可以沉浸于音乐之中,随心享受“耳机里的音乐厅”。 声音穿梭机 请各位乘客携带好行李,准备登机,我们的奇幻旅程即将开始。首先我来介绍下旅程的大致安排。 第一站我们会带你穿梭到 “声”时空,在那里,我们将以远古时期为起点,一同探索来自远古的声音,寻找声音的起源,去聆听每个声音的律动。第二站我们穿梭到“音”时空,从战国时期至今,为大家揭开音乐的神秘面纱。第三站我们来到 “乐”时空。在这里我们一同参观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琴的发展,倾听各式各样乐器带来动听的乐音。相信你们已经非常好奇了,那就让我们一同进入时光隧道,回首过往,再看今朝! 音乐实验室 你想了解数字音乐是如何制作的吗?想学习创作的方法吗?音乐实验室将会满足你所有的需求。 数字音乐,是通过数字方式进行生产、存储并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传播、消费的非物质形态的音乐产品。如今,数字音乐越来越被大众所熟知。你想了解数字音乐背后的故事吗?想知晓数字音乐是怎样创编的吗?在这里,我们将打破传统音乐形式,带你探索各种节奏型,感受自由切分的律动。在这里,我们将带你创作属于你自己的旋律。在这里,我们将带你体验不同的音色,各类的音效,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丰富我们的音乐。在这里,我们将带你感受数字音乐的神奇,探索更多的奥秘。 声音加工厂 首先给大家听一段音乐。大家对这段音乐有什么感觉呢?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啊。这就是通过“声音加工厂”加工出来的音乐,即用数字音频工作站对声音信号进行编辑处理后,所呈现的效果。数字音频工作站(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简称DAW)是以计算机硬盘为主要载体的数字音频系统。他是随着数字音频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将两者结合的新型设备。而常见的一个数字音频工作站由其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组成,其中硬件设备常常包含话筒、音频接口、调音台、计算机以及音箱。而其软件程序则有许多,例如在PC电脑上常用的cubase软件,以及在MAC电脑上常用的Protools软件等。在这里我将以cubase为例给大家进行介绍。在制作这段音乐时,我们首先用Cubase采集了一段铁匠工人铸铁时锤炼钢铁的声音,作为音频切片,导入数字音频工作站进行编辑,通过音频的后期处理从而制作出这段音乐。 计算机数字音频工作站,不仅可以用于对声音信号的录音、剪辑、处理和缩混,而且还能够进行与数字视频、MIDI制作有关的一些工作。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呢,那么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带领大家走进“声音加工厂”,感受数字音频的魅力。
50
35